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哲學與人生〉是前面分享三篇〈幸福的哲學〉, 〈道德的根本〉及〈思考死亡〉的前導文章.

一、什麽是哲學

  1.哲學是談心

  我是想借這個題目和大家談談心。我十七歲進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分配到廣西一個山溝裏待了十來年,恢復高考時考回北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讀研究生,然後留所工作,一直到現在,可以說這一輩子全搭在哲學上了。哲學是我的專業,學術我也搞,比如研究尼采,但是今天我要講的不是作為學術的哲學。我覺得哲學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門學問,如果當年我沒有上哲學系,後來沒有從事這個專業,我也是離不了哲學的,我要講的是這個在我的人生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學

  我這個人其實是一個特別想不開的人,從小就比較多愁善感,有很多困惑,對人生的很多問題想不通。比如說,很小的時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會死的,從那個時候起,我就老想死的問題,既然必有一死,活著到底有什麽意義。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想不通的問題,我就使勁去想,自己開導自己,同時也看看大師們是怎麽說的,作為自己思考的參考,努力要把這些問題想明白。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和自己談心,後來我就發現,這個和自己談心的過程其實就是哲學,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別大。有時候我會把和自己談心的收獲寫成文章,你們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寫自己的感悟,實際上就是把和自己談心的收獲告訴大家,這樣就成了和讀者談心了。很多讀者喜歡我的作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這個人不是在當老師,不是去教育別人,你有問題我來給你解決,這個我做不到。我是在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一個人不能騙自己,沒有解決假裝解決了,這不可能。開導自己一定是要把自己說通,這個過程我把它寫下來,和我有同樣問題的人看了就會感到比較親切,比較對路子。我做講座其實也是這樣,我這個人不會講演,慷慨激昂,出口成章,我都不會,我只會用談心的方式來講,也就是說一說自己體會到的東西而已。


  從歷史上看,其實哲學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是談心,最早的哲學家,比如孔子、蘇格拉底,都不開課也不寫書,從事哲學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談心。你看孔子,他並沒有在教室裏給大家上課,他就是和一些年輕人在一起聊聊天,談談心,然後他的一些學生把他的言論回憶一下,記錄下來,就編成了《論語》這本書。西方也是這樣,蘇格拉底也是從來不開課的,他就是在雅典的街頭跟一些年輕人聊天,後來他的學生裏有一個叫柏拉圖的,就把他和別人聊天的經過記了下來,加進了自己的許多發揮,寫了很多書。柏拉圖的著作基本上是用對話的形式寫的,主角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晚年還辦學園授課,但蘇格拉底自己既沒有開過課也沒有寫過書。


  所以,從源頭上看,哲學就是談心。一個人要和別人談心,首先必須先和自己談心。我覺得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格外重要,對於我們來說,哲學首先是一種和自己談心的活動。其實我們平時總是在和自己談著什麽的,不過大家想一想就可以發現,我們主要是在談事,某件事怎麽做啊,和某個人的關系怎麽處理啊,談心的時候就非常少。和別人談話也一樣,大量的是談事,很少談心。這樣的生活狀態基本上是非哲學的。一個人什麽時候養成了和自己談心的習慣,就可以說他已經有了一種哲學的生活狀態。


  所以我說哲學其實沒有什麽神秘的,就是經常和自己談談心。談心不是談事,要解決的是心的問題,我們平時往往陷在事裏面,哲學要你跳出事來想人生的大問題、大道理,盡量想明白,這樣心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哲學就是要讓你有一個好的心態,大事不糊塗,小事不糾結,活得更明白也更超脫。


  2.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根本問題的思考


  那麽,哲學要讓我們想一些什麽大問題呢?簡單地說,分兩大類,一類是世界、宇宙的大問題,一類是人生的大問題。許多人覺得哲學討論的問題很抽象,很玄虛,其實不然。如果你有心,你會發現孩子就會提許多哲學性質的問題。前不久我出了一本書,叫做《寶貝,寶貝》,寫我的女兒從出生到上小學這一段時間裏我的觀察和感受,其中有一章叫《愛智的起點》,專門寫她幼兒期的智力發展。在四歲、五歲的時候,她提了很多問題,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真正的哲學問題。


