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價值內涵

 無為:「今天我們來談老子思想的最後一個主題:道的價值內涵.

 

草山:「我記得前面我們談過自然是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 並提到『自然』並不一概排斥外力, 不排斥可以從容接受的外在影響, 而只是排斥外在的強力或直接的干涉. 也提到 『道』是宇宙最後根源和最高根據, 而『自然』則是這一宇宙根源和根據所體現的最高價值或原則. 並在『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段中說明君王應該效法自然. 人類社會應該自然發展, 這才是老子要說的關鍵性結論.

 

無為:「嗯, 作為實然的描述, 自然道的特性. 作為人行為的原則, 自然則是一種中心價值. 圍繞自然這一中心價值, 道的價值意含有各種不同的表述, 但基本精神離不開自然二字.

 

. 道之自然

 

老子哲學所表達的中心觀念就是自然, 是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 實現總體的自然的和諧. 道並不是一個在自然的原則之上的更高原則, 道的原則本身就是自然, 因此遵從道因任自然同一件事.

 

《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帛書版)

 

在《老子》中, 言字多指聲教法令, 希言是要求減少一些聲教法令, 才合乎自然的原則. 天地是萬物之中是最大最高者, 天地尚不能使疾風暴雨終日延續, 人又怎麼能讓自己的聲教法令長期有效呢? 所以有志於修道的人就要因任道, 也就是要隨順自然. 有所得則安於所得, 有所失則安於所失. 因順物之自然, 就是同於道.

 

草山:「我記得前面我們提過自然並不排斥一切外力的作用, 只要這個作用不引起人們的直接感覺就可以算作自然.

 

無為:「是的, 自然是在肯定人們的正常生活狀態的前提下的原則, 是要避免強制的干涉, 壓迫和劇烈的衝突. 道之自然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衝突;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持整體的平衡與和諧, 這就是『損有餘, 補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道的原則是要維持一個恰當的平衡狀態, 對有餘者損之, 對不足者補之. 這一原則和一般世俗的習慣恰恰相反.

 

. 柔弱而不爭

 

為了實現自然的原則, 老子還強調道的其他一些價值內涵, 比如柔弱不爭, 虛而不盈.  這些道德標準也都是為了實現和維持自然的秩序. 最能代表這種品德的是水.

 

《老子》〈第七十七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夫唯不爭,故無尤。』並不是個人的貪生怕死, 而是悲天憫人的道家情懷. 除了老子提到『不爭』有八、九次之多以外, .還有『保此道者不欲盈』(十五章) 、 『知其雄, 守其雌』(二十八章) 、『聖人去甚, 去奢, 去泰』(二十九章)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剛』(四十三章), 都是在提倡柔弱不爭, 虛而不盈等品德, 這些品德也都是為了實現和維持世界的自然的平衡與和諧.

 

. 淳樸之政治

 

為了維持社會的整體秩序, 老子不僅主張個人的謙柔和讓, 更主張社會管理者的無為之治, 聖人『以無事取天下』、『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還有『為道者』以『不智』治國的主張:

 

《老子》〈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

 

草山:「就是這一章, 讓老子被認為是愚民政策治國, 可是我聽完你所說的老子, 完全不覺得老子會主張愚民, 老子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愚民政策是統治者愚弄百姓以利於欺騙的統治方法, 是以統治者的智謀來蒙蔽百姓. 老子從不主張統治者欺騙任何人. 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的『愚不是愚弄, 而是『大智若愚』的『愚』, 是淳樸之『愚』. 跟《老子》〈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中的『愚』是一樣的, 『沌沌兮』也是愚樸渾沌的意思. 不以智治國, 是統治者自己首先不玩弄權謀, 不玩弄權謀才能維持自然的秩序. 主張『聖人常無心, 以百姓心為心』跟『聖人欲不欲』的老子怎麼會主張愚民政策來欺騙老百姓來謀取一己之私利. 老子真誠地希望樹立淳樸的社會風氣, 建立自然的和諧.

