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唯物主義」中的價值公式
馬克思的論理模式之一, 是所謂的「科學的唯物主義論」.
第一. 馬克思所說的「科學」, 乃是來自和當時其他社會主義思想的對比. 和馬克思約略同時代的人物中, 持社會主義主張的尚有法國的聖西蒙(Saint-Simon), 傅立葉(Charles Fourier), 和英國的歐文(Robert Owen)等人. 然而在馬克思眼裡, 這些人所主張的社會主義來自於空想, 並沒有堅實的分析性知識基礎, 而是出於素樸, 天真的直覺. 他們沒有對不公平提出任何解釋, 沒有整理不平等的來源, 也就不可能準確地規劃出通往公平社會的具體方案.
第二. 就是馬克思對「科學」的認知與運用, 他所理解的「科學」, 來自十九世紀已然明確建構起來的一套探索自然現象的方法, 這套方法可以舉牛頓的成就來說明.
牛頓力學以恆等式描述出物體運動的基本原理, 現實的物體依這個規則運動, 過去與未來的任何物體, 也必然依這種規則運動, 不會有例外.
這便是馬克思概念裡的「科學」. 他將自己的理論取徑稱為「科學的唯物主義」, 意味著他找到了一個能夠統整人類歷史變化的核心. 如同牛頓的力學公式, 它既可以用來解釋當前現象, 又可以用來預測未來變化, 這個核心就是「價值公式」.
馬克思主張人類活動與歷史變化的基礎在於經濟, 而統轄經濟活動的根本又在價值—也就是價值如何產生, 價值如何交換. 如果我能確切掌握「價值公式」就能確切掌握經濟活動的本質.
牛頓力學將物體運動限定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 以牛頓力學的觀點來看, 宇宙天體就是一個引力作用的封閉系統, 太陽系裡每個行星的運動軌跡, 都是和其他物體之間引力交互作用的封閉系統, 太陽系裡每個行星的運動軌跡, 都是和其他物體之間的引力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其中既不會, 也不能有其他變數—例如上帝主觀意識—的介入.
馬克思的「價值公式」也有其封閉的討論前提, 那就是「價值守恆」--價值不會憑空掉下來, 也不會憑空消失, 多出來的價值必定有其來處, 少掉的價值也必定有其去處, 這是馬克思所訂定的前提.
馬克思的試圖將整本《資本論》建構在這個簡單的公式上, 以這個公式掌握價值來源和價值變動, 進而掌握經濟生活的意義.
這是馬克思的科學面, 就是他自我規範的「科學精神」.
「交換價值」v.s 「使用價值」
「交換價值」凌駕了原本的內在價值, 進而喧賓奪主地放逐了內在價值. 馬克思同意: 就像人回不到伊甸園一樣, 我們也回不到那個理想的未異化狀態. 他承認人的現實是異化後的狀態, 因此必須找出一種方式來分析異化後的現況.
金錢貨幣出現後的現況: 人的經濟行為基本上就是一連串環繞著「交換」而來的連鎖活動. 一切就在「商品—金錢—商品—金錢….」的過程中不斷循環.
交換如何成立? 首要條件是必須有相等的「交換價值」. 但馬克思提醒我們, 還有另一項條件也必須同時存在, 那就是兩種物品之間要有不等的「使用價值」. 弔詭的是, 交易要能成立, 「交換價值」一定不等於「使用價值」.
從亞當斯密或李嘉圖的理論上來看, 交易和市場的優點: 交易創造「使用價值」. 貨品從不使用, 不需要的人手裡, 被換到要使用, 有需求的人手裡, 提高了「使用價值」. 經濟活動愈頻繁, 就增添愈多整體的使用價值.