  比如關於世界的,她問她媽媽:雲上面是什麽?媽媽說是星星。她又問:星星上面是什麽?媽媽說還是星星。她就說:我問的是最後的最後是什麽?媽媽說:沒有最後吧?她就困惑了,轉過頭來對我說:爸爸,不會吧?然後指一指我們家的天花板,意思是說天也應該有個頂吧。她提的問題實際上是世界在空間上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哲學問題。康德談到哲學上的四個二律背反問題,所謂二律背反,就是怎麽回答都不對,沒有一個答案,其中一個就是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又有一回,她對媽媽說:有一個問題你肯定回答不出來。媽媽問是什麽問題,她說:你告訴我世界的一輩子有多長?這就是世界在時間上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了。她還問媽媽:世界上第一個人是從哪裏來的?媽媽說:中國神話裏面說是女媧造的。她馬上問:女媧是誰造的?我當時在旁邊聽了很吃驚,追問人類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是典型的哲學性質的追根究底。


  這是關於世界的。關於人生,她也提了很多問題。她四歲的時候經常說一句話,她說我不想長大,語氣是很痛苦的,因為她已經知道長大了會老、會死。她不但說,身體也有了反應,在這以前她早就不尿床了,可是從開始說這句話的時候起又經常尿床,我知道她是想證明自己沒有長大,還是一個小baby(笑聲)。到了五歲,有一天她就問我:爸爸,時間為什麽會過去?時間要是不過去該多好啊?我知道她的意思,時間不過去就不會長大了嘛。然後就問我一個問題:什麽是時間?什麽是時間——這可是哲學上的一個大問題,許多哲學家試圖從不同角度來解釋,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我怎麽跟一個五歲的孩子說清楚?我就跟她說:寶貝,你提了一個特別好的問題,但是爸爸回答不了。她馬上問:你不是哲學家嗎?你怎麽也回答不了?她知道我是搞哲學的。我就說:好多大哲學家都沒有說清楚,爸爸是個小哲學家,就更說不清楚了。她說:不管大小,是哲學家就要想問題,你就想一想吧(笑聲)。我說:好,我們一起來想。後來她真的在琢磨,過了幾天,她跟她媽媽說,她說:媽媽,我知道時間是怎麽回事了。媽媽讓她說一說,她就說:時間是一陣一陣過去的,比如說我剛才說的那句話,剛才還在,現在沒有了,想找也找不回來了,這就是時間(掌聲)。她媽媽向我轉述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驚訝,她這個話把時間一去不覆返的性質說得非常到位,而且打的比方也非常對應,說話就是這樣的,一句話剛說出口就沒有了,這和時間的稍縱即逝非常對應。


  又過了幾天,她問我一個問題。她說:爸爸,在世界的另一個地方,會不會有另一個我?我一聽這個話,汗毛豎起來了(笑聲),小小的年紀怎麽想這種問題啊,我是不願意她想這種問題的,所以我就打岔。我說:可能吧,說不定你還會遇到她呢。她馬上特別生氣地打斷我,說:不會的!然後轉過臉去跟她媽媽說:媽媽,當你老了的時候——實際上她是委婉地說當你死了的時候——在世界的另一個地方又會生出一個人來,那個人長得跟你完全不一樣,但她就是你。老天,她說的是輪迴啊!我的汗毛又豎起來了(笑聲)。


  一個五歲的孩子,頭腦裏是怎麽會產生這樣的觀念的?我就回憶,發現還是有線索可尋的。在她三歲的時候,她就曾經問她媽媽,問爺爺去哪裏了。她有外公外婆,有奶奶,但從來沒有見過爺爺,因為她的爺爺也就是我的父親在她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我有這個孩子比較晚,別的小朋友基本上是四老俱全,她心裏一定是奇怪了一些時間了,終於問了出來。媽媽就說:爺爺到天上去了,變天使了。她問:爺爺為什麽要變天使?媽媽說:爺爺有病,變了天使病就好了。這是用一個詩意的回答把問題糊弄過去了。有的時候,我跟她媽媽聊以前的事情,她就會問:媽媽,那個時候我是在你的肚子裏吧?媽媽說:那個時候我肚子裏還沒你呢。她就奇怪了,問:那我在哪裏?她可以想象自己在媽媽的肚子裏,然後生出來了,但是不能想象自己曾經是根本不存在的。其實,你們認真想一想自己,這個每個人都非常在乎的自己,在以往無限歲月裏根本就不存在,而且很可能不會產生出來,這難道不是很不可思議嗎?她媽媽就對她說:那個時候你在天上,是天使。通過這些談話,她就有了一個概念:人在出生以前在天上,是天使;死了以後又回到天上,變成天使。那麽,再往前推一步,回到天上以後是不是還會到地上來,重新投胎變成人呢?這就是輪迴,我想她的這個觀念可能是這麽形成的。


