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本》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為也。弗為而已,則无不治矣。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為也。弗為而已,則无不治矣。
二. 白話翻譯:
不標榜賢才異能, 使民眾不爭功名; 不珍貴難得的財貨, 使民眾不起竊盜; 不顯耀可貪的事物, 使民眾不被惑亂。因此聖人在治理人民的時候, 要使人心靈開闊, 生活安飽, 意志柔韌, 體魄強健。常使民眾沒有偽詐的心智, 沒有爭盜的欲念。使智巧的人不敢妄為, 依照無為的原則去處理世務, 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老子主張愚民政策嗎?
老子不但「愚」民也「愚」己。
〈老子·第二十章〉: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都綽綽有餘, 唯獨我好像有所不足. 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渾渾沌沌! 世人都智巧自炫, 唯獨我昏昏昧昧; 世人都精明算計, 唯獨我不知識別。
對老子來說, 「愚」是一種淳樸, 真質的狀態, 是一種正面的價值。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從前善於行道的人, 不是教人民精巧, 而是使人民淳樸. 人民所以難治, 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 所以用智巧治國, 是國家的災禍; 不用智巧去治理國家, 是國家的幸福.
智巧及欲望造成了爭鬥及天下戰亂, 因此, 老子主張最好的政治就是讓人民去除智巧及消解欲望, 來達成社會的和諧及天下的太平.
2. 老子為什麼反智?
老子只要提到「知」或「智」, 通常都是指區分或智巧這樣負面的意義居多. 如果談到智慧, 通常用「明」這個字. 知識最基本的就是區分, 要認識一樣東西, 就是要區分這個東西與其他東西本質上的不同. 人類要生存, 至少要區分什麼對人類是有毒或致命的, 我想這種區分, 基本上老子應該是不會反對的. 老子反對的應該是區分之後, 大家都爭著想要搶美的, 好的, 就如老子第二章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矣」的單一價值觀而造成爭奪甚至戰亂. 知識就是力量, 但過多的欲望造成錯誤選擇, 知識就成了擴大這種錯誤選擇的力量, 滿足現有的欲望並產生更大的欲望.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從宏觀的歷史的來看,
馬克思: 人類歷史是人的需要(欲)與能力(知)的相互競爭與辯證的發展史2
至今為止的人類歷史顯示, 人的需要在量的方面不斷擴張, 在質的方面不斷提高. 為了滿足這種持續增大的人類需要, 人也不斷改善其生產能力, 從而生產能力也水漲船高, 節節跟進. 一部人類歷史可說是人的需要與能力的交互競爭和辯證發展.
馬克思:「正像野蠻人必須與自然搏鬥, 俾滿足其需要, 保持生命與繁衍其後代, 同樣, 文明人必須在各種社會形構中與各種可能的生產方式下進行同樣的活動. 在他的發展中, 人的能力必然擴大, 這是他需要的結果, 可是在此同時滿足這些需要的生產力也增長.」
亞當斯密: 一隻看不見的手
欲望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發展, 改善了人們的物質條件. 但過度的欲望破壞自然生態, 加劇人與人的競爭, 貧富差距擴大, 使得現代生活充滿了極大的壓力.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讓人過得更幸福還是更不幸福?
從微觀角度來看,
叔本華的人生悲劇論1
1. 世界的本質是意志, 意志就是欲求; 一切欲求皆出於需要, 需要由於缺乏, 缺乏也就是痛苦. 滿足了一個欲求, 另一個更大的欲求又馬上襲來, 人生因這種時時刻刻不可滿足的欲求成為不堪忍受的重負. 即使一時滿足了, 獲得了片刻幸福的幻覺, 人又陷入無聊之中.
「人生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的來回擺動著; 事實上痛苦和無聊也就是人生的兩種最後成分. …在人們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認為是地獄之後, 給天堂留下來的除閒著無聊之外, 就再也沒有什麼了.」
2. 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生存而掙扎和奮鬥, 自私自利普遍地是人的行為準則, 人類社會就成為人與人之間互相競爭, 彼此吞食以苟延殘喘的場所. 憎惡, 仇恨, 暴力和惡罪就充斥於這個世界. 這便是叔本華描述肯定生存意志所出現的可怕的人生場面.