交易行為的扭曲與異化
很清楚的, 在交易的過程中, 物品是目的, 金錢貨幣是中介協助的手段. 用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公式來表達是WGW: 商品—金錢—商品. 但馬克思發現, 經濟活動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這種正常的WGW, 而是倒過來的金錢—商品—金錢. GWG其實就是「異化」, 也就是手段和目的的錯亂, 手段倒過來宰制了目的. 原本中介的工具—金錢貨幣, 反而變成了目的, 交易不再是為了創造「使用價值」, 而是為了累積金錢貨幣.
不正常的交易關係所產生的「剩餘價值」
在GWG的「異化」交易中, G2>G1, 意味賣出商品價格會高於原來買進價格, 否則沒人要做. 從買進到賣出, 商品沒有改變, 但是G2卻大於G1. 馬克思將G2和G1之間的差距稱為「剩餘價值」, 表示那是因為在GWG的不正常關係中才產生的不正常價值差異.
正常的WGW關係中, 商品W1的「交換價值」等於G, 後面商品W2的「交換價值」也等於G. 這樣的交易並沒有增加「交換價值」, 為什麼能成立? 因為隊形為主體而言, W2的「使用價值」高於W1, 他可以在交易中獲得較高的「使用價值」.
不正常的GWG關係中, 只有一個商品W, 它的「使用價值」不變, 「交換價值」卻前後不等—後高於前.
馬克思從當時英國的工業發展觀察到另一種現象, 並認為這現象比「商業資本主義」更重要. 他對「工業資本主義的描述」, 便是源自於此.
勞資雙方的不平等交易
馬克思所看到的, 是工業狀態下商品W的改變. 工業資本家付出G1買進W時, 是以分散的方式買的. 例如十塊錢的商品可被分成五部分: 原料, 地租, 工廠建造費用, 機器價格, 勞動力, 每個部份值兩塊錢. 而他賣出的價錢一定得高於十塊錢, 所以這就是典型的GWG活動.
在整個GWG的過程中, 原料價值不會變, 地租價值不會變, 工廠建造費用和機器價格都是原來就支付, 不會變, 那麼會變的是什麼? 顯然是最後剩下的那個因素—勞動力.
馬克思以這種方式, 解釋了為什麼工業生產中G2減掉G1的「剩餘價值」來自勞動力. 《資本論》一書只提及這個結論. 如果要更清楚馬克思的理論, 我們應參看《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說明了為什麼在GWG的過程中, 只有勞動力是唯一會變動增值的. 第一個理由是: 勞動力和勞動者無法分割. 一個人要成為勞動者, 先得從小長到大, 還得接受基本的教育訓練. 然而勞動者形成勞動力這種過程漫長的成本, 卻不可能轉嫁到雇主身上. 換句話說, 從商品角度來看, 提供自身勞動力作為商品的勞動者, 幾乎毫無例外一定是虧本的.
勞動者面對資本家雇主時最不力的一點, 就是你已經成為一個勞動者. 對你而言, 最大的損失一定是得不到賴以活下去的資源, 導致你連從勞動當中將成為勞動者所花費的成本換回來的機會都沒有.
成為勞動者之前的巨大投資, 現在成了你和雇主談判時擺脫不掉的包袱. 你和雇主都明白出賣勞動力的底線在哪裡: 這條底線就是你的勞動力再生產所需. 用大白話說, 就是讓你能活到明天的基本需求.
應徵工作時, 你已經先陷入了不利的地位. 勞動者不清楚老闆究竟有多需要勞動力, 老闆卻很清楚勞動者有多需要工資.
勞動力的價值有兩種不同的計算方式: 一種是計算勞動力所創造出來的總價值; 另一種算法, 是計算這個勞動者為今天這些工作的付出後需要吃什麼, 喝什麼, 休息多久, 明天才能繼續工作, 也就是他的勞動力再生所需耗費的成本. 當後面一種算法的結果低於前面一種算法時, 就出現了資本家獲利的機會.
GWG過程中所出現的價差, 就是在資本家和勞動者的不平等交易關係中產生的. 藉由這種方式, 勞動者所創造的商品價值, 才會轉而變成資本家口袋裡的利潤.