  我講我女兒小時候的這些事情,是想要說明,對世界和人生進行哲學的追問,實在是最正常的事情,從小孩子就開始了。哲學所追問的這些問題絕對不是某幾個頭腦古怪的哲學家挖空心思想出來的,而是我們的人生本身就包含的。我從我的女兒身上清楚地看到,一個小孩當她的理性開始覺醒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會問這些問題。印象派畫家高更有一幅名畫,標題是“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我們是誰?”這個標題就概括了哲學要追問的問題。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活很短暫的一段時間,然後又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出生前在哪裏,死後又去了哪裏?宇宙無始無終,無邊無際,對照之下,我們的生命既短暫又渺小,到底有什麽意義?人有沒有一個靈魂,世界有沒有一個上帝,或者說一種精神本質,可以為靈魂提供根據?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稍微認真一點,就不可避免地會面臨這些問題。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都說過,哲學開始於驚疑——驚奇和疑惑。相對地區分,驚奇是面對世界的,疑惑是面對人生的。在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其實是一個天文學家,他對星空感到驚奇,試圖解開宇宙之謎。他之後的哲學家也是如此,一直到了蘇格拉底,發生了一個轉折,對人生的疑惑占據了哲學的中心,他試圖弄清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麽。人類是這樣,個人也是這樣,當你對世界感到驚奇,去追問世界到底是什麽的時候,當你對人生感到困惑,去追問人生到底有什麽意義的時候,你就開始進入哲學思考了。我相信許多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仰望星空,想到宇宙的無限,會感到不可思議,這其實是哲學思考覺醒的契機。至於對人生的困惑,人為什麽活著,怎麽活才有意義,我相信大家都會有,區別在於你能否正視這種困惑,真正去思考。有困惑不是壞事,在我看來恰恰是素質好的表現,那些從來沒有困惑的人才可悲呢,尼采說過,一個人面對人生的可疑性質居然不發問,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這裏面也有一個氣質的問題,人們經常說藝術家氣質,其實也存在哲學家氣質,我說的哲學家不是指從事哲學專業的人,生活中我遇到過很多普通人,他們對人生的大問題很敏感,有許多困惑,經常去想,我覺得這些人就是有哲學氣質的,而很多在研究所裏做學問的人未必有這個氣質,有沒有哲學氣質和搞不搞哲學研究是兩回事。


  那麽,如果要我給哲學下個定義的話,我就這麽下:哲學是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當然,作為一門學科,現在的哲學已經分得很細了,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從大的方面來說,哲學就是兩大塊,一個是對世界的思考,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我們常常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人生觀,我說這個話沒有錯,但是我們要正確理解什麽叫世界觀,什麽叫人生觀。以前我們一說世界觀,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世界觀,或者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種世界觀,一說人生觀,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奮鬥之類,給你一個標準答案。真正的哲學是要你自己去思考,世界觀就是要你去思考世界的根本問題,人生觀就是要你去思考人生的根本問題。把哲學定義為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就是強調要你自己去思考。


  3.哲學的特點


  在這個定義裏,我們要注意“整個”、“根本”、“思考”這三個詞,它們表明了哲學的三個特點。


  第一,哲學面對的是世界和人生的整體,要我們跳出局部來看全局。我們每一個人平時都生活在一個局部裏面,過著具體的日子,做著具體的事情,有自己的家庭和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職業和人際關系,有自己的一個小環境。哲學就是要讓你從這個局部裏跳出來,看一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局部有很強大的支配力量,因為它非常具體,和我們離得非常近,會讓我們特別在乎周圍的人和事。我們被困在局部之中,就成了被某些身份決定的東西。從局部裏跳出來,實際上就是要回到人這個原點,我不是任何一種身份,我就是一個人,從而去思考作為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我們平時沈浸在具體的生活和事情裏,往往是想不起自己是一個人的,想不起自己作為一個人所應該思考的問題的。


