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行動覺醒

本書的第二部分「行動覺醒」標題是「高手們與世界奮戰的『武器』」,共分四章:「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跟「情緒力」三個部分。

Ch4 專注力

比爾·蓋茨與沃倫·巴菲特第一次相識的時候,蓋茨的父親就分別給他們一人一張卡片,讓他們在上面各寫一個詞,描述究竟是什麽成就了自己。結果兩個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樣,都是「專注」。

專注力又分為情緒專注跟學習專注。

情緒專注

“行動”如軀體,“感受”如靈魂。起初,行動和感受二者是統一的。隨著行動越來越熟練,我們在行動上集中的注意力越來越少,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注意力越來越多,於是我們不再去耐心感受行動。從此,分心代替專注,身心開始分離。而讓身心重新合一的方法就是:讓感受回歸行動。身心合一的要領不僅是專注於當下,更是享受當下,而這種享受必將使我們更從容,不慌張。

學習專注

能力強者的優勢就在於能夠主動屏蔽干擾,選擇需要的信息並沈浸其中,而深度沈浸的方法為:

一、有定義明確的目標。比如你要練琴,就告訴自己:“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練琴半小時”這樣寬泛的目標。

二、練習時極度專注。誰都知道專注的重要性,但沈浸的關鍵是要做到“極度”專注,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投入100%的精力比長時間投入70%的精力好。

三、能獲得有效的反饋。想方設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反饋是不斷精進的重要條件。有教練或老師的指導跟批評是最好的,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通過書籍影像、與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來獲取反饋。

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一味重覆已經掌握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但挑戰太難的任務也會讓自己感到挫敗,二者都無法使人進入沈浸狀態,好的狀態應該介於二者之間。

 

Ch5 學習力

增強學習力的幾個要點:

一、匹配:好的成長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我們就應該花大量的時間去梳理哪些內容處在自己的拉伸區,即梳理那些“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然後在這個區域內努力。

二、深度學習:3個步驟:
(1) 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2) 深度縫接新知識;
(3) 輸出成果去教授

三、建立個人認知體系:體系的本質就是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為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搭建個人認知體系r就是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四、反饋: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只有不斷產出,獲得反饋,我們的人生才會發生真正的變化。

Ch6 行動力

清晰

僅僅知道要事第一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擁有另外一種能力: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標細化、具體化的能力——行動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得到重構。清晰力的建立並不複雜,做到這三個字就可以實現:寫下來。作者建議我們將每天的代辦事項寫下來,並標上計劃起訖時間。做規劃的目的並不是讓自己嚴格地按計劃執行,而只是為了讓自己心中有數。

不計得失的「傻瓜」

成長中的悖論:想先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果。耍小聰明的人會因為結果不明朗,擔心付出沒有回報,所以不願行動,以致永遠停留在原地。事實上,只要道理正確,就別在乎那些小聰明,帶著不計得失的心態向前走,你會發現目標越來越清晰。作者雖然強調“想清楚”的重要性,但當我們絞盡腦汁去想卻仍然想不清楚的時候,作者建議依據前人的假設先行動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目標的本質,才能想得更清楚。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麽破解

在技能學習的路徑中,僅僅“知道”是無法形成反饋閉環的,只有經過大量的練習,讓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形成強關聯,反饋閉環才能經由“做到”這個節點得以形成。把認知當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個道理時,不要高興得太早,想想後面還要做大量的練習,這樣就不浮躁了。

 

Ch7 情緒力

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憂

五帖覺知“良藥”:

第一帖,保持環境覺知,理智選擇。對於有些人來說,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格局和遠見。

第二帖,保持目標覺知,少即是多。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之所以最為重要,是因為它直接決定著我們如何使用自己的心智帶寬。

第三帖,保持欲望覺知,審視決策。真正的行動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的人,而是會想辦法避免同時做很多事的人。
第四帖,保持情緒覺知,謹慎決定。不要在最興奮的時候做決定,也不要在最憤怒的時候做決定,尤其是重大決定。大喜大悲的時候,我們的心智帶寬往往很窄,判斷力也很弱。

第五帖,保持閒餘覺知,自我設限。適當的閒餘是我們應對壓力和意外的寶貴資源,但是過多的閒餘可不是什麽好事,如果有大量的金錢,就容易萌生無謂的欲望;有大量的時間,也容易陷入低效的狀態。

多視角能力

一是勤移動。嘗試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比如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老人的角度、對手的角度看問題。

二是善學習。借助高人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很多優秀的書籍和文章都展現了作者看待問題的獨特視角,你若摘取,便能向高人學習。

三是要開放。更準確地說是保持客觀、不臆斷。

四是尋幫助。

五是多運動。適當的有氧運動會提升我們體內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對於創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來說都很重要。越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越要多運動,越是想不通的時候越要多運動。

六是常反思。

幸福源自主動掌控

現代積極心理學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的“自我決定理論”了。它指出人類有三種天生的內在需求:關係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到別人的愛與尊敬;
    有獨特的本領、技能,為他人帶去獨特價值;
    有自主選擇的權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特別是“自主需求”,它是自我決定理論的關鍵與核心。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能主動選擇和掌控所做的事情,就會產生內在動力,獲取幸福。

Ch8 習慣力

這一章作者建議讀者可以像他一樣養成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及運動這五個好習慣。

早起:透過「快速眼動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EM)的規律,找到適合的起床時間。

冥想:普通人和聰明人最大的能力差異是什麽?是長時間保持極度專注的能力。正如《暗時間》一書的作者劉未鵬所說: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

閱讀:幾乎所有的書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選擇、決策的過程。看多了之後,就能借助他們高明的視角來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而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不就是各種選擇的結果嗎?所以閱讀改變命運,就是從改變我們的認知和選擇開始的。

寫作:一個人想要真正成長,一定要學會寫作,因為“只讀不寫”的學習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寫作時如果不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轉述,則是無用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最終都應該成為一位教授者。這不是為了獲取講師的身份,而是為了自己能夠學得更好,因為「教」才是最好的「學」。

運動:運動不僅能使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時能增強大腦功能,提升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自制力,從而增強學習效果,讓人創造更大的成就,獲取更多資源。

以上就是本書的主要內容摘要。

總體來說,這本書有三個重要的特色:

一、    行文通暢。能把一些重要的概念解釋的很清楚,再輔以實例說明,讓讀者容易抓到要點。

二、    歸納功力極強。書中重要的概念或方法幾乎都歸納成一張圖,清楚好記。讓讀者可以將圖記下來,然後回憶書中內容,確認自己是否已吸收。

三、    學習的重點在行動與改變。學習再多,如果沒有改變成長,也只是兩腳書櫥。這讓我在看完一本書之後,會更深入思考自己能夠做什麼樣的行動來讓閱讀產生應有的作用。

以上就是對《認知覺醒》這本書的簡單介紹,其他的精彩內容就請各位自行買書回來閱讀。
 

~~全文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