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這天下班後吃完晚飯, 就散步到「坐忘齋」找無為聊天.
無為:「怎樣, 最近工作還好嗎?」, 無為一邊說話, 一邊遞上一杯茶. 草山接過茶杯, 深深聞了一下後, 慢慢倒入口中.
草山:「還好, 就是有點忙. 對了, 今天特地過來是要跟你請教孔子的思想. 上次我們剛說完儒學的源流.」
無為:「好啊! 那你對孔子有什麼看法呢?」
草山:「也沒有什麼太特別的看法, 就是高中念過中國基本文化教材, 也就是論語跟孟子, 考試會考, 都要背. 感覺講得都很有道理, 但好像太理想化, 太道德教條了. 另外, 就是好像太封建主義, 中國歷代君王為了保障他們的王權, 最喜歡儒家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忠孝節義這一套, 不但讓王權不易受到挑戰, 對社會安定也有幫助.」
無為:「嗯! 你說的大概就是ㄧ般人對孔子的看法,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 如果只是這樣, 為何我們還要研究或討論孔子的思想?」
草山:「我納悶的是, 如果只是這樣, 為何儒家思想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 成了中國近二千年來的主流思想, 難道中國這二千年來的知識份子都這麼膚淺嗎? 還有之前日本跟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 許多學者跟媒體都將這幾個國家的經濟成就, 歸功於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 還有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自稱深受王陽明學說的影響. 或許是我們對儒家思想了解並不深入, 而對一個思想在未了解透徹之前, 就去批評它, 好像很不應該.」
無為:「你說得沒錯, 其實這牽涉到態度的問題, 造成這種問題的成因很多, 雖然我們號稱念過論語, 但可惜學校著重在考試及背誦, 而忽略了其背後的精神及論證, 而導致我們對儒家思想的了解是片面且破碎的, 更不要說其他中國的傳統思想了. 在我們討論歷史上的某種思想時, 有幾點我們需要特別留意的:
一. 古人與人自身有關的思想, 都是為了適應他當時社會的某種要求, 或為了解決當時社會問題而產生, 因此也會受到當時社會各種條件的制約. 社會環境是變的, 我們只能先從某一思想家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去了解他的思想, 估計他思想的價值. 一種成為知識系統的思想, 對於以後的歷史, 總會發生種程度的影響. 但此種影響, 只是原則性的, 啟發性的. 只要是一個人, 便應該要有自主性. 拿今人的社會環境作為批判古人思想的尺度; 或者把今人一切的罪惡, 都歸到古人身上, 這只是表示自己的惰性跟墮落.
二. 中國文化重實踐, 不重思辨; 所以古人表達其思想時, 常是片斷的, 針對某一具體事實而說的, 缺乏由思辨而來的抽象性及構造形式. 但只要是成了「家」的思想, 在他各個片斷的語言中, 依然會有其內在的關聯, 含有邏輯的結構. 在他們針對某具體事實所陳述的語言中, 有的沒˙有普遍意義; 有的則在具體事物的後面, 含有普遍的意義. 正如卡西勒(E. Cassirer)在《原人》(An essay on man)中所說的, 思想的本身便是普遍性的, 除非還沒有上昇可以稱為是一種思想. 因此, 對於中國古人思想的了解, 便需要多費一番爬搜組織的功夫, 需要在他全般相關的語言中來把握他的思想; 並且也只有在全般相關的語言中, 才易於確定某一句話的意義.