  通俗地講,我們平時是在低頭走路,哲學就是要讓我們擡頭看路,而且是立足於人生的全局來看自己所走的路。它給我們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跳出局部看全局,然後站在全局回過頭看局部,看自己走的路對不對,過的生活有沒有意義,怎樣生活才有意義。只有從人生全局出發,我們才能判斷具體生活的意義。一個只在局部中經營的人可能是聰明的,但只有懂得立足全局看局部的人才會是智慧的。


  我自己有一種感覺,我覺得經常進行哲學思考的人就好像有了一種分身術,一個人變成兩個人了,一個是身體的自我,這個我在世界上掙紮、奮鬥,有快樂有痛苦,哭著笑著,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從上面來看那個身體的自我,和它談心,給它指導。這個更高的自我實際上就是理性的自我、靈魂的自我,它是立足於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的,是哲學幫助我開發出來的,我覺得這是哲學給我帶來的特別大的好處。有沒有這個更高的自我大不一樣,如果沒有,只有一個身體的自我,人就會陷在具體的遭遇裏,就會盲目、被動、糾結、痛苦


  第二,哲學所思考的是根本問題。有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說哲學是方法論,我認為哲學主要不是方法論,而是對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經常有人對我說,你是學哲學的,這個問題你幫我分析一下。我總是說,哲學不是萬能的方法,好像什麽具體的問題都能用哲學來解決,解決具體問題必須有關於這個具體問題的知識和經驗,光靠哲學是解決不了的。哲學就其本性而言不是要為你解決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它是要你去想根本問題。所以,如果你只是琢磨具體問題及其解決方法,不去想那些根本問題,你就還沒有進入哲學。


  有人會問,想根本問題有什麽用?這仍是在用解決具體問題的實用尺度衡量哲學。我要明確地說,哲學無實用,實用非哲學。但是,哲學有大用,就是所謂的無用之用。通過想根本問題,你就有了一個寬闊的視野,這樣你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好的心態,一種高的境界,它起的是這樣一個作用。哲學的大用就是讓你活得明白,擁有一個經過了你的思考的清醒的人生。當然,如果你寧願盲目地、糊塗地活著,哲學對你就的確毫無用處。所以,一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完全取決於他重視人生意義和精神生活的程度。


  所謂根本問題,說到底是兩個,一個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麽,一個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麽。可是我們會發現,如果追問下去,這兩個問題都是沒有最後的答案的,更不可能有一個標準答案。康德說,世上最令人敬畏的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我們頭上的星空,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哲學所探究的,無非是我們頭上的神秘和我們心中的神秘。


  要了解哲學的性質,最好的辦法是把哲學與宗教、科學做一個比較。其實這個比較是英國哲學家羅素做的,我覺得他講得非常有道理,我做一點發揮。


  在所問的問題上,哲學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追問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關於世界的本質,宗教也告訴你,你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只是現象,你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基督教告訴你,你要信上帝的國,那才是真實的、永恒的世界,佛教告訴你,四大皆空,人世間只是幻象,你要看破紅塵,不受迷惑。關於人生的意義,宗教也是要解決靈魂和肉體、生命與死亡的關系問題。總之,無論哲學,還是宗教,實質上都是靈魂的追問,都是要解除靈魂裏的困惑。


