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蓉讀幼稚園的時候, 我就跟她說「自由來自自律」, 如果你能夠管好你自己, 爸爸就會少管你; 你如果不能自律, 爸爸就會一直管你. 比如說你想看電視, 我們先來討論你認為一天看多久合適, 有共識之後, 你就自己控制. 你可以決定什麼時候開始看, 但時間到了,  你就自己關掉. 她很認真地說她一天看三十分鐘就好, 於是我們就這樣達成共識. 沒想到她真的說到做到, 看到三十分鐘就自己關掉. 然後玩別的東西或看圖畫書. 著實讓我驚訝, 這小孩真的是來報恩的.

這句話雖然是自己經驗的體悟, 但法律, 哲學跟宗教能印證這句話的實效性及普遍性.

法律其實是透過限制每個人的自由來保障每個人的自由.  法律限制的是妨礙他人自由的自由,而保障的是不被他人妨礙的自由.因此只要你能夠自律不去妨礙他人的自由,在法治的社會, 你就能得到法律所保障的不被侵犯的自由.

除了法律所保障的社會公民自由之外, 個人的精神自由也是如此.

 一般人認為自由行事就是行事不受阻礙, 但德國大哲學家伊曼紐.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並不這樣認為, 他認為人在像動物一樣趨樂避苦的時候, 他的行動並不是真的自由, 而是成為食色愛慾的奴隸. 為什麼? 因為在尋求慾望滿足之際, 人的行動都是為了某一自身之外的目的, 而不是真正的自由. 凡是受到生理決定或社會制約的行為, 都不是真自由. 行動要自由, 就必須自主, 而自主就是按照自訂法律, 而不是按照天性指揮或社會習俗. 總而言之, 自由就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服從自己的理性而行動, 也就是自律.

自律的觀念在西方從古希臘時代就有, 只是康德把整個觀念講得特別清楚. 古希臘雅典戴爾菲神廟門的二邊刻有二句話: 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 「凡事勿過度」就是節制也就是自律」. 在柏拉圖對話錄或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也都對節制的美德有所討論. 

在東方大哲也有類似的思想,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 而孔子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因為他能控制他的「欲」不會超過矩」禮的規範. 因此他的自由也是來自他的自律. 不只儒家, 道家老子的少私寡欲跟莊子的輕名利都是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禪宗四祖道信十四歲出家,他一見到三祖僧璨便說:但願大師慈悲,能教我解脫的法門。
三祖就問他:是誰把你綁起來?
道信就回答:沒有人綁我。
因此,三祖說:那你還要求什麼解脫呢?
 
其實我們都是被自己的欲望綁住, 只要我們能控制我們的欲望, 我們都能得到解脫後的精神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