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四: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白話翻譯:
公文軒看到右師,驚訝地說:「這是什麼人?為什麼只有一隻腳?這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接著又說:「這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自然將他生成一隻腳,而人的身體應該有兩隻腳。所以知道這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水澤區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們不希望被養在籠子裡。養在籠子裡的野雞,神態雖然旺盛,但並不愉快。
這一段比較難理解的是右師的獨足跟澤雉這段文字有什麼關係?楊立華教授認為這邊講的是「天人之辨」,也就是自然與人為的分別。
「獨足或喪足的形象在《莊子》內七篇裡凡四見:,〈養生主〉裡的『右師』, 〈德充符〉裡的『王駘』、『申徒嘉』和『叔山無趾』。對於後三者,莊子都有強調式的表述:『魯有兀者王駘』、『申徒嘉,兀者也』、『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而且對於喪足的原因有明確的提示。 申徒嘉說:『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可知喪足是刑罰所致。 叔山無趾說:『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 吾是以無足。』,則也是刖刑的後果。 『公文軒見右師』章既沒有強調性的表述, 也沒有獨足成因的提示, 則右師之獨足應該是天生的殘疾, 而非『偏刖』造成的。 這一章作用僅僅是引出天人之辨的問題。」
如楊立華教授所言,這邊提到右師這段話僅僅只是引出人的遭遇有自然所為,也有人力所為。但澤雉在野外,雖然在飲食必須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如被豢養輕鬆。但相較於被關在籠中,更為自由愉快。相對於人為,自然更有益於保全天性或養生。
原文五: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白話翻譯:
老聃死了,秦失去弔唁,哭了幾聲就出來。老聃的弟子說:「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啊!」弟子又說:「就這樣弔唁他,可以嗎?」秦失說:「可以的。原來我以為他是老聃,現在知道不是。剛才我進去弔祭,有老年人在哭,好像哭自己的孩子一樣;有年輕人在哭,好像哭自己的母親一樣。這些人的感觸會這麼深,一定是老聃使他們情不自禁地稱頌,情不自禁地痛哭啊。這樣做是在逃避自然,違背真實,忘記了人所稟受的是什麼。古人稱此為:逃避自然所帶來的懲罰。你的老師偶然來到世間,是應時而生;又偶然離開世間,是順命而死。安于時機並且順應變化,哀樂之情就不能進入心中。古人稱此為:解除了自然的倒懸。」用油脂當薪火,油脂燒完了,火卻可以傳下去,不知它何時窮盡。
為什麼養生的文章會談到死亡?個人認為死亡是人一生必經的過程,惟有了解死亡,才能知道如何好好的活這一生。死亡不但是生命的結束,也是生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在〈齊物論〉裡,生死問題只是片斷的方式出現。以生死為核心的討論,直到〈養生主〉的這一段才真正出現的。 這一段的主題是對待死亡的態度, 並由此引出對生死的理解。
秦失入吊老聃之喪,並無哀痛之情。因為秦失認為躺在裡面的老聃已不是原來的老聃了。在〈德充符〉中孔子對魯哀公說:
「丘也, 嘗使於楚矣, 適見豘子食于其死母者, 少焉, 眴若, 皆棄之而走。不見已焉爾, 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 非愛其形也, 愛使其形者也。」
小豬在母豬死後棄之而走,是因為母豬死後不再是母豬了。小豬愛的不是母豬的形體,而是使母豬成為母豬的「使形者」,也就是精神或靈魂。「使形者」既然已經消失,遺留下來的身形就不再是那個人了。莊子認為生是偶然應時而生,死是必然順命而死。生死本是自然的過程,「生」既非「得」故不足喜悅,而「死」亦非「失」更無須哀痛。能夠安然地面對生死,哀樂就不會擾動心中的平靜。而對於老聃的死,卻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這樣過度情感的表現,這是在逃避自然,違背真實,是所謂的「遁天之刑」。「帝之懸解」的「帝」字有主宰的意思。真正自我主宰的人,才能解其「遁天之刑」。真正的主宰者是不受任何變化擾動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楊立華教授認為「薪」指的是「形」,「火」指的是「使形者」。從〈齊物論〉的「其形化。 其心與之然。 可不謂大哀乎」以及〈德充符〉的「一知之所知。 而心未嘗死者乎」來看。 在莊子那裡,心有可朽的部分,也有不可朽的部分。心靈中有「使形者」,但二者並不是直接同一的。只有心靈中真正自主的部分,才是「使形者」。「使形者」既能不為「形」所動,因此也能不隨形體的消散而消亡。在莊子那裡,似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不知其盡」者。從這一段的語境來看,應該是只有達到了「帝之懸解」的人,才能「薪盡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