  哲學所問的問題和宗教是相同的,和科學卻是不同的。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只處理經驗範圍內的問題,所謂經驗範圍就是我們憑借感官能夠接觸到的事物,包括用儀器接觸到的,儀器無非是感官的延伸。在用感官獲得了感覺材料之後,再運用邏輯思維去進行整理,從中找出規律,這是科學做的事情。所以,可以把科學簡要地定義為用邏輯整理經驗。世界的本質是什麽,人生的意義是什麽,科學是不問這類所謂的終極問題的,因為它們是超越於經驗範圍的,憑借經驗永遠不可能找到答案,哲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超驗,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哲學卻和宗教不同,反而和科學是一樣的,它要憑借理性來解決這類超驗的問題,要用自己的頭腦把它們想明白。人的理性思維能力是用來整理經驗材料的,對於超驗的問題其實是無能為力的。世界的本質是什麽,是物質還是精神,有沒有一個上帝,人死後靈魂還存在嗎,對這樣的問題你無論做什麽回答,都既不能用經驗來證明,也不能用經驗來駁倒,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是無解的。很多哲學家,比如德國的費希特,甚至包括列寧都說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理論上誰也不能駁倒誰,這是一個信念的問題。


  從古希臘開始,西方哲學一直作為形而上學而存在,metaphysics這個詞,直譯是“物理學之後”,就是要憑借理性能力來探究有形世界背後的那個無形世界,變動不居的現象背後的那個不變的本質。但是,探究了兩千多年也沒有結論,所有的結論都被推翻了。尤其是到了康德,他很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不但人的感官只能觸及現象,人的理性能力也只能觸及現象,不能觸及本質。在他之後,西方哲學越來越取得了一個基本共識,就是世界對於我們只能作為現象存在,只要我們去認識,它就是現象,只能作為現象呈現給我們,因此設想現象世界背後存在一個本質世界是毫無意義的。經常有人說西方哲學陷入了危機之中,指的就是依靠理性思維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這樣一條路走不通了。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危機其實早就包含在了哲學的本性之中。科學用理性的方法解決經驗的問題,它的本性中沒有矛盾。宗教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解決超驗的問題,只能靠信仰來解決,或者像佛教所主張的,靠戒定慧進入某種排除經驗和邏輯的精神狀態,它的本性中也沒有矛盾。哲學要用理性的方法解決超驗的問題,很顯然,它的本性中就包含著矛盾。宗教、哲學和科學,人類認識世界的這三種方式,哲學在中間,它和宗教一樣追問超驗的問題,和科學一樣使用理性的方法,實際上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宗教的問題,這就是哲學的內在矛盾。宗教的問題是靈魂提出的問題,宗教就讓上帝來回答,它是一致的。科學的問題是頭腦提出的問題,科學就讓頭腦來回答,它也是一致的。唯獨哲學,它是讓頭腦來回答靈魂提的問題。我打個比方來說,人的靈魂是一個瘋子,盡問那些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人的頭腦是一個呆子,要按部就班、有根有據地回答問題,所以哲學的情況就像是瘋子在問,呆子在答,結果可想而知。


  這麽說來,哲學的狀況好像是很悲慘了。但是,羅素說了,這正是哲學的偉大之處。實際上,在讓你不去想根本問題這一點上,宗教和科學是相同的,宗教承認根本問題的重要,但認為你靠理性是想不明白的,只能靠某種神秘體驗,科學也告訴你這種問題是想不明白的,你的理性應該用來想那些想得明白的問題,去解決那些能夠解決的問題。只有哲學偏要你去想這些想不明白的問題。哲學這個詞,philosophy,原義是愛智慧,“智慧”前面有一個前綴“愛”。智慧是已經想明白了根本問題,哲學不是,它是愛智慧,是還沒有想明白而渴望想明白,這個名稱表明哲學非常有自知之明。哲學給自己提出不能解決的任務,去思考沒有答案的問題,有其獨特的意義。你去想這些大問題,哪怕沒有最後答案,你和不想這種問題的人是不一樣的,在實際生活中你和他們會有不一樣的心態和境界。你和僅僅憑信仰去解決這種問題的人也是不一樣的,在你的靈魂追求和你的理性思維之間會有一種緊張關系,這種緊張關系實際上同時促進了兩個方面,使你的理性思維更深刻,也使你的靈魂追求更自覺。科學不關心信仰,宗教直接給你一種信仰,而哲學不同,它關心信仰,又不給你一種確定的信仰,永遠走在通往信仰的路上,它永遠在路上,永遠不會在某個終點上停下來。


