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最近常推薦給朋友的好書, 書中透過一位主張「世界無比單純, 人人都能幸福」的哲學家與一位年輕人的對話, 闡述哲學家的主張, 也就是心理學家阿德勒學說. 書中沒有艱澀的哲學論述, 只有平易近人的對話, 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世界無比單純

在書中一開始的楔子, 提到年輕人到訪準備踢館, 提到無法接受「人是可以改變的, 世界無比單純, 人人都能幸福」這樣的主張. 首先針對「世界無比單純」提出異議. 年輕人提出了一般常識性的看法, 認為只有小孩的世界, 自由自在, 沒有工作, 沒有責任, 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 才有可能單純. 一旦長大了, 會不斷遭遇「原來你這個傢伙也不過如此之類的現實」. 人際關係複雜, 背負許多責任.

而且如果生活在一個宗教力量強大的時代, 或許可以得到救贖; 因為神的教誨就是真理、就是世界、就是一切, 只要跟隨祂的指引, 就不用想那麼多. 可是現在宗教式微, 大家失去依靠, 心裡不安, 彼此猜忌. 在現代社會中, 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的活著. 這樣的世界一點都不單純.

而哲學家的回答道出了「世界」這個概念的本質,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 沒有人能跟別人擁有同樣的世界.接著, 哲學家舉了井水當例子, 井水一年到頭差不多在十八度上下, 這是客觀的數字. 但夏天喝到井水讓我們覺得清涼, 但冬天喝時卻感覺溫熱, 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主觀的世界. 因此「不是世界複雜, 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現在年輕人眼中的世界是複雜而渾沌, 可是當他有改變之後, 世界就會回復單純的樣子. 所以「問題不在世界是什麼樣子, 在於你什麼樣子.就看你有沒有堅持摘下太陽眼鏡, 直視這個世界的勇氣.

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之前的哲學家總試者找出世界「本身」是如何, 笛卡爾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認為唯有探究出世界在我的思想前面展現何種面貌, 才能發現世界「本身」是什麼樣子. 因為我所知道的世界得一切, 並不是透過任何客觀的鳥瞰, 而是單單透過我腦中的思想.

當然笛卡爾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 經過康德知識論的修正. 但對世界本質的探討是哲學的課題, 或許這是作者把阿德勒心理學當作一種哲學的原因之一. 當然本書也所談到的決定論或價值等等也都是哲學的課題.

 

人是可以改變的

年輕人認為人是無法改變, 並舉出他一個無法離開房間朋友的例子. 年輕人認為或許是過去因為某些原因造成心理創傷, 導致他現在走不出去. 但哲學家反駁除非所有在父母凌虐下長大的人, 都跟你的朋友一樣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出去, 否則就說不通.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這樣的「決定論」, 也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決定了人的「現在」.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應該追究的, 不是過去的原因, 而是現在的目的. 你的朋友先有了不要外出這個目的,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所採取的手段, 就是製造不安跟恐懼. 阿德勒稱為「目的論」.

如果抱持心理創傷這種決定論的觀點, 就連一步也無法邁進了. 阿德勒明確否定心理創傷, 他說:「無論任何經驗, 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 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 而是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 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遭遇重大災害, 或是幼兒時期遭受虐待之類的事, 對人格形成影響還是很大. 重點在於, 並不是因為發生了這些事就一定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是藉著 「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 人生不是別人給的, 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決定要怎麼生活的, 是我們自己.

以這個例子, 只要不出門, 一直關在房裡的話, 父母就會擔心, 就可以得到他們所有的關注. 相反的, 一旦從家裡走出去, 他就會變成誰都不會多看一眼的大多數人, 一個被陌生人包圍, 平凡的我, 甚至是遠不如其他人的我, 這種例子在繭居族算是常見的.

如果人可以改變, 就必須以目的論為立足點.

一般人常常認為「人的性格或氣質是不能改變的」, 阿德勒心理學用「生活型態」說明人的性格或氣質. 所謂的「生活型態」(life style)就是對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 也就是個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還有如何看待「自己」. 把所有我們「賦予它意義」的概念集合起來, 就是生活型態. 狹義來說, 可以解釋成性格; 廣泛來說, 就包含了這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

性格這種東西很微妙, 總讓人覺得似乎是無法改變的; 不過如果是世界觀, 好像就有改變的可能. 說的貼切一點, 就是「人生的姿態」, 你一定以為氣質或性格跟自己的意志沒有關係. 不過阿德勒心理學卻認為, 生活型態是自己選的.

「這樣的我」並不是有意是去選的, 說不定一開始是無意識中做出決定的; 至於外在因素, 像是種族、國籍、文化還是家庭環境等等, 也都會對選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不過就算是這樣, 「這樣的我」也還是你自己選的.

