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帛書本》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竹簡本》
二. 白話翻譯: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存在了.寂靜無聲啊,空虛無形啊,它獨立長存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止息,可以做為天下的母體.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它做道,勉強命名為大.它廣大無邊而周流不息, 周流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源.
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種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狀態.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郭店簡本,裘認為應該讀「狀」, 也就是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的「狀」, 而且「狀」比「物」更合理.李零認為「有狀混成」比「有物混成」更能體現道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亦有亦無的特點.
張岱年: 「認天為一切最高主宰的觀念, 為老子所打破…老子以為天不是最根本的, 尚有為天之根本者,老子說:『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最根本的乃是道,道才是最先的.」
2.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河上公: 「『寂』者,無聲音.『寥』者,空無形.」
寂兮寥兮, 竹簡本作 穆, 魏啟鵬讀為「悅穆」,莊敬肅穆的意思.但李零認為應從王弼本讀為「寂寥」
獨立而不改: 形容道的絕對性及永存性.
「最值得注意的是帛書本和竹簡本都沒有『周行而不殆』這一句. 其實道本身是不可能作『周行』的,因為道既是至大無外,又是至小無內的,不可能在空間中作周行.」 (《老子古今》)
3.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曰」字可以當「而」或「則」解. 大形容道的沒有邊際,無所不包.逝, 一般作流行不息解. 但竹簡本作 , 裘錫圭認為這個字的異體字常見於曾侯乙編鐘音律銘文, 很可能是與「遣」音近的「衍」,有延伸, 擴大的意思.
4.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帛書本跟竹簡本都沒有「故」,代表上下文沒有因果關係.
這裡的「域」,帛書本跟竹簡本都作「國」.而通行本的「人」,王弼本,帛書本跟竹簡本都作「王」
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人認為這裡的「人」跟上面的「王」不一致, 但劉笑敢認為這裡的「人」自然就包括「王」, 這種不一致是合理的. 上一段是就「國」來講的當然是「王」大, 這一段是就一般情形來講的,所以說「人」.
6. 重要概念--「自然」
《老子古今》
關於這一節,歷來有不同的讀法, 但還是以「主-謂-賓」結構較為合理.也就是 「人」、「地」、「天」、「道」作主語,「法」當謂詞動詞,「地」、「天」、「道」、「自然」作法的賓詞.但這裡的「自然」雖然在語法上是名詞,是賓語,但意義仍然是形容詞「自然而然」的意思.
那什麼是法自然呢? 王弼:「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詞也.」法自然也就是效法自然而然的原則, 隨順外物的發展變化,不加干涉.自然是「無稱之言,窮極之詞.」,這就是說,推到自然也就推到了頭,說到了底,沒有更根本更重要的了.道作為宇宙起源當然是最高的,但道的原則是自然,推崇道其實還是為了突出自然的價值或原則,所以說自然是老子思想體系的中心價值.
人們常把「因其自然」當作無所事事的意思,但這並不是老子的意思.「自然」是老子之道所體現,所效法的最高原則,是對人類自然和諧的追求,這是一種很高的理想,怎麼可能是無所事事呢? 為了將常識中的自然和老子的自然區別開及避免誤解,有必要將老子之自然的核心意義定義為「人文自然」,也就是說,老子自然主要關心的是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人類與萬物是一個統一的存在體,人文自然與天地自然,與道之自然都是一致的,而沒有對立或緊張.
自然的概念大體涉及行為主體與外在環境、外在力量的關係問題, 以及行為主體在時間、歷史的演化中的狀態問題.
關於行為主體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問題,「自然」表述就是「自己如此」.自然是主體不受外界直接作用或強力影響而存在的發展的狀態. 「莫之命而常自然」、「百姓皆謂我自然」就是強調沒有外界的作用或是感覺不到外界的直接作用.
關於行為主體或存在主體在時間延續中的狀態問題是針對變化來說的,對此,我們可以用「本來如此」和「通常如此」來表述. 自然是原有狀態的平靜的持續,而不是劇烈變化的結果,這就是說,自然不僅排除外力的干擾,而且排除任何原因的突然變化.因此自然狀態和常態是相通的.自然的這一意義就是固有狀態相對穩定的持續,或是說是自發狀態的保持.這樣看來,並非一切源於內在動因的變化都是自然的,因為突發的內在衝動引起原有存在狀態的突然中斷或改變,也是不自然的.
「勢當如此」是針對未來趨勢而言的,自然狀態包含著事物自身內在的發展趨勢,如果沒有強力的干擾破壞,它就會大致沿著原有的趨勢變化,這種趨勢是可預料的,而不是變幻莫測的,所以聖人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自然的這一意義就是原有的自發狀態保持延續的慣性和趨勢.
概括來說,老子所說的自然包括自發性(自己如此)、原初性(本來如此)、延續性(通常如此) 、可預見性(勢當如此)四個方面.自然的這四層意含可以概括為兩個要點: 動力的內在性(自己如此、本來如此)和發展的平穩性(通常如此、勢當如此).而更概括的說法則是總體狀態的和諧.不和諧的狀態,不論是內部衝突還是對外的衝突都會破壞自然的狀態.
努力追求達到或實現自然的境界是不是符合自然的原則?