  哲學要你面對世界和人生的整體,去想根本問題,而根本問題是沒有終極答案的,至少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就有了哲學的第三個特點,就是要你去獨立思考。世界觀,人生觀,我強調一個“觀”字,“觀”是動詞,不要把它固定成名詞,你要自己去看世界、看人生,這就是獨立思考。哲學只向你提問,不給你答案,它把你引到那些最高問題之中,它就盡了它的責任。如果你真正去想這些最高問題了,你對它們的思考保持在敏銳和認真的狀態,你就真正進入了哲學。所以,如果有一種哲學宣稱要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因此你就不必自己去思考了,你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哲學了。


  我這麽說當然是有所指的。我認為我們的哲學教學是有很大毛病的,往往就是給你一些教條,給你標準答案,你就接受吧,相信吧,不要思考。當年我是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的哲學,回過頭來看,在課堂上真沒有學到什麽哲學,對什麽是哲學形不成一個基本的概念。當時我們的一本主要的教科書是艾思奇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這本書是大學裏哲學公共課的基本教材,也是我們哲學系的專業基礎課的教材,這個東西我們要學兩年。其實它的框架基本上來自斯大林,斯大林的《聯共(布)黨史》中有一節,標題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這部分是怎麽談的呢?基本上是這樣一個路子:什麽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是第一性,主張物質第一性的是唯物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的是唯心主義,這是一條分界線。還有一條分界線,世界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不變的,主張運動變化的是辯證法,主張靜止不變的是形而上學。這裏我順便說一下,“形而上學”這個詞,我們的用法是有問題的。亞裏士多德的一本主要著作,後人把它命名為metaphysics,意思是探究有形世界背後的無形世界,漢譯是根據《易傳》裏的一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譯為“形而上學”,應該說是傳神的佳譯。就原義來說,哲學就應該是形而上學,是對看不見的“道”的探究。把它轉義為靜止地、孤立地看事物的思想方法,可能是從恩格斯開始的,大背景是康德之後對那個本來含義上的metaphysics的質疑。我的看法是,質疑歸質疑,不應該歪曲本來的含義,把它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上面說了兩條分界線,然後我們的哲學教科書就用這兩條分界線去給歷史上的哲學家排隊,唯物主義者是好人,唯心主義者是壞蛋,有的唯物主義者是形而上學地看問題的,比如費爾巴哈,是有缺點的好人,有的唯心主義者是辯證法的,比如說黑格爾,是有一技之長的壞蛋,可以為我所用,最後發展到辯證唯物主義就是完人,一點缺點都沒有。


  大家可以想一想,學了這麽一套東西以後,你知道哲學是什麽了嗎?事實上你對哲學還是一點概念也沒有。哲學就是愛智慧,它讓你愛智慧了嗎?愛智慧就是不甘心糊裏糊塗地活著,要自己把人生的根本道理想明白,而這樣的哲學教學本身沒有絲毫思想含量,怎麽可能刺激你去思考呢,它起的作用是讓你在還不知道哲學是什麽的時候就討厭哲學了。有很多人說哲學抽象、枯燥、不可愛,說自己討厭哲學,我說錯了,你討厭的東西根本不是哲學,你還不知道哲學是什麽呢。


  要知道哲學是什麽,你一定不要看教科書,看我們那些教科書是絕對入不了門的,應該直接去看哲學家的原著。這是我的切身體會,我對哲學真正有一點概念,完全是靠自己去讀那些大師的作品,從古希臘開始,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到後來的康德、尼采等等,包括馬克思,也一定要讀他的原著。我們現在講馬克思,一是與原著割裂,二是與歐洲文化傳統割裂,就完全走樣了。這麽多哲學家,讀誰的著作?我建議你先找一本好的簡明哲學史來看,對主要的哲學家及其基本觀點有一個了解,然後再選擇若干個引起了你的興趣的哲學家,去看他們的原著。把一本好的哲學史當作向導,在它的引領下去找你心儀的大師,我覺得這是學哲學的一個捷徑。看大哲學家的書,重點是看他們在思考什麽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什麽。你會發現,那些偉大的頭腦所思考的基本問題是共同的,也就那麽幾個問題,但是每個人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這些問題實際上屬於我們每一個人,你也許已經想過,也許是在讀他們的書時被喚醒的。我要一再強調,重要的是問題,只有你自己真正去想這些問題了,你和哲學才是有了關係,才是進入了哲學。讀書的作用是推動你深入地想,你不要接受任何一個哲學家的結論,你要自己去尋找答案,如果找不到,就寧肯沒有答案。


