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臨床心理學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情緒勒索(一)

什麽是情緒勒索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與童年創傷失去連結

文森.費李迪(Vincent Felitti)醫師跟科學家羅伯.安達(Robert Anda)博士合作。計畫稱為「負面童年經驗」研究。請受訪者回答約十類童年可能發生的負面事件,如性侵、精神虐待、受冷落等。接著是一份詳細醫療問卷,測試受訪者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症狀,如肥胖和成癮。表單上還有一題:你現在是否為憂鬱症所苦?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與他人失去連結

1990年代,神經學研究人員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和同事在芝加哥大學招集了百名陌生人,進行了一項沒人做過的實驗,想了解寂寞會造成多大壓力。壓力無法量化,但有壓力時,心跳會加速,唾液中會充滿荷爾蒙「皮質醇」。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一)

英國記者約翰.海利(John Hari)從18歲吞下人生第一顆抗憂鬱劑,到31歲停止吃藥為止的13年期間,約翰.海利一直相信醫生與醫學研究報告的說法:他的憂鬱症是因為大腦的血清素濃度不足,需要用藥來修復腦類失衡的化學狀態。一開始雖然有少許的副作用,作者變胖,也超會流汗,但作者確實狀態變好了。幾個月後,哀傷又無預警、無可解釋地回來,醫師決定提高劑量。每過一段時間,悲傷就會再次湧現,而劑量也就愈加愈重。到了30歲出頭,作者發現吃得再怎麼高的劑量,抗憂鬱藥物都壓不住他的悲傷。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