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這次已經把你說的孟子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章講完了, 今天要談什麼呢?」
無為:「上次我們談孟子的養氣,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孟子思想中其他的存養功夫. 我們先把前面提到孟子的性善理論跟養氣功夫做一個小小的整理. 孟子的性善也就是心善, 但它的發端(四端)很稀微(幾希), 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而放失不見. 因此, 在消極方面便主張放心,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矣』. 求放心, 也就是把以小(五官的欲望)害大(心的理性)的大, 從小解脫出來, 已復其心的本位. 在積極方面, 則特別重視養. 養就是把很稀微的善, 好好把它培養起來. 養心則心存, 所以養和存常關聯在一起.
『故苟得其養, 無物不長; 茍失其養, 無物不消. 孔子曰: 操則存, 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 惟心之謂與.』
『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 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
『養其小者為小人, 養其大者為大人.』
『存其心, 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
而存心養心的方法, 則是寡欲
『養心莫過於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 雖有不存者焉者寡矣. 其為人也多欲, 雖有存焉者寡矣.』」
草山:「孟子也講寡欲啊! 老子也是說人要少私寡欲.」
無為:「是啊! 當我研讀這些經典時發現, 其實它們相似的程度還蠻多的, 儒家跟道家都認為人會為惡都是過度放縱欲望造成的, 因此提出的解藥都是少私寡欲, 甚至是無私大公.」
草山:「其實最高領導者不管是儒家或道家, 如果都能真誠或真實的少私寡欲或無私大公的話, 那真是老百姓的福氣, 可惜歷史上這種領導者是屈指可數.」
無為:「嗯! 孟子認為多欲, 則耳目的官能可以壓倒心的作用. 寡欲, 則心所受的牽累少而容易將其本體呈露. 因此心之善只是『端』, 只是『幾希』, 但這是有無限生命力的種子, 只要能『養』, 能『存』, 它便會作無限的伸長, 這種伸長, 孟子稱作擴充.
『孟子曰...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 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
擴充不僅是精神的境界, 而且是要見之於生活上的實踐.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心是屬於個人具體地存在, 上面由存養而作不斷地擴充, 擴充到底, 孟子稱為『盡心』. 能夠盡心, 就知道人之所受以生的性; 因為性就在人心之中. 但不盡心, 責人之所生的性, 就會潛伏而不顯. 心的善端擴充一分, 潛伏的性就顯現一分, 所以盡心才可以知性. 性在『莫之致而至』(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的這一點上, 感到它是由超越的天所命的, 所以知道了所受以生的性, 即知道所自來的天.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認為存心養性就是事天, 把古來宗教的祈嚮, 轉換成為一身一心的德性的擴充.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可欲之謂善』代表人本身就有這種自我實現的要求.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代表每一個人自身, 即是一個宇宙, 即是一個永恆. 每一個人在他的性, 心的自覺中, 得到無待於外的, 圓滿自足的安頓』」
草山:「這感覺又跟老子所說的『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人居其一焉』很像, 其實人有很大的潛能, 只要充分發揮, 即可與道, 天, 地並列.」
無為:「嗯! 對孟子來說, 只要我們能將內心的善極端擴充甚至到道德行為完全內化的地步, 就到達神的境界了, 因此儒家跟宗教不同, 儒家不求外在的事天, 而是反求諸己, 擴充盡心不負天之所命.」
草山:「經過你的解說, 孔子跟孟子的思想不再是單純的學說思想, 我感覺這思想背後都有一個呼之欲出的偉大人格形象.」
無為:「你說得沒錯, 台大教授方東美先生曾說:『中國哲學同西方哲學, 尤其近代西方哲學, 有一個顯著的差別. 西方思想要從思想的客觀系統中設法子把人的性情品格情操化除掉, 於是依據方法學或邏輯把他所要成立的思想, 以客觀的論證一層一層地顯現出來...在中國哲學不是只把思想與觀念系統表達出來達到它的目的. 中國哲學的中心是集中在生命, 任何思想體系都是生命精神的發洩. 這一個生命精神一定根據這位思想家的性情品格, 才能夠把他的真象揭露出來! 在中國各派哲學中, 後面都有一個活生生的人格在那而呼之欲出! 道家, 儒家, 佛家, 新儒家均如此. 因為他的立言都要把他們的生命精神忠實地表達出來, 把那個支配生命精神方面的人格顯現出來. 所以在中國思想上面, 一字一句都要引歸身心, 他不是說空話的! 這同西方哲學對比起來是一個很大的差別. 當然在西方也有少數的例外, 像Plato, Augustine, Kant, Hegel, Neizshe, 他們的人格也在他們的哲學著作裡顯現出來, 但是這幾位哲學家在西方是突出地例外, 其餘的大多數都要在他們的學說裡面表現出一個客觀的思想體系, 所以把人格的基礎都深深地隱藏在後邊.』」
草山:「說得真好! 如果介紹中國哲學思想, 能夠透過他們的語錄, 同時勾勒出他們的生命精神輪廓, 才能忠實呈現出他們精彩的思想, 而非枯燥無味的道德教條.」
無為:「嗯! 其實方教授上面所說的剛好印證了我這陣子讀這些中國經典的感覺, 只是我的功力還不夠, 但方向應該是沒錯的. 」
草山:「沒關係! 來日方長, 我讓你練習, 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
無為:「哈哈! 好, 最後我們再來談今天的最後一段. 孟子從心善談性善, 但性善的極致就是『形色, 天性也.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所謂的形色, 就是指耳目口鼻等官能及官能的潛伏之能力而言. 孟子把心的作用和其他官能的作用分別開, 以顯出心德之善, 這樣, 好像心跟其他官能是對立的; 最低限度, 不是平等的. 但心的無限創發性, 需要通過其他官能能力的無限構造性, 才能在客觀世界之中實現. 不忍之心, 可以在一念湧現, 但要達成此一不忍之心的目的, 便須要許多實際工作. 這些實際工作, 都需要人的官能能力向客觀對象的建構力量, 否則只是空談.
踐形, 可以從兩方面來說: 從充實道德的主體性來說, 就是孟子以集氣養氣的功夫, 使生理之氣, 變為具有道德理性的浩然之氣. 從道德的實踐上說, 踐形即是道德之心, 通過官能的天性, 官能的能力, 以向客觀世界中實現. 孟子說到這裡, 才把心與一切官能接至於價值平等的地位, 才使人自覺到應對自己的每一官能負責, 因而透過官能的活動, 可以把心的道德主體與客觀結合在一起, 使心得以實現於客觀世界之中, 而不是停留在觀想, 觀念的世界. 孟子的人性論, 至此才算完成. 孟子的盡心, 必落實到踐形上面.
今天就談到這裡吧!」
草山:「太好了! 原來孟子的思想是從惻隱之心一步一步推到盡心踐形, 逐步建立起整個思想體系. 如果沒人解說, 自己看孟子是很難架構這樣的系統性知識, 謝謝啦!」
~~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
1. 《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先生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2. 《方東美演講集》, 方東美先生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