三. 古人的思意, 有對有不對; 有的我們贊成, 有的我們反對; 但反對與仇恨, 烖誣不同. 反對根據一種事實, 理由而不接受他, 或進一步去批評他. 仇恨, 則完全是由現實利害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東西. 若由仇恨而變成栽誣, 那更是不應該.」
草山:「我完全贊同你的說法, 只是沒能像你說得這麼深刻. 我最討厭的就是那些對中國思想並沒很了解, 卻隨口批評的人.」
無為:「嗯! 那你對孔子的思想為什麼有興趣呢?」
草山:「因為我最近讀了呂世浩教授所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中提到, 我們目前正處於第三次巨變的時代, 所謂的『巨變不僅是政治上的改變, 而是包括政治, 經濟, 文化, 制度, 社會, 階級等等, 全部推翻重來...而活在巨變時代的人們, 往往具有一種共同的特徵, 那就是價值觀的混亂與迷茫. 這是因為舊的文化已被推倒, 新的文化又尚未穩固. 在新舊交替之間, 各式各樣的思想都會出現, 人們不知何所適從, 對於什麼是正確的? 什麼是不正確的? 似乎沒有定論.』而孔子就是處在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巨變的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的傑出思想家之一. 其實我不只對孔子有興趣, 我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有興趣, 或許能夠從同處於巨變時代的他們, 獲取智慧與近代西方所傳來的思想加以融會貫通, 為身處第三次巨變而迷茫的我們開出一條路來.」
無為:「說得很好! 我的想法跟你很像, 一個思想能流傳幾千年必有它的獨到之處, 雖然每種思想總有他的限制或缺點, 甚至可能造成某種流弊. 但如果能夠深入了解其思想內容, 思考其適用情境, 才能獲其利而避其弊. 那我們就先從孔子的出生及時代背景談起.
孔子的生平
無為:「根據《史記》的記載: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B.C.551), 但《公羊》,《穀梁》二傳, 孔子出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 與史記記載差一年. 是宋國人, 也就是殷商的後裔, 他的先人可以追溯到宋國國君微子啟及宋襄公, 因此算是沒落的貴族...咦, 你那是什麼怪表情.」
草山:「你說史記上說孔子的爸爸跟媽媽野合生下他?」
無為:「你別想歪了, 這裡的『野合』, 主要指不合禮法的婚姻。中國古代禮儀認為結婚生育的合適年齡,男性應該在16至64歲之間(8X2~8X8),女性應該在14歲至49歲之間(7X2~7X7)。凡是在這個範圍之外的都是不合禮儀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迎娶顏徵在時已72歲,故稱之為『野合。』。」
草山:「原來是這樣, 我想太史公連這也寫, 也太不給孔子面子了吧!」
無為:「我們前一篇提過殷人在周代組成一職業禮生社群, 孔子的先人即屬於此一社群. 孔子本人所受的教育, 也是這種社群的教育. 」
一. 少而知禮
無為:「根據《史記》記載
『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左傳.昭公七年》也有類似的記載, 可見孔子年輕即以通禮聞名於魯國. 」
草山:「我記得論語曾提到:
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那每事都問還叫知禮嗎?」
無為:「其實從孔子的回答得知, 入太廟者, 必須每事先問才符合禮, 因此是其他人不知禮.」
二. 仕途多蹇
無為繼續說:「孔子三歲喪父, 跟母親顏徵相依為命, 過著清寒的生活. 史記上說: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 意思是說孔子曾經當過季氏的小吏, 幫忙管理糧倉或養牲畜之類的工作.」
草山:「論語中孔子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指的大概就是這個吧.」
無為:「嗯, 魯定公九年時, 孔子已經五十歲了, 史記記載『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
而定公十年, 齊魯的夾谷之會, 孔子主持儀式, 曾以禮制彈壓齊國, 是魯國外交的一次勝利(左傳及史記皆有記載). 但史記說得孔子為魯司寇, 曾攝相事, 後世考證並無定論, 可以確定的是孔子曾仕於魯, 其後不合而去.
孔子五十五歲離開魯國後, 帶著弟子周遊列國, 但列國的國君沒人願意採用孔子的政見, 到六十八歲才又回到魯國. 於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沒有實現的機會. 也因為理想無從實現, 孔子才能完成其獨特的學說, 決定中國文化精神的路向.」
草山:「所以孔子的不得志, 是中國的不幸也是幸.」
~~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
1. 《中國思想史論集》, 徐復觀教授, 學生書局
2.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呂世浩教授, 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3. 《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教授, 三民書局
4. 《史記》〈孔子世家〉, 司馬遷,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
5. 《左傳》, 左丘明,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