第五章 打破「上層結構」加諸於人的桎梏
 
為「工資勞動」所佔據的自由生活
 
「工資勞動力」就是「異化」了的勞動力, 是在工人失去了生產工具的情況下出現的. 擁有生產工具的工匠, 和自己的勞動力之間有著完整的關係, 既能享受所有成果, 也得承擔所有責任, 他有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勞動力的自由.
 
到了工業社會, 身為生產主力的工人卻落得僅能領工資度日, 而且還妹有任何機會成為生產工具的擁有者. 在工廠制度與工資制度下, 勞動者被「異化」, 連帶使工作本身也被「異化」.
 
馬克思對工作與生活一直抱持著極其浪漫的主張, 堅持兩者應該合而為一, 工作本身應該是目的, 而不是生活的手段, 或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然的付出.
 
馬克思觀察到工廠制度未人帶來了根本的改變—那就是人的生活變質, 縮小了.  人原本可以利用自己的所有時間過生活, 但成為「工資勞動者」後, 工作佔據了大半的生活時間, 只能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享受僅存的生活.
 
作為「工資勞動者」的部份愈大, 自由的真實生活的部分相對就愈小. 你存在, 卻沒有生活, 只是作為「工資勞動者」而存在. 這種狀態對工廠, 對資本家最有利, 因為你的存在所需也就會相應降低到只為了讓自己活到明天, 也就是只剩下「勞動再生產成本」.
 
資本不斷自我擴張的本質
 
「資本再生產」是馬克思的另一個重要概念. 當追求以錢滾錢變成了目的, 賺來的錢要用於什麼實際用途變成了其次, 這種錢就成了「資本」, 如此運用錢的人就成了「資本家」.
 
資本最根本的運作邏輯是不斷擴張. 在擴張的過程中, 資本與資本之間必然會產生競逐關係. 商業資本的競逐帶有很高的運氣成分, 然而當資本轉型為「工業資本」時, 遊戲規則就改變了.
 
有了機器, 蓋了工廠, 就能夠雇用「工資勞動者」, 也就能以剝削它們的「剩餘價值」來獲利. 資本愈大, 機器愈多, 僱用的工人愈眾, 當然就能獲取愈高的利益. 這是個明確的「資本再生產」規律—資本愈大獲利愈多, 大資本比小資本來得有利.
因此馬克思預言: 一旦資本家控制了生產工具, 資本就必然變得愈來愈集中, 因為資本的本質是擴張性的, 而且愈大的擴張愈快, 也會積極地併吞較小的. 規模同時也決定了「資本再生產」的速度與效率.
 
這個概念引出了馬克思有名的歷史決定論—資本主義社會最終將只剩下大資本家和無產階級, 中間的小資產階級註定要消失.
 
馬克思對「資本家」的定義, 最精確的描述是「資本的人格化」: 資本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 而是由資本所定義, 為資本所操控的一種反應, 一種活動.
 
作為「資本的人格化」, 資本家的生命主要是為資本服務, 創造更多的「資本再生產」, 幫助資本不斷擴張累積. 他的貪婪不是出於個人所選擇的道德墮落, 而是其社會腳色所帶來的必然. 就算他將賺來的錢捐出去做慈善事業, 也不會改變.
他幫助資本擴張時的貪婪本質.
 
資本家同樣陷入了目的與手段的錯亂中, 馬克思並沒有煽動我們仇視資本家, 畢竟該仇視的不是資本家, 而是那個吞噬了所有的人的大怪獸體系. 真正困難的是拆解那個體系, 顛覆這套資本運作的邏輯.
 
馬克斯思想的實際作用
 
馬克斯思想帶有高度浪漫的理想主義色彩, 以及更高的現實批判力量. 他為我們提供的是個哲學思辨的基底, 也是個徹底激進的解決方案. 至於他既沒有, 也不可能為我們提供的, 是實際的行動步驟.
 