「因為人類所遭遇的災禍的最大根源, 乃在人類本身.『人便是吃人的狼』若能正視這最後的事實, 那麼這個世界看起來即是地獄, 比之但丁所描寫的地獄, 有過之而無不及, 人類相互間都成了惡魔.」
3. 人生幸福僅具消極性
3.1 幸福是極其短暫, 稍縱即逝的. 因為願望獲得滿足後, 幸福感即告消失, 因而快樂也隨之俱滅.
3.2 人們在幸福狀態中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對幸福沒有積極而強烈的感覺, 而只有等幸福消逝了, 當痛苦, 憂慮, 恐懼, 災病降臨到頭上來時, 才會體會到往日的幸福.
「這就是因為唯有痛苦和缺乏才有積極性的感覺, 因為它們都能自動呈現. 反之, 幸福不過是消極性的東西, 例如, 健康, 青春, 自由可說是人生的三大財寶, 但當我們擁有它們時, 卻毫無所覺, 一旦喪失後, 才意識到它們的可貴, 其中的道理正是在此, 因為它們是消極性的東西. 總之, 我們都是在不幸的日子降臨, 取代往日的生活後, 才會體會到過去的幸福.
享樂愈增, 相對地對它的感受性就愈減低, 積久成習後, 更不覺自己身在福中. 反之, 卻相對增加了痛苦的感受性.」
3.3 無論人們如何追求福樂, 最終的結果仍只有痛苦和不幸. 因為且不說追求的過程充滿著艱辛和曲折, 充滿失敗和不順, 就是所有追求都滿足了, 人類仍然得不到幸福.
4. 人生無可避免的空虛與死亡
個人認為如果欲求指的是物質上的欲求, 那叔本華所謂人生在欲求追求的痛苦及實現之後的無聊之間擺盪是對的. 但人生還有精神上的追求與提昇, 在精神上追求實現之後獲得的是充實感而非無聊, 如果把人生當成是一段精神或靈魂上提昇的旅程, 那麼或許會有懷疑, 會有挫折, 會有體悟的喜悅, 但不至於會無聊或空虛.
伊比鳩魯:「死是與我們無關的事情.」因為我們存在時, 死亡不會降臨, 等到死神降臨時, 我們又不存在了. 人對死的恐懼主要應該是在死前的痛苦及死後的不知所往. 關於死後的去向, 以你所相信的哲學或宗教來化解這種不確定性的憂慮. 關於死前的痛苦, 只能當作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去走過.
叔本華的超脫世界論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並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 理由何在呢? 因為這種悲觀主義在告誡人們一切掙扎的徒勞和空虛之時, 讓人產生一種「超脫」的人生態度. 在這種「超脫」中, 人並不為痛苦而悲觀, 而是以怡然自得的歡欣徹底否定生存的意志. 在叔本華看來「超脫」人生比之「奮鬥」人生更有價值. 因為「奮鬥」乃表明你仍屬「意志之表現」, 仍未看穿人生的真諦, 而「超脫」則是一種審美的人生意境. 所以他說: 「世界上所能出現最偉大, 最重要, 最有意義的現象不是征服世界的人而是超脫世界的人.」這種超脫也就是對意志的超脫, 使人能在無所欲中成為一個靜觀萬象的純粹認識之鏡.
不論是老子主張的少私寡欲, 莊子充滿審美人生意境的逍遙遊, 都是叔本華提到超脫世界的人, 也都是洞燭宇宙與人生真理的靜觀萬象的純粹認識之鏡. 聖嚴法師說: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對在紅塵欲望中浮沉痛苦的人們, 或許是一方解藥.
註:
1. 《叔本華》, 作者:鄧安慶; 東大圖書公司
2. 《馬克思》, 作者:洪鎌德; 東大圖書公司
1. 《叔本華》, 作者:鄧安慶; 東大圖書公司
2. 《馬克思》, 作者:洪鎌德; 東大圖書公司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