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 而是自己選的, 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 可是這些東西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你可能會覺得不滿, 甚至覺得變成別人比較好. 可是事情不能在這裡結束. 問題不在過去, 而在現在, 就在這裡. 現在你在這裡知道生活型態是怎麼一回事, 那麼將來要怎麼辦, 就是你的責任了. 是要繼續堅持原有的生活型態, 還是重新選一個新的, 全都在你的一念之間.

 

, 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無論何時何地, 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 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人為何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因為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 但相對來說, 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 比較輕鬆吧. 就像開一輛很習慣, 很順手的老車, 偶爾有些小狀況, 也都在意料之中, 可以輕鬆處理. 另一方面, 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 未來變得難以預料, 生活充滿不安, 搞不好覺得接下來的日子更痛苦, 更不幸. 也就是說, 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 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因此哲學家做了一個結論: 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

但改變並不容易, 當我們打算改變生活型態時, 這對我們的「勇氣」是一大考驗.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 你之所以不幸, 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 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 只是勇氣不夠而已. 換句話說, 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要怎樣才能改變生活型態? 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有「捨棄現在生活型態」的決心. 比如年輕人說的: 「如果可以成為Y那樣的人, 就能變得幸福.」像這樣, 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話」的可能性之中, 就不可能改變. 為什麼? 因為你會把「如果可以成為Y那樣的人」當作不改變的藉口.

接著哲學家提到他的一個年輕朋友,夢想成為小說家, 卻一直沒有寫出什麼作品. 他的說法是, 因為工作太忙, 沒有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寫小說, 結果當然沒有寫出東西, 更別說參加什麼文學甄選了.

事實上, 他只是藉著不參加甄選, 保留一點「只要我願意, 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 他不想被人批評, 更不想面對自己那麼糟糕的作品萬一落選的事實. 再過個五年, 十年, 他應該就會開始找別的理由, 像是「我已經老了」「我有家庭要顧」

最單純的目標, 也就是該做的事明明就在眼前, 卻又要拼命替自己找一堆不去做的理由, 你不覺得這樣活得很辛苦嗎? 夢想成為小說家的他, 正是把自己的人生變複雜, 讓幸福生活難以實現的實例.

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一旦改變了對世界和自己的定義(生活型態), 你與世界之間的所有關連和行動也非改變不可.

阿德勒的目的論: 「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 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決定你人生的, 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因為過去種種並不存在.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關於哲學家提到的目的論, 年輕人說他想變成Y是因為他討厭自己, 因為無論如何都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 可是他有什麼目的要討厭自己?

哲學家再度從目的論來分析, 他認為年輕人討厭自己, 也就是對自己的評價很低. 但問題是, 你為什麼有這種自卑的感覺? 為什麼這麼看不起自己? 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 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己」.

哲學家並舉「臉紅恐懼症」的女學生的例子, 他問女學生:「如果臉紅恐懼症治好了, 妳想做什麼?」她說她想要跟暗戀的男孩子表白. 我的診斷是因為她自己「需要這種臉紅的症狀」

對她來說, 最害怕, 最想逃避的事情就是被男方拒絕. 因為失戀會否定所有關於「自我」的存在或可能性. 可是只要她保有臉紅恐懼症一天, 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為「我沒有辦法和他交往, 是因為有臉紅恐懼症」. 除了不必鼓起勇氣告白, 就算對方真的拒絕, 自己也覺得比較能接受到最後, 就可以活在這種「如果臉紅恐懼症治好的話, 其實也可以

當時我是這麼跟她說的:「像臉紅恐懼症這種程度的毛病, 很容易治療. 可是我不會幫你治療. 因為多虧了臉紅恐懼症, 你才接受對自己或社會的不滿, 並接納這個不太如意的人生. 如果我幫你治好了臉紅恐懼症, 可是其他情況沒有好轉的話, 你一定會再回來求我:『請讓我再變回有臉紅恐懼症的狀態吧. 這種事我可就辦不到了.

所以當諮詢者希望治療臉紅恐懼症時, 諮詢師是不能去醫治那個症狀的, 要是那麼做的話, 復原恐怕就更困難了, 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想法和見解.

我所能做的, 先讓她接受「現在的自己」, 不論結果如何, 都讓他擁有前進的勇氣,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 稱這種引導方式為「鼓勵」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 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 變得不喜歡自己? 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 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致. 就像有臉紅恐懼症的她害怕被男生拒絕一樣, 你也擔心被別人否定, 害怕被別人嘲弄, 拒絕, 怕自己的心受到重傷. 你的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要怎麼達到這個目的呢? 答案很簡單, 只要找出自己的缺點, 討厭自己, 變成一個不跟其他人建立關係的人就行了.

要在人際關係之中不受傷害,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 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 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 阿德勒說:「要除去所有煩惱, 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不過那是不可能的.

人類的煩惱, 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人類在本質上, 就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 原則上是沒辦法跟他人切割而獨活的.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