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同於德者,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帛書本》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
而弗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得;失者同於失。
同於得者,道亦得之;
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二. 白話翻譯:
少聲教法令是合於自然的.所以狂風颳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呢?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就合於道;從事於德的人,就合於德;表現失道失德的人,就會喪失所有.行為與德相同的,道也會得到他;行為失德的,道也會拋棄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希言自然
言:聲教法令, 和第五章「多言數窮」中的「多言」指政令煩苛成一個對比, 和第二章的「行不言之教」的「不言」意義相同.
2.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A. 帛書本沒有「故」字, 因為「飄風不終朝」不是「希言自然」的結果,用故字反而費解.
B. 王淮:「『飄風』以喻暴政之號令天下,憲令法禁是也。」
C. 王淮:「『驟雨』以喻暴政之鞭策百姓,賦稅勞役是也。」
3.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照今本,「不能久」是指天的自身不能持久不變;而帛書版的「弗能久」卻是指天地不能使飄風持久終朝,暴雨持久終日,意義較正確.
4.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5. 全文
《老子今譯今註》
「本章和十七章是相對應地.十七章揭示出嚴刑峻法的高壓政策.突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呼籲統治者莫若『貴言』,抽離政權壓力去輔助人民.在本章中,老子再標示『希言』的政治理想,『希言』就是『少聲教法令之治』即是行『清靜無為』之政;以不擾民為原則,百姓安然暢適,這才合乎自然.若以法戒禁令捆缚人民,苛捐雜稅榨取百姓,這就如同狂風急雨般的暴政了.老子警戒著:暴政是不會持久的.」
《老子古今》
A. 自然乃大自然乎?
「如果自然是大自然,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就是效法大自然,那麼其內容與法地、法天就沒有區別,變成了同義反復.老子又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如果自然是大自然就是名詞,那麼『常自然』就變成了副詞修飾名詞,就如『常天空』、『快月亮』、『很山脈』一樣句法不通.」
「『自然』一詞最早出現於《老子》.《詩經》、《左傳》、《論語》這些較早的經典中都沒有『自然』的說法.(《孟子》中無『自然』一詞,《墨子》中一次,《管子》中一次,《荀子》中兩次,《莊子》約六次,《呂氏春秋》中五次,《韓非子》中八次,《春秋繁露》中十三次),『自然』一詞的字面意義或基本意義是『自己如此』,最初是一個副詞『自』加形容詞『然』所構成的謂語結構…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在作名詞使用時,其意義也還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在老子哲學中,自然顯然是指與人類和人類社會有關的狀態.道家講自然,其關心的焦點並不是大自然,而是人類的生存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說,《老子》所講之自然是人文之自然,而不是自然界之自然.」
B. 『自然』:動因的內在性
「自然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動因的內在性。然而,任何事物、群體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必定要受到或多或少的外在因素、外在力量的影響,那麼,在外力無可避免的情況下,甚麼樣的狀況才可以稱為自然的呢?顯然,一個事物所受到的外在因素影響越少、其作用越緩和、越間接,該事物存在的狀況越可以稱為自然的,或者說,該事物的自然的程度越高.相反,如果這個事物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很大、很直接、很強烈,則該事物的存在狀態就是不自然的.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稱之為外在作用的間接性或輔助性.
發展動因的內在性和外在作用的間接性都是就共時性來說的,是『自己如此』所應當包含的內容,還沒有考慮到自然的概念在歷時性方面的意義…那麼,甚麼樣的發展過程才可以稱為自然的,甚麼樣的則不可以稱為自然的呢?老子說過『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裡的『常』字用得十分貼切,非由外力所決定的事物本來的狀態就是常態,是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自然的狀態就是大體恆常的穩定的狀態.從當下的情況來看,自然的狀態也就是『通常如此的狀態』,而由現在的『通常如此』向回追溯,從該事物的最初狀況來看,應該是沒有根本性變化的,因此可稱為『本來如此』.由現在的狀態向未來推測,自然的狀態應該是很少突變的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自然的事物在未來的趨向是『勢當如此』.這樣的過程也可以表現為發展軌跡的平穩性,即沒有突然的中斷,也沒有突然的急劇的方向性改變…
自然的狀態在自身的演變中也會發生質的變化,不過這種變化是漸進的,逐步的,在一定範圍內是可以預測的…這種質變的漸進性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承認自然的發展也會引起質變,另一方面是強調不僅外力引起的劇變是不自然的,內部衝突而引起的突變也是不自然的.」
*從「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話就可以知道「飄風」跟「驟雨」雖然也是所謂大自然現象,但老子顯然認為「飄風」和「驟雨」跟「多言」一樣不自然.因此,老子所謂的「自然」指的應該是反對「飄風」和「驟雨」這樣的劇烈的外在干預,而非指大自然,因此不是所有大自然現象都可稱為自然.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從歷史上來看,英國的君主立憲跟法國大革命,和日本的君主立憲跟中國的革命剛好形成中西歷史上有趣的對比.相對而言,君主立憲是比較緩和的民主改革,而革命是比較激烈的改革.英國的君主立憲主要是開始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而光榮革命所以稱為光榮革命就是因為沒有流血而成功地建立了議會統治取代君主專制的政體.過程簡述如下:
「1685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去世,詹姆士二世繼位成為英國新的國王,詹姆士二世上台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不利於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的政策,引起了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的強烈不滿。1688年6月20日,詹姆斯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這意味著詹姆士的女兒瑪麗沒有希望繼承王位。為防止天主教徒承襲王位,損害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的利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決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於是七個有名望的人聯名給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寫信,要求威廉來英國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1688年9月30日,威廉發布宣言,要求恢復他的妻子瑪麗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並且於1688年11月1日登陸英國,1688年12月威廉兵不血刃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布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同時議會提出《權利宣言》。宣言於當年10月經議會正式批准定為法律,即《權利法案》。從此之後英國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系。
「從此之後英國消除了君主專制,這對英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之後資產階級與新貴族成為了英國的執政力量,對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使得英國迅速的崛起,成為了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1
跟英國光榮革命恰為強烈對比的法國大革命, 發生了恐怖統治的血腥時期.1793年1月法國人將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後, 資產階級共和派─吉倫特派取得政權,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進行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迪穆裡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下面是一段關於雅各賓黨人恐怖統治的描述:
「1793年3月9日,羅伯斯比爾等人設立了革命法庭。這個法庭不需要任何證人或律師就可以對“反革命者”判處死刑。恐怖活動實際上是對大革命理想的可怕顛覆,用一种血腥獨裁取代了國王的專制獨裁,在消除所謂“叛國”和反革命的同時,埋葬了個人的民主權利。革命法庭不遵循或乾脆省略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判決得非常迅速和嚴厲,約有4萬名法國人被處決或者死於監獄,另外還有3萬名嫌疑犯被投入監獄,許多受審者經常在革命法庭上被折磨得死去活來。南特的革命法庭曾判處1500人死刑。由於死刑犯數量太多了,共和國政府沒有那麼多子彈和絞刑架把他們全部殺死。所以把犯人裝到船上,推入江中淹死,犯人家屬必須跑到很遠的下游才能把屍體撈起來安葬。由於被判處死刑的人越來越多,劊子手們常常忙不過來。為了加快行刑的速度,一名法國大夫發明了行刑機,這種機器可以用3種方法操作,從犯人被押到機器前到處死,不到1分鐘。這種新機器的發明受到了革命法庭的熱烈歡迎,被推廣到各地運用,由此引起了劊子手們的強烈不滿,危及了他們的職業生存,劊子手們多次在斷頭台前舉行示威遊行,要求禁止行刑機的使用。但革命法庭無法顧及劊子手們的就業問題,要處死的人實在太多了,甚至許多與羅伯斯比爾長期合作的革命者也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有些人被處死的時候還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搞得人人自危,風聲鶴唳。」2
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1793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後,中間經歷了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拿破崙滑鐵盧後的波旁王朝復辟及奧爾良王朝, 1848年2月革命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路易拿破崙的第二帝國,1870普法戰爭後的法蘭西第三共和.總共經過了約100年的時間才完全脫離了君主專制.
當然光榮革命能夠成功也是拜威廉和瑪麗願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宣言》,將君主的權力和平讓渡給議會.其實路易十六也並非不想和平讓渡權力.
「阿克頓(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在其所寫的法國大革命講稿一書中指出:路易十六的改革藍圖包括宗教寬容,人身保護令狀,平等納稅,取消酷刑,中央權力分散,地方自治,新聞出版自由,普選權,在官方不提出候選人和施加影響的情況下進行選舉,定期召開三級會議,議會有通過投票決定撥款、提出立法動議、修改憲法的權力,大臣責任制,平民階層在法國議會中擁有兩倍代表人數,等等。國王在提出所有這些內容的時候,既沒有議員們從旁顧問,甚至也並不總是在公眾支持下提出的;這些都是那位國王主動作出的讓步,這些讓步更多地出於國王施政的考慮,而不是民眾的要求。」2
而日本君主立憲後的明治維新,讓日本一躍成為打敗俄國的亞洲第一強國.如果不是野心太大,或許今日的日本會更為強大.而中國自1912年武昌起義,經過袁世凱稱帝,軍閥割據,還有對日戰後的國共內戰,到2008年台灣的第一次政黨輪替,整個民主過程也將近100年,也犧牲的無數的生命.跟路易十六一樣, 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也準備推動君主立憲,甚至1910年也成立了資政局,就像台灣的立法院,地方也成立了地方議會諮議局,卻因為國會期限問題,發起了三次請願運動,對於成立內閣的時間是1911(立憲派)還是1913(軍機處)意見相左.結果1912革命成功,立憲派倒向革命派格,錯過了這次中國君主立憲的黃金機會.
我們不知道如果法國人民接受路易十六的改革藍圖,進行議會統治的君主立憲,是否就會避免後面一連串的殺戮跟君主專制的復辟.也不知道如果立憲派和清廷如果協調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內閣成立日期,中國能不能避免後來的連年戰亂跟生靈塗炭. 但老子「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的主張順應自然的穩健改變方式或許值得我們現代人深思及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資料來源:
1. “李大立:也說英國光榮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b5/10/3/31/n2862686.htm
2. 資料來源: “一場被神化的革命——法國大革命”, “流金歲月,歲月只留金。” 部落格
https://blog.xuite.net/bigsilver168/twblog/134147808-%E4%B8%80%E5%A0%B4%E8%A2%AB%E7%A5%9E%E5%8C%96%E7%9A%84%E9%9D%A9%E5%91%BD%E2%80%94%E2%80%94%E6%B3%95%E5%9C%8B%E5%A4%A7%E9%9D%A9%E5%9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