 

草山:「有道理.

 

無為:「老子除了主張不以智治國之外, 還有強烈的反戰思想, 反戰思想也是以道為根據的:

 

《老子》〈第六十五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主張戰勝以喪禮處之完全是從全人類的立場出發, 是從人類最基本的相互同情和尊重出發的. 戰爭是人類的最壞發明, 自從有了戰爭, 規模越來越大. 核武的發明與製造更使人類面臨可怕的自我毀滅. 從這樣的背景來看老子的反戰立場, 就會感嘆老子思想的敏銳與深刻. 墨子是從行動上制止具體的戰爭, 老子則從理論上提出了反戰的根本理由. 老子的立場是徹底的和平主義與人道主義.

 

. 諸德之價值

 

『道生之, 德蓄之』說明『德』是跟『道』關係最密切的概念, 有體現道的益生與發展的作用. 其實『道』是無名無形的, 『道』的存在是透過觀察『道』的作用也就是『德』而彰顯的. 雖然『德』是『道』的功能和品行的表現, 但『德』更多更具體地指明了老子哲學的價值內涵.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德的內容往往就是道所代表的價值.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一節講守雌, 為天下谿, 復歸於嬰兒, 第二節講守辱, 為天下谷, 復歸於樸, 其精神也都是自居於柔弱、謙讓、質樸之地位, 這就是常德, 具有這種常德, 也就可以為天下式、復歸於無極. 無極就是自然和諧的境界, 實現了自然的和諧, 也就達到了最高至善之境, 這是老子所追求及嚮往的極致.

 

老子柔弱謙讓的精神常被誤會為只顧個人的明哲保身, 其實是老子謙弱、淳樸、不爭都是為了實現社會整體的自然平衡和和諧. 不過, 這種理想狀態的實現, 一方面要靠聖人式的無為的社會管理方式; 另一方面也要靠個人的謙和柔讓, 否則不可能有整體的和平與秩序:

 

《老子》〈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修之於身, 其德乃真』說明真正的德要通過個人來體現, 也就是道的價值取向要落實於個人的修身, 沒有通過個人體現的德還是抽象的德. 道作為萬物的根據可以通過德蓄之來生養萬物, 卻不能把價值規範必然地賦予一切個體, 個體要獲得真德, 要體現道的價值取想, 必須進行個人修養. 通過個人修養而獲得的德才是真實的, 可靠的, 在此基礎上, 修養有餘, 才可以影響到家、鄉、國, 直到天下. 老子哲學並不只是為個人安逸的自利取巧之道.

 

總體看來, 道所支持的根本價值是自然, 自然既是道的實然又是道所要求的應然, 他既是對道之特性的客觀描述, 也是聖人之德的體現, 同時也是對一般人的要求.

 

草山:「哇!所以整個老子的哲學是一個融貫的體系, 從形而上的最高實有及價值的道與自然, 到形而下的德及無為的方法論. 還有支持自然與無為的經驗性論證--正與反及超越性論證道與德, 真是嚴密而完整. 沒想到老子八十一章竟可以用如此有架構及系統化的方式來整理與歸納, 佩服!佩服!

 

無為:「哈哈! 這都是劉笑敢教授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這邊只是對他老子的研究做一個摘要性的介紹, 要真的了解這些內容, 還是建議自己買劉教授的書來研究. 但畢竟這也是一家之言, 做學問還是要有存疑的精神, 劉教授對老子的詮釋是我目前最能接受的一派說法, 但也不見得每個說法我都同意. 只能在未來如果有機會說明老子每一章時, 再呈現各家註解及說法, 才有機會說明我自己的想法.

 

草山:「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記得呂世浩教授講過讀中國經典講的是層次, 要一次又一次的研讀, 一層又一層深入的功夫才能逐步接近智慧的核心.

 

無為:「嗯! 關於老子的思想, 我們就談到這邊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