首先,如果這種努力是出自內在的動力,這種努力就是比較自然的,如果是被迫的,就是不夠自然的.這是從「自己如此」,即動力的內在性出發的判斷.
其次,如果這種努力和行為主體的一貫特點、性質是一致的,那就是比較自然的,如果是一種突變的轉變,就是不大自然的.這是從「本來如此」,即事物的原初特點出發所做的判斷.
再次,如果這種努力是在一種比較單純的環境中的常態,那就是比較自然的,如果這只是一種偶然的現象,與過去未來都沒有直接的聯繫,那就是不夠自然的. 這是從「通常如此」,即事物的延續性的角度所做的判斷.
最後,如果這種努力沒有強力的干擾,不會引起劇烈的衝突,因而其未來的發展是平穩的,是可以預料的,那就是比較自然的,反之則是不自然的. 這是從「勢當如此」,即事物的可預見性所做的判斷.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追求自然的努力是不是自然的,因為目標的自然不意味著手段或過程必定是自然還是不自然的.
自然災害是不自然的,這不是很荒謬嗎?
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把自然界的自然與老子所說的人文之自然混淆起來了.自然災害是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如果我們以地球當作存在的主體,而地震、火山爆發是地球內部發生的,不是外來力量引起的,那麼它符合我們所歸納的自然的第一個標準,即動力的內在性,但不符合其他標準,因為這是一種突然的改變,不是本來如此,自然的原則.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當作存在或行為主體, 地震和火山爆發就是一種外在力量引起的突然改變,它破壞了行為主體存在發展的原有軌跡和常態,因而對於人類社會來說是一種非自然的狀態.
*本人意見:地震與火山爆發也是能量逐漸地累積到臨界點才發生,萊布尼茲: 「自然界不跳躍」.但老子確實不贊成這樣的劇烈變化「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7. 重要概念--「道」
永恆的「道」超越時間
《究竟真實》
「道」之先於天地並非時間上的先後,而是邏輯上的先後.什麼是邏輯上的先後呢? 天地非由自生, 所以需一個「自生者」為其基礎,這就是邏輯上的先後. 時間只對變化之物有效,假如有樣東西從來沒有任何變化,時間對它就沒有意義.
「自生者」在西方哲學中就是「自因」--我是自己的原因. 「自因」是上帝或存在的首要條件,此外其他一切皆為「他因」--需要其他的東西做為原因.真正永遠存在的事物,一定以自己為原因.自因只有一個,在西方稱為「上帝」,在老子來說就是「道」.
上帝說:「I am who I am」意思說:我就是一直如此,我就是原先所是的,亦即上帝不可能有過去或未來,祂是永恆的.
「道」是既內存又超越
「道」是絕對的「一」,本章談的「獨立」是指它是唯一的.這裡的「獨立」是絕對的「一」,不會因為任何緣故而變化,所以「獨立而不改」,這正是「超越界」的基本界說.人類經驗所及、理性所能理解的範圍,叫做內存界.
內存界是有形可見而充滿變化的天地萬物,亦即自然界的一切是有形可見,充滿變化的.超越界所指的是由於自因而恆存的「道」,若無「道」,則萬物無存存在,若無萬物, 「道」無由彰顯,這就是「道」既超越又內存的性格.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宏觀的角度:
《烏合之眾》1
「人類是依附於傳統而存在的. 因為只要脫離了傳統, 不管民族氣質還是文明, 都不可能保存下去.
為了保持傳統, 自從有人類以來, 他們就在進行著兩大努力, 一是建立傳統. 二是當有益的成果已變得破敗不堪時, 人類社會便努力摧毀這種傳統.
無論是新傳統還是舊傳統, 倘若沒有一個傳統存在, 文明就不可能延續; 如果沒有新傳統, 文明也不可能進步.
於是,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困境--如何在穩定與求變之間取得平衡.
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過於牢固, 它便不會再發生變化, 中國是這方面的典型, 它死氣沉沉的固有習俗, 使得整個國家沒有任何改進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 暴力革命也沒多少用處. 因為由此造成的結果, 或者是打碎的鎖鏈被重新拼接在一起, 讓整個過去原封不動地再現, 或者是對被打碎的事物撒手不管, 讓無政府狀態來取代衰敗. 因此,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 最理想的狀態是保留過去的制度, 同時又用不易察覺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加以改進.」
微觀的角度:
《與成功有約》2
重要性與目標有關,凡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
第一類:重要又緊急
第二類:重要不緊急
第三類:不重要但緊急
第四類:不重要也不緊急
偏重第一類事務的結果:壓力、筋疲力盡、危機處理、忙於收拾殘局
偏重第三類事務的結果:短視近利、危機處理、被視為巧言令色、輕視目標與計畫、缺乏自制力,怪罪他人、人際關係浮泛,甚至破裂
偏重第三、四類事務的結果:全無責任感、工作不保、依賴他人或社會機構維生
偏重第二類事務的結果:有遠見,有理想、平衡、紀律、自制、少有危機.
「高效能人士在意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他們創造機會,預防問題.他們也會碰上第一類事務的危機需要解決,但數量並不多,高效能人士保持產出與產能平衡,因為他們始終聚焦在重要而非急迫的事務.」
註1:《烏合之眾》p164,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譯者: 周婷
, 出版社:臉譜
註2:《與成功有約》p185,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譯者: 顧淑馨, 出版社: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