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時代背景--禮壞樂崩
無為:「上次我們講完孔子的生平, 今天我們來談談孔子的時代背景.」
草山:「孔子出生在東周春秋時代, 那時是諸侯爭霸, 群雄並起的時代不是嗎?」
無為:「嗯, 那時候簡單來說就是『禮壞樂崩』四個字.」
草山:「那時候的『禮』這麼重要嗎?」
無為:「夏, 商, 周三代的文化核心, 就是『禮』. 那時的『禮』. 不只是日常儀文, 也是當時的政治制度. 因為對貴族來說, 一個靠血緣關係來運作的社會, 就如同一個大家庭, 家人之間不會講『法』.只會講『禮』. 這樣的思想,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 在中國人的心中,『法治』始終不是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政治的最高的理想是『禮運』.上位者不應該用『法』來治天下, 而是用『禮』來運天下.」
草山:「既然這麼重視『禮』, 那為什麼會發生『禮壞樂崩』這種事呢?」
無為:「只能說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是周天子自己帶頭先破壞的.西周孝王的時候, 因為秦國的先人非子很會調養動物, 馬養得非常好, 而在古代, 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 周孝王為了獎賞非子, 於是就希望讓非子成為他父親大的適嗣.」
草山: 「什麼叫適嗣? 」
無為: 「西周是一個宗法社會, 宗法社會最在乎的就是嫡庶之分, 正妻生的是嫡子, 小老婆生的就是庶子. 不論嫡子再怎麼無能, 他也會是正式的繼承人; 不論庶子再怎麼傑出, 他也不能取代嫡子來繼承整個家族. 而在這樣一個極端重視血緣和宗法的時代, 周孝文竟然要以王者之尊, 來變更嫡庶的地位, 讓庶子成為適嗣.」
草山: 「這麼嚴重啊! 」
無為: 「是很嚴重, 這在當時可說是驚世駭俗, 事實上這就是敗壞宗法. 更誇張的是還不只周孝王這樣, 西周有好幾位天子, 都很喜歡做『敗壞宗法』的事. 例如周宣王就曾經命令魯國廢嫡立庶, 造成魯國大亂. 而周幽王更這一套玩到了自己的太子頭上, 西周更因此滅亡.」
草山: 「是那個『一笑傾城, 再笑傾國』的故事嗎? 」
無為: 「是啊!《史記.周本紀》中對這段故事的描述有點神話的色彩, 我們來看一下太史公是怎麼寫這段故事的.
『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后。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后,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白話翻譯: 周幽王三年(西元前779年),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的兒子叫伯服,幽王想廢掉太子。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后。後來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寵愛,就想廢掉申后,並把太子宜臼也一塊兒廢掉,好讓褒姒當王后,讓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陽誦讀歷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白話翻譯: 從前還是夏後氏衰落時候,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們,就進行占卜,結果不吉利。又占卜要他們的唾液藏起來,結果才吉利。于是擺設出幣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夏王讓拿來木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夏朝滅亡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殷朝,殷朝滅亡之後,又傳到了周朝。連著三代,從來沒有人敢把匣子開啟。但到周厲王末年,開啟匣子看了。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麽也清掃不掉。周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體對著唾液大聲呼叫。那唾液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後宮。後宮有一個小宮女,六、七歲,剛剛換牙,碰上了那隻大蜥蜴,後到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厭弧箕服,實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奔於褒。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棄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白話翻譯: 在周宣王的時代,小女孩們唱著這樣的兒歌:『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製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宮女扔掉的嬰孩,聽著她在深更半夜裏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夫婦二人繼續往前逃,逃到了褒國。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宮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愛,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後,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陽感慨地說:『禍亂已經造成了,沒有法子可想了!』
草山: 「《史記》裡面在三代以前好像有很多這種離奇神話般的記載, 莫名其妙地生出小孩. 」
無為: 「是啊!我們就把它當神話故事看吧! 接下來就不是神話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白話翻譯: 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設定了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白話翻譯: 周幽王任用虢石父做卿,在國中當政,國人都忿忿不平。石父為人狡詐乖巧,善天阿諛奉承,貪圖財利,周幽王卻重用他。幽王又廢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很氣憤,聯合繒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申侯就把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財寶都拿走才離去。于是諸侯都靠攏申侯了,共同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白話翻譯: 平王登位之後,把國都遷到東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擾。平王的時候,周王室衰微,各諸侯以強並弱,齊國、楚國、秦國、晉國勢力開始強大,一切政事都要經由各方諸侯的首領。」
草山: 「只不過是遷個都城, 周天子的權威就會從此蕩然無存呢?」
無為: 「原因很簡單, 還是因為宗法. 在西周時代, 要維持天下封建秩序的穩定, 最重要的就是宗法, 而宗法的核心就是嫡庶. 就維護宗法這一點來說, 幽王當然是錯的, 嫡長子宜臼才是正統的繼承人. 但問題在於, 太子宜臼面對父王的敗壞宗法, 他的解決辦法居然是勾結外族, 讓外族來殺害自己的父親和弟弟! 這樣一個害死父親和弟弟的人, 又怎麼配當天下的共主.」
草山: 「可是勾結西戎跟犬戎的是申侯, 又不是宜臼, 怎能算在他頭上呢?」
無為: 「但是別人殺了妳的父親和弟弟, 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 反而接受殺父仇人的擁立為王, 說你不是共謀, 誰會相信? 所以天下的諸侯, 在這一刻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你不擁護平王, 就是不擁護宗法嫡庶秩序. 你擁護平王, 你就是擁護一個勾結外族弒父的不孝子. 既不能對抗, 又不能擁護, 諸侯們更深深不齒這位新王, 因此只有對天子視若無睹. 這就是為什麼到了東周以後, 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 封建秩序逐漸崩潰, 局勢再也不可挽回的關鍵. 《史記》探討西周滅亡原因時, 一言以蔽之曰『亂自京師始』, 就是這個道理.」
草山: 「所以西周就是被周王自己玩完的. 啊! 這麼晚了, 我要先走了, 謝謝你的故事!」
無為: 「嗯!再見!」
~~未完待續~~
1.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呂世浩教授, 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2. 《史記》〈周本紀〉, 司馬遷,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
3. 詩詞古文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