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今天要介紹韓非的思想了嗎?

無為:「嗯! 先來看看韓非的生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原文: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禦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於秦,不能自脫。

……

白話: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他愛好刑名法術學問。他學說的理論基礎來源於黃帝和老子。韓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於講話,卻擅長於著書立說。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

韓非看到韓國漸漸衰弱下去,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當時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致力於修明法制,不能憑借君王掌握的權勢用來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尋求任用是賢能之士,反而任用誇誇其談、對國家有害的文學遊說之士,並且讓他們的地位高於講求功利實效的人。他認為儒家用經典文獻擾亂國家法度,而遊俠憑借著武力違犯國家禁令。國家太平時,君主就寵信那些徒有虛名假譽的人,形勢危急時,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國家供養的人並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養的。他悲嘆廉潔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所以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

 

原文:

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申子、韓子皆著書,傳於後世,學者多有。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白話:

有人把韓非的著作傳到秦國。秦王見到《孤憤》、《五蠹》這些書,說:“唉呀,我要見到這個人並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遺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撰寫的書。”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韓國。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吃緊,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他,還沒被信用。李斯、姚賈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毀他說:“韓非,是韓國貴族子弟。現在大王要吞並各國,韓非到頭來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這是給自己留下的禍根啊。不如給他加個罪名,依法處死他。”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藥,叫他自殺。韓非想要當面向秦王陳述是非,又不能見到。後來秦王後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死了。

申子、韓子都著書立說,留傳到後世,學者大多有他們的書,我唯獨悲嘆韓非撰寫了《說難》而本人卻逃脫不了遊說君主的災禍。」

草山:「真慘! 竟然被同學所害. 不過李斯後來下場也很慘, 也算是報應.

無為:「嗯! 我們來看看韓非出生之前到他著書之時韓國的境況.

韓國是三家分晉時獨立為國, 但經常受到新興秦國的威脅. 如公元前391, 秦國攻韓宜陽, 取六邑; 公元前366, 秦軍於洛陽打敗韓師等. 從地圖可以看到韓國的疆域是戰國七雄中最小的, 只比當時東周的王畿大, 又偏偏跟強秦為鄰.

戰國七雄地圖.jpg

這種被秦侵辱的情況, 一直到公元前351, 韓昭侯用申不害為相才有所改變. 申不害『學術以干韓昭侯』, 致使韓國『內修政教, 外應諸侯, 十五年. 終申子之身, 國治兵彊, 無侵韓者.』但公元前337, 韓相申不害卒, 韓國實力又每況愈下, 對韓國的強取豪奪, 毫無招架之力.

韓非大概生於韓釐王十六年, 公元前280左右. 著述的時間大概是在公元前239年前後, 大概四十歲左右. 那時的韓國飽受秦國欺凌. 公元前293, 秦白起擊韓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 291, 秦拔韓宛; 290, 被迫把武遂與秦; 286, 秦敗韓於夏山; 275, 秦攻魏, 韓救之, 韓敗; 273, 趙、魏攻韓華陽; 262, 秦將王賁攻韓, 取十城; 259, 韓獻坦雍與秦; 256, 秦取韓陽城; 254, 各國朝秦, 韓亦入朝.

韓非就是在韓國這種積弱不振, 備受強秦欺凌的情況下, 上書韓王, 卻不得用, 才發憤著書. 沒想到卻反而傳到秦王手中, 感嘆『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還為此攻韓. 但見到韓非不能用, 終被同學李斯害死.

草山:「那我們來看看這位讓秦王驚豔的韓非的思想吧!

無為:「韓非是法家集大成的人物, 主要成就在於政治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是由法, , 勢所構成的體系, 但在介紹這個法, , 勢體系前, 先看看這個體系的四個重要基礎, 也就是理論根據.

一.  實證的知識論

〈姦劫弒臣篇〉說『循名實定是非, 因參驗審言辭』可以看做韓非知識論的總綱領. 所謂『循名實』就是〈定法篇〉說的『循名而責實, 或〈二柄篇〉說的『審合刑名. 』就是言辭; 』指實在的事物. 』又稱為『』或『. 所以韓非說: 刑名, .』所以『名』以指『實』. 循名責實就是為了『定是非, 名實相符為『是』, 名實不相符為『非』. 而判定名實是否相符的方法就是『因參驗審言辭. 參驗就是檢驗或驗證, 就是要檢驗及審查言辭是否合乎事實. 如何參驗審查?

顯學篇〉

夫視鍛錫而察青黃,區冶不能以必劍;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

白話大概是說, 如果只是用眼睛看劍的外觀, 就連善鑄劍的區冶也不能判斷是不是一把好劍. 但如果拿來實際擊雁斷馬, 那麼像臧獲這樣的奴僕也會知道劍的鈍利; 如果只是看馬的牙齒根外觀, 就連善相馬的伯樂也不能判斷是不是一匹好馬, 但只要試著駕車上路, 那麼像臧獲這樣的奴僕也會知道是不是好馬; 如果只是看外貌裝扮, 聽其言辭, 就連孔子也無法判斷是否為智士, 但只要讓他試任官職, 看他的功績, 那麼平庸的人也可以知道他是不是聰明.

韓非認為只有透過實際的檢驗, 才能分辨或認識事實的真象. 只有通過這種實際的驗證過程所獲得的知識, 才是真知識.

顯學篇〉又說

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

白話大概是說孔、墨都言稱堯、舜, 而取捨不同. 都自稱是真堯、舜, 但堯、舜不能復生, 誰來判定儒、墨誰說的是真堯、舜呢? 沒有經過檢驗就判定, 那就是愚; 不能判定就拿來論述的, 就是誣. 所以言稱先王、堯、舜的人, 不是愚笨就是胡說.

草山:「實證是很重要, 但韓非好像太極端了. 如果樣樣都要有古人復活來實證, 那麼古人的書就都不能信了, 知識如何傳承與累積.

無為:「知識的傳承與累積倒不是韓非的主要考量, 等我們談到後面你就會明白. 韓非認為參驗言辭還要用『四徵』去度量.

八經篇〉

言會眾端,必之以,之以,之以,之以,四徵者符,乃可以觀矣。

還要經時間(),空間(), 物理, 人情等四徵來驗證, 才可以觀. 另外, 除了要求言辭要合乎事實之外, 還要求言辭必須有用.

八說篇〉

說有必立曠於實者, 言有辭拙急於用者.

理論只要不自相矛盾, 人們可以各自立說, 但很多學說往往不符合事實. 有些言說雖然辭拙, 但它合乎事實, 因而很管用.

問辯篇〉

聽言觀行,不以功用為之的彀言雖至察,行雖至堅,則妄發之說也。

如果言行不以功用為目的, 雖然是至察之言, 至堅之行, 也是虛妄之說.

綜合上述, 韓非的知識論是以實證及功利為導向的知識論. 而透過參驗的方法和實證的過程, 發現人性的自利自為, 歷史的演變不居, 以及注意事功的功用, 這是自然的結果. 因此, 韓非基於實證的知識論, 對他的人性論, 歷史觀跟價值觀都有必然的影響. 今天就先談到這邊吧!

~~未完待續~~

參考書目:

1. 《韓非》, 李甦平, 東大圖書公司

2. 《中國法家哲學》, 王讚源, 東大圖書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