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帛書本》
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乎□□□,□□乎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
夫輕諾□□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

《竹簡本》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
小大之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

二.    白話翻譯:

以無為的態度去作為,以不攪擾的方式去作事,所品味的是恬淡無味.不必計較大小多少,以德來報答怨恨.解決困難,要在它還容易的時候;成就偉大,要在它還微小的時候.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 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的做起.因此,聖人從不自以為偉大,所以能夠成就它的偉大.輕易就許諾的,一定很少能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先遇上各種困難.因此,聖人總是把事情看得很困難, 以致最後毫無困難.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味無味:把無味當作味

王弼註: 「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

2.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大小多少幾種講法:
A.    大的看作小,多的看作少;如釋德清註:「世人皆以名位為大,以利祿為多而取之。然『道』至虛微淡泊無物,皆以為小少.聖人去功與名,是去其大多,而取其小少.」這是指有道的人和一般人價值觀念的不同.

B.    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如高亨的解釋:「『大小』者,大者小,小而以為大也。多少者,多其少也,少而以為多也.視星星之火,謂將燎原.覩涓涓之水,云將漂邑.即謹小慎微之意.」

C.    林希逸解釋為:「能大者必能小,能多者必能少。」嚴靈峯根據《韓非子.喻老》補成「大生於小,多起於少。」

劉笑敢教授認為以上諸說似多迂曲,根據上下文義揣摩,認為應該把「大小多少」跟「報怨以德」連起來看, 也就是無論「大小多少」,不如「報怨以德」.就是說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區別與爭論不可能錙銖必較而得一清二楚,所以不如不去計較,一概以德報之.

3.    全文

《老子古今》「以德報怨」的理論意義

「如何在老子的理論體系中全面地理解『以德報怨』?
首先要看老子的『以德報怨』絕不是無力『以直報怨』的不得已的選擇,而是主動積極的決定.這是有充分自信以後才可能有的抉擇…『以德報怨』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不受別人的欺負,進一步來講就是有足夠的自信和力量『以德報怨』.能夠『以德報怨』的只能視大國君主、智慧老人或有遠見卓識的年輕人…

『以德報怨』的『德』,也就是『道生之,德蓄之』的『德』,就是『玄德』,就是聖人之『德』.這種『德』視萬物為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不會要求萬物報答自己,對萬物的知恩不報,恩將讎報當然也不會計較.因此,這種『以德報怨』是一貫的,而不是權變的或偶爾為之的;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偽的或邀買人心的;是一視同仁的,而不是偏向或厚此薄彼的.

這種聖人之德是可能的嗎? 我們姑且以母性作比喻.在正常情況下,母親對孩子們是無偏私的,對所有的孩子都是關心、愛護的,即使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即使是犯了錯、犯了罪的孩子,典型的母性、理想的母親總是無條件的關心著,疼愛他們.『道』正是這種母性的體現,聖人則是道之德的體現.所以『以德報怨』是老子的道的哲學衍生出來的必然原則.這種原則是一般人難以理解,難以實踐的,但是,這不等於說『以德報怨』的原則對一般人是沒有意義的.一般人雖然不是聖人,不能像聖人一樣視眾聲如同一體,但是在有限的範圍內還是可以『以德報怨』.如果這是自己知人明理的一貫原則,而不是不辨是非的糊塗行為,那麼他會有一種自信與自足,必能化解身邊的許多不必要的恩怨糾紛,讓自己即自己周圍的人生活的更祥和、舒暢.」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以德報怨」的實踐意義
「對現實的社會生活來說,『以德報怨』的直接意義或根本意義在於:這是能夠逐步斬斷人類社會的恩怨相報的鍊環,減輕並減少人類社會的各種衝突和殘害的唯一出路.如果不採取『以德報怨』的原則,那麼可能採取甚麼其他原則呢? 恐怕還是『以直報怨』,或者更通俗形象的說法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樣從道義上講似乎完全正確,而後果又會如何呢? 就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來說吧.從歷史和現狀來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雙方都有權利要求和平地居住在這塊土地,但雙方誰都沒有可能實現這基本的要求.巴勒斯坦人要報復以色列的火箭、坦克,以色列人要報復巴勒斯坦人的人體炸彈.在有讎必報的道義原則下,雙方只有主張最堅決地對抗的人才有可能成為領袖,而這樣的領袖又會堅決推動無休無止的報復.因此讎殺的循環就看不到解決的可能.就任何一方來說,報讎都是正確的、正義的,甚至是神聖的.但是,對於雙方的長遠利益與百姓的日常生活來說,永無休止的復讎恐怕就不是最好的出路.對於全世界來說,對於他類似的衝突雙方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要切斷報復的鎖鏈,至少有一方要開始實行『以德報怨』的原則,至少要先停止報復.然而,在以正義為最高原則的指導下,停止報復又如何可能呢? 我們是否需要有超越於正義和道義的最高原則的指導下,停止報復又如何可能呢? 我們是否需要有超越於正義和道義的更高原則才能實現人類的和平呢?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還講過:『和大怨,必有餘怨…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帛書本第七十九章)可見,老子並非主張無原則地強制地壓抑已經產生的怨恨,同時更注意以『不責於人』的態度從根本上防止恩怨的產生.『以德報怨』不是強壓怒火,而是發自內心的有高度自信的主動實行的原則.當多數人接受『以德報怨』的原則時,人類才可能有真正的可靠的和平與和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