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上次我們談完法, 術, 勢體系四個重要基礎的第一個-實證的知識論, 今天我們繼續介紹其他的幾個基礎.
二.利己的人性論
韓非的老師荀子是性惡說的創始人, 韓非自然會受到老師的影響, 但不盡相同. 我們再來重溫一下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及比較荀子跟韓非關於人性看法的異同.先看相同之處.
1. 人類的天性是天生自然, 不憑學習
荀子:『凡性者, 天之就也, 不可學, 不可事.』韓非也說:『性命者, 非所學於人也.』
2. 肯定人類的天性具有普遍性, 不分聖人或凡人, 君子或小人的天性都是一樣. 所以會有聖凡, 君子小人之分是因為後天的學習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3. 從經驗的層面來觀察人類的生理需要和行為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在荀子看來,人性本惡是人縱慾而不知節制的結果.荀子認為人的慾望是沒有盡頭的,慾望的無限擴大,勢必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社會秩序的混亂也就成為人性本惡的結果。
韓非則比荀子從歷史觀察, 將人的好利惡害的更擴大解釋及極端化, 舉了許多例子來證明利害是人際關係的樞紐.
表現於父子關係的利害是:
〈六反〉『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故父母之於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
〈外儲說左上〉『人為嬰兒也,父母養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薄,父母怒而誚之。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於為己也。』」
草山:「是有這種例子沒錯, 但並非多數, 父母那種無條件的愛才是多數吧! 將這種特例普遍化好像不大對吧! 將父母跟子女的關係都簡化成只有利害關係的這種看法也太可怕了!」
無為:「嗯! 可以說這個論述只是韓非用來當做以法治國主張的依據或前提, 不必然是正確.
表現於夫婦關係的利害是:
〈備內〉『且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適子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語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則其為之反也,其母惡者其子釋。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死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
「其母好者其子抱」 的意思是母親美的孩子就受寵愛; 「其母惡者其子釋」就是母親美的孩子就受到疏遠. 用色衰的婦女侍奉好色的男子,自己就會被疏遠卑視,而懷疑兒子不能成為繼承人,這正是后妃夫人盼望君主早死的原因.
表現於兄弟關係的利害是:
〈五蠹〉『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
意思是說在飢荒的時候, 就算是自己的親弟弟也不給食物; 在豐年的時候, 就算是疏遠的客人也會請他們吃飯, 這不是因為對兄弟疏遠而偏愛客人, 只是因為食物多寡的差異.
表現於君臣關係的利害是:
〈難一〉『君臣之際, 非夫子之親也, 計數之所出也.』
〈六反〉『霸王者, 人主之大利也. 人主挟大利以聽治…富貴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挾大利以從事』
〈難一〉『故君臣異心。君以計畜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害身而利國,臣弗為也;富國而利臣,君不行也。臣之情,害身無利;君之情,害國無親。君臣也者,以計合者也。』
君臣之間也沒有忠義可言, 只有利害算計.
人倫之間都用利害相計算, 常人往來更是唯利是圖了.
〈備內〉『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草山:「好冷血的看法! 人確實有好利惡害的一面, 但也有惻隱愛心的一面, 這種極端的看法好可怕!」
無為:「就因為韓非以好利惡害為人類行為的唯一動因, 所以主治國『設利害之道, 以示天下而已矣』,這也造成了韓非跟荀子對治方法的不同.
荀子認為因為人性本惡, 因此必須用『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來對治
『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但到了韓非這裡就認為人性寡於仁, 難於義, 德厚不能止亂, 威勢才可以禁暴. 所以說
『治國不恃人之為善也, 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故不務德而務法.』」
草山:「難怪太史公會說: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
無為:「剩下二個我們下次再講吧! 」
草山:「好啊!但今天時間還早, 我們聊點別的吧!」
~~未完待續~~
參考書目:
1. 《韓非》, 李甦平, 東大圖書公司
2. 《中國法家哲學》, 王讚源, 東大圖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