  二、人生哲學討論什麽問題


  我們今天的題目是《哲學與人生》,前面講了什麽是哲學,接下來該講人生了,就是人生哲學。如果說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那麽,對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這一塊就是人生哲學。什麽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呢?說到底是一個問題,就是人生的意義問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如果有,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從西方哲學來說,古希臘最重要的哲學家,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翻來覆去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什麽樣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好,good,我們也翻譯成“善”,柏拉圖認為是哲學中的最高概念。好的生活,實際上也就是有意義的生活。按照我的理解,“好”可以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好”就是令人滿意,什麽樣的生活是令人滿意的,是讓人覺得愉快的,討論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意義上的“好”,其實就是幸福,涉及的是人生的世俗意義,或者說生活質量。這是人生哲學討論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幸福問題。


  第二個層次,“好”就是正當,什麽樣的生活是正當的,是作為人應該過的生活。這個層次涉及的是人生的精神意義,人生的境界,討論的是道德和信仰問題。這是人生哲學的第二個大問題。柏拉圖主要是在這個層次上討論什麽是好的生活,人應該怎樣生活才是真正作為人在生活,人生才有精神的、超越的、神聖的意義。


  可是,我們討論什麽是好的生活,到頭來躲不過一件壞事,就是死亡。你說人這樣生活是幸福的,又是正當的,人生多麽有意義,但是,人總有一死,如果死了以後歸於虛無,什麽也沒有了,所有這些意義豈不是一場空?死亡是對人生意義的最大挑戰,這是人生哲學不能回避的第三個大問題,就是生死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對人生意義的追根究底的追問,探究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人生有沒有超越生死的永恒意義。


  我想來想去,人生的大問題就是這三個問題,人生哲學要討論的就是這三大問題。第一是幸福問題,討論的是人生的世俗意義;第二是道德和信仰問題,討論的是人生的精神意義;第三是生死問題,討論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我們最後會發現,這三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都有賴於靈魂和肉體的關系問題的解決,人生的意義歸根到底取決於靈魂的品質。簡單地說,靈魂的豐富是幸福的源泉,靈魂的善良和高貴是道德的根本,相信靈魂某種意義上的不朽則是超越死亡的必由之路。


  1.幸福問題


  哲學立足於價值觀探討幸福問題。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精神,如果這兩個東西都處於令人滿意的好的狀態,人就真正會感到幸福。這種令人滿意的好的狀態,對於生命來說是單純,對於精神來說是豐富,幸福在於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略,參看本書中《幸福的哲學》一文。) (一) (二) (三)


  2.道德和信仰問題


  探討道德問題要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尋求正當的生活,何謂正當,也是從生命和精神(靈魂)兩個方面看。作為生命,人要有同情心,把愛生命的本能推己及人,作為靈魂,人要有尊嚴感,自尊並且尊重他人,這是道德的兩個基礎。生命的善良和靈魂的高貴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質。把道德建立在靈魂的高貴和做人的尊嚴的基礎上,這就已經是信仰了。信仰有不同的形態,共同點是相信靈魂生活是人的本質生活,因而能夠在道德上自律。(略,參看本書中《道德的根本》一文。)


  3.生死問題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歸宿,我們不應該回避,要去面對它,去思考它,尋找一個適合於自己的思路,從而獲得人生的最後一項成就,就是安詳地死去。對於死亡,多數哲學家主張理智地接受,排除恐懼心理,基督教和佛教則以相反的思路教人看破生死,皆可供我們參考。通過思考死亡,我們最後即使不能得出一個結論,也會有重大收獲,可以使我們對人生持一種既認真又超脫的態度。(略,參看本書中《思考死亡》一文)」

《幸福的哲學》這本書就分享到這裡, 剩下的文章如果有興趣, 真心推薦去買周國平先生的這本書. 因為實在很少人把哲學講得這麼平易近人又如此透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