馬克思沒有那種現實感, 更沒有那份入世的強悍去規劃, 執行這類奪權行動. 列寧, 史達林才有那種近乎殘酷的強悍權力慾. 然而, 列寧, 史達林以這種強悍權力慾所建構起來的體系, 絕不可能保持馬克思的抽象理想特質.
 
在人間建立一套取代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體系, 顯然是一場失敗的試驗. 馬克思所想像的那套體系, 需要遠比現實中的人類高貴得多的精神, 尤其是在政治權力的運用上.
 
正因為我們今天必然要活在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體系中, 我們更需要馬克思與克斯主義. 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種外於資本主義的標準來讓我們看待人生, 看待社會, 至今仍然足可以在對照中讓我們明瞭: 資本主義這套價值並非唯一, 亦非必然.
 
過去一百多年來, 馬克斯思想最大的實際作用, 並不是體現在共產黨執政的國家, 反而是在實行資本主義的地區.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瓦解崩潰的預言, 以及對共產革命的主張, 資本主義社會都聽見, 也聽進去了. 後面一項盎資本家驚恐地縮回了剝削的手, 不敢將工人壓迫到革命邊緣; 前面一項則刺激資本家們設法修正原有的體系, 以避免馬克思所預言的情況成真.
 
馬克思夢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成了噩夢一場, 這是馬克思的失敗. 但他這些失敗卻留給了我們一套相對較平衡, 不過於殘酷的「修正版資本主義」體系.
 
馬克斯思想隨時都立基於人是什麼? 人的意義是什麼? 人的目的是什麼這一連串的哲學主張上. 在經濟學的領域裡最浪漫, 最關懷人, 並念茲在茲, 反覆強調對人的關懷的, 就是馬克思.
 
資本家壟斷生產工具所造成的階級分化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是並肩發展的. 資本協助工業實驗步向大機器的發明, 工業革命協助資本壟斷生產工具, 加速其自我增長與擴張. 人被分成了擁有資本也擁有生產工具的資產階級, 與缺乏生產工具只能出賣「勞動力價值」的無產階級.
 
資本家不斷將工人的勞動「剩餘價值」據為己有, 工人為什麼還要繼續幫他的工廠工作? 一個理由是生產工具變得如此龐大, 遠非個別工人有能力擁有, 他的「勞動力」必須跟生產工具結合才能創造價值. 另一個理由, 則是資本家還擁有各種得以「操控」工人意識的社會工具. 這種操控讓工人無法察覺自己和資本家間其實存在著絕對無法跨越的鴻溝, 並認為自己也有機會變成資本家. 用馬克思的術語來說, 這是藉混淆抹除工人自身的階級意識.
 
「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
 
「下層結構」指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也就是基本的經濟模式, 或可說是人用來改變自然, 進行生產的方式. 「上層結構」則是所有禮儀, 習慣, 風俗, 制度, 社會組織, 乃至文學, 哲學, 藝術的統稱.
 
馬克思主張經濟或生產活動不僅是一個無法與人切割的領域, 還是決定所以人類活動的性質與走向的基本因素.
 
有什麼樣的經濟生產方式, 就會出現什麼樣的禮儀, 習慣, 風俗, 制度, 社會組織, 乃至文學, 哲學, 藝術, 可見「下層結構」能決定「上層結構」. 而在「下層結構」中尤以生產關係最為重要. 生產關係裡最佔優勢, 取得最大利益的一方, 會想盡辦法維持既有的生產利益與生產形式. 他們的地位, 優勢讓他們得以操控「上層結構」的內容, 當然也會將自己的價值注入「上層結構」之中. 於是「上層結構」就發揮了為「下層結構」服務的功能, 保衛並強化既有的生產關係.
 
