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問他父親及許多成功長輩成功的關鍵因素, 大概都會談到鍥而不捨, 用英文表示就是一個字 persistence.
劉軒認為成功應該不只是persistence, 應該還有其他. 他自心理學文獻找到線索, 也就是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 而他認為self-efficacy應該跟persistence 很有關係, 甚至是關鍵.
20世紀一位研究恐慌症有名的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說:
「要成功, 人們需要一種自我效能感, 與韌性一同奮鬥, 以便迎接人生必然的阻礙和不平等. 」
“In order to succeed, people need a sense of self-efficacy, to struggle together with resilience to meet the inevitable obstacles and inequities of life” ~Dr. Albert Bandura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對自己是否能夠應付某種狀況的能力的信心.」
What is self-efficacy?
“The belief in one’s capabilities to organize and execute the courses of action required to manage prospective situations.”
如果轉換成問卷的題目, 大概就是
「我能冷靜地面對困難, 因為我可信賴字以處理問題的能力.」
「有麻煩的時候, 我通常能想到一些應付的方法.」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 我一定能解決大多數的難題.」
如果用一張照片表示 (A picture worths a thousand words)

劉軒在網路上做問卷調查, 共有約7000多份有效問卷, 平均年齡30幾歲, 教育程度大學以上, 80%來自台灣. 結果如下:

既然「自我效能感」與自己的幸運感和生活滿意度那麼有關係, 我們要怎樣提升自己的self-efficacy (既有能力又有信心)呢?
Bandura’s Way
1. Mastery Experiences--克服挑戰, 達到目標
2. Social Modeling--看別人做, 從中學習
3. Verbal Persuasion--加油打氣, 信心喊話
4. Physiological Factors--舒服, 正面的感覺
劉軒的朋友Allen是一位做什麼都能成功的人, 是一位有極高self-efficacy的人

Allen學習新東西的方法
1. Observe & Study – 吸收相關的知識
2. Imitate – 模仿成功的例子
3. Deconstruct – 找出關鍵的因素
4. Innovate – 創造自己的版本
台灣教育前二項做得很好, 但後二項不夠
1. 我們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挑戰, 克服困難?
2. 我們是否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 ? 認為自己能夠掌控自已命運的人, 剛好是認為自己是最幸運的人
3. 當別人說「沒辦法」, 我們是否能說「我會找到辦法」
「我會找到辦法」, 這對目前台灣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我們必須能夠相信我們能夠找到辦法, 我們必須鍛鍊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因為只有這種自我效能感, 當我們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來克服困難的時候, 我們才能夠堅持下去. We can keep fighting. 我們可以去找到正確的solution. 所以這是信心也是能力.
我們會找到辦法, 我們要找到辦法, 我們必須找到辦法, 我們要堅持下去, 我們要鍥而不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