時代的真正主人—工人
當資本家和勞動者這種不平等交易關係成立, 資本家能夠以這種方式賺取勞動力的「剩餘價值」時, 我們就進入了「資本主義階段」, 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所揭示的歷史觀.
金錢貨幣存在了幾千年, 「資本」卻是個新鮮的社會現象. 在GWG的過程中, 我用錢買來勞動力, 再將勞動力的成果賣出, 得以賺取其中的「剩餘價值」. 但勞動力所創造出來的商品價值, 最後卻沒有回到提供勞動力的勞動者身上, 而是由出錢的人拿走, 於是這筆錢就變成了「資本」.
儘管名曰「資本」, 這個新歷史階段是建立在資本與勞動者的社會關係上, 其關鍵在於工廠與工人之間的勞動關係.
沒有這種勞動關係所束縛的工人, 就沒有「資本主義」; 沒有工人所提供的「剩餘價值」, 金錢就不會變成「資本」, 就不會有「資本主義」, 也就部會有「資本主義時期」.
這個以「資本」命名的時代, 其實是因為工人與工廠勞動力才成為可能的. 但工人被壓在底下, 高高在上的資本家奪走了工人所創造出來的利益, 也奪走了工人所創造出來的時代主導權.
如果這樣的情況是不正常, 不公義的, 那麼要改變這樣的時代, 就必須先改變這樣的結構, 也就是改變工人與資本, 資本家之間的關係. 沒有了不公平的剝削, 就不會有資本利得, 金錢就能還原其作為手段, 在生活裡作為中介價值的工具本質.
十九世紀的歐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個人都感受到巨變, 也都感受到一股非得定義與理解這巨變不可的壓力. 馬克思並不滿足以資本家的價值觀來描述那個時代的視點, 他要挖得更深一點, 挖出資本家風光的外表底下, 還有黑暗工廠裏的工人, 並試著在心理上, 概念上, 修辭上將工人描寫成這個時代的真正主人. 他們以血汗創造了這個時代, 卻被遮蔽於歷史的陰影之下.
我的意見:
「在GWG的『異化』交易中, G2>G1, 意味賣出商品價格會高於原來買進價格, 否則沒人要做.」這句話並不是恆真的, 不然就不會有公司虧錢, 或投資虧損的情形發生. 因此, 剩餘價值並不一定全部都是勞動力所產生, 其中也包含了風險的承擔(跟經營者眼光有關). 但馬克思的時代或許處於需求遠大於供給的時代, 東西可能做出來就一定賣得掉, 而且價格比成本高. 那麼他觀察到的現象就只會有G2>G1這種情形. 就好像福特汽車剛開始只有黑色, 根本供不應求, 不需要行銷, 因此老福特先生才會說出這句霸氣的名言: 「你可以要求任何顏色的車子, 只要它是黑色.」
至於「資本家和勞動者的不平等交易關係」在現代社會也不一定完全成立. 我們過去所受的教育, 雖然在一開始的薪資無法彌補, 但隨著職位的升遷跟薪資的增加, 總收入折現可能會超過過去所支出教育成本的總和. 否則除了為求知而求知之外, 大多數的人應該不會去接受教育才對. 但這一樣牽涉到勞動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問題, 如果像現在台灣碩博士一堆在競爭過去大學或高中生就能做的工作, 那麼過去所受的教育費用就不一定賺得回來. 但如果你是一個專業技術或管理人員, 你的本事很強, 在勞動市場就會很有競爭力, 不一定會被剝削, 或至少不會被剝削得太嚴重.
也許馬克思所處的時代, 在商品市場, 求過於供; 在勞工市場, 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 供過於求. 再加上當時的技術及管理沒有現代企業這麼複雜, 這樣資本家就有很大的獲利跟剝削的空間了.
雖然現代可能比馬克思那個時代剝削較不嚴重, 但從台灣過去20年來GDP成長, 大學生起薪幾乎沒有成長的情形來看, 再所謂「剩餘價值」或獲利的分配上確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