工人不只被化約為「勞動力價值」的出賣者, 還要活在由資本價值所打造的社會環境裡, 錯覺這樣的生活是合理的, 或至少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淪為少數菁英操控手段的國家
 
人為什麼建立國家?是為了集合眾人的意志與力量, 消彌彼此之間的衝突, 攜手創造群體的最大幸福. 也就是說, 國家原本是保障, 增加眾人幸福的手段, 但和其他由人所創造出來的手段一樣, 國家被異化了. 國家從全體國民的手段, 淪為少數國家機器操控者的手段. 現在是你為了國家而存在, 不再是國家為了你而存在. 因此他才會提出「工人無祖國」的號召. 工人終於國家就等於自願把自己工具化, 手段化, 「非人化」, 形同乖乖地為要把自己吊死的人買繩子.
 
選擇站在工人這一邊
 
儘管馬克思的思想在二十世紀遭到了各種誤用, 濫用, 扭曲與攻擊, 但他畢竟是現代少有的普世價值提供者. 在階級立場上, 馬克思堅決地站在工人這頭對抗資本家, 背後有一個支持弱勢的普世價值依據.
 
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 為什麼在邊緣, 落後, 弱勢的國家裡, 馬克斯思想都能廣為流行, 甚至躍居主流? 那也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個足以讓弱勢國家質疑, 對抗帝國主義強權的普世價值依據.
 
知識分子的職責—思辨與批判
 
馬克思最強烈的使命感, 在於揭發他所察覺的巨大共犯結構. 他選擇實踐使命感的方式, 是理論, 是知識, 是說服. 馬克思是個思考的革命份子, 不是個行動的革命份子.
 
馬克思夢想改變世界的方式, 並不是組織共產黨與「共產國際」推翻既有政權, 而是揭發真相, 建構真理, 讓工人知道自己是被剝削的, 讓工人知道被剝削是因為生產工具掌握在資本家手中, 讓工人知道當下的生活是一種「異化」後的扭曲生活, 讓工人知道還有一種「異化」前的自然幸福狀態. 一旦工人知道了這些, 產生了追求回歸「異化」前那應然世界的衝動, 世界就會改變了.
 
馬克斯思想對後世的實質影響
 
在馬克斯預言的恐嚇下及指引下, 資本主義體系做出了因應變化. 一百多年來, 資本主義體系持續在進行幾項修正:
 
第一, 設法模糊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分界, 尤其是讓工人階級透過各種形式參與生產決策, 並擁有小量資本, 打破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原有的決然劃分.
 
第二, 設法改變生產關係, 讓生產工具的所有權與生產決策權相對開放, 不再完
全掌握在不餐與實際勞動的少數資產者手中.
 
第三, 資本社會增加了許多身分介於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角色, 大大緩和了馬克思所預言的衝突關係.
 
第四, 百餘年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另一項巨大改變, 發生在資本所有權的分散上. 資本對大眾開放, 工資勞動者可以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 形式上, 他變成既是工人也是資本家, 模糊了馬克斯認定只會愈來愈清楚, 相隔愈來愈遠的階級劃分.
 
馬克思有兩種讀法, 一種是歷史的讀法, 透過馬克思理解資本主義為什麼會從十九世紀的殘暴不仁轉變成今天相對的慈眉善目. 另外一種讀法則藉由馬克思的理路, 省思我們自己對於生活, 生命的選擇, 尤其是認真想想工作在生活中應該佔據什麼樣的地位, 在生命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意義.
 
二十世紀中葉, 西歐出現了「新馬克斯主義」. 這個「新」字乃是對應經過蘇聯共產黨改造的馬克思主義, 實質上「新馬」反而是舊的, 因為他們提倡回歸原始馬克斯思想的本質—將之定義為一種哲學的, 「知識分子」式的思考, 而不是革命行動的信念與綱領. 他們展現了馬克思當年最迷人的本質—藉知識與深思質疑流行於社會的價值, 為解釋現實, 設計未來找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們不要在別人所給予的觀念和答案裡當個安逸苟活的巨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