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帛書本》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物,惟恍惟忽。
忽呵恍呵,中有象呵;
恍呵忽呵,中有物呵。
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呵;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哉﹖以此。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大德的表現,完全跟隨著道.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卻有某種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某種物體.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微之氣;精微之氣極為實在,其中竟有可靠驗證.從現在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消去,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本始.我怎麼知道萬物本始的情形呢?從「道」認識的.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A. 孔:大
B. 德:「道」的作用
韓非:「『德』者, 『道』之功也。」
楊興順:「『德』是『道』的體現。『道』因『德』而得以顯現於物的世界。」
《莊子.天地》:「物得以生,謂之德。」
C. 容:動作
高亨:「『容』疑借為『搈』,動也。《說文》: 『搈,動搈也』」
王弼:「動作從道。」
2.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A. 釋德清:「恍惚,謂似有若無,不可指之意。」
B. 吳澄:「形之可見者,成物;氣之可見者,成象。」
3.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A. 嚴靈峰「『窈』微不可見。『冥』,深不可測。」
B. 精:最微小的原質(非物質,無形)
《莊子.秋水》:「夫精,小之微也。」
4.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王弼:「眾甫,物之始也。」
俞樾:「按『甫』與父通。『眾甫』,眾父也。四十二章:『我將以為教父。』河上公註曰: 『父,始也』」
5. 全文
一. 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道所顯現於物的功能,稱為德.
二. 一切物都由道形成,內在於物萬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亦即表現它的德.
三. 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即:道本是幽隱而未形的,它的顯現,就是「德」.
《老子古今》道是有還是無?
「道實際上有而似無,兼賅有無.說它有,因為它是萬物的總根源,萬物恃之而生,如果說萬物是真實之有,道則不可能是沒有之無…說道是無,則因為它不是任何具體的實有,不是任何可確指可證實的有,這種『有』,沒有任何規定性,因此也可稱為無.」
「本章所說『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都是講道似無的一面,『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都是講道似有的一面.道不是任何具體的存在,沒有任何具體存在物的特徵,其形象捉摸不定,所以『似無』,但道作為世界的總根源和總根據又不可能是真的虛無,所以『似有』,它又『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可見歸根結底還是實有.把道明確定義為『無』的是王弼,而不是《老子》」
*雖然本章提到「象」和「物」好像是有形狀的物體,還有翻譯提到的精微之「氣」好像是物質,跟第一章的「名可名,非常名」還有第四十一章形容道的「大象無形」有所衝突。但這裡的形容只能當成「好像有」物質有形狀,而非真的有。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參考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