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今天我們來談莊子思想的第一個哲學範疇: 『道』. 在《莊子》一書中, 道有二個基本含義: 一是指世界的本原; 一是指最高的認識. 前者是道的本體論意義, 後者是道的認識論的意義.」
世界的本原
草山:「『道』不是老子提出來的嗎?」
無為:「沒錯!在先秦, 除了老莊以外的思想家也常講道, 但他們所謂的道都沒有實體的含義.
《論語.里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墨子.尚賢中》: 『祖述堯舜禹湯之道。』
《管子.任法》: 『故法者, 天下之至道。』
這些所謂的道都是指道德原則或政治原則. 老子是第一個把『道』當作客觀的實在.
『道』作為世界或宇宙的本原有二個基本的作用.
第一是作為世界的總根源, 產生天地萬物;
《莊子.大宗師》: 『夫道,有情有信, 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第二是作為世界的總根據, 決定天地萬物的存在與發展.
《莊子.大宗師》: 『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莊子.知北游》: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草山:「這二個作用我們在老子曾經談過.」
無為:「嗯! 我們再來看本原的性質與特點, 道作為世界的本原有六個性質或特點:
1. 絕對性: 這裡的絕對性主要是指無條件性. 所謂的『自本自根』就是無條件性, 道是一切事物的條件, 卻不依靠任何其他條件. 道是無須任何條件而獨存的絕對實體.
2. 永恆性: 『自古以固存』說明道是永恆的存在. 〈秋水篇〉:『道無終始, 物有死生。』
3. 超越性: 所謂的超越就是超出人類感覺經驗之外, 無法感知.〈大宗師〉:『可傳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見。』〈知北游〉:『道不可聞,聞而非也, 道不可見, 見而非也。』
4. 普遍性: 普遍性事說道無所不在. 道既是超越現實, 又是普遍存在. 〈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級之下而不為深。』在〈知北游〉中, 莊子更透過回答道在螻蟻及屎溺等卑下的東西來說明道無所不在的特性.
5. 無差別性: 莊子的道是無差別的混然如一的絕對. 〈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 言未始有常。』『封』就是封域,界限, 『道未始有封』就是說明道是外無界限, 內無差別的, 道是絕對的同一. 萬物是『雜』是『多』;道是『純』是『一』
6. 無目的性: 道雖然產生天地萬物並決定萬物的生存與發展, 但道卻是無意志, 無目的的. 〈大宗師〉:『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吾師』就是道, 義應做戾. 意思是說道破毀萬物並非由於暴戾, 恩惠及於萬世亦非出於仁愛. 所以道不僅沒有人格, 沒有意志, 沒有情感, 也沒有目的. 也就是『已而不知其然』, 『不知所以然而然』也就是『自然』.
道最主要的特性就是絕對性和無目的性,其他四個特性都可以看做絕對性的表現.」
草山:「跟之前談的老子的道很像.」
無為:「嗯!莊子的道就是繼承自老子再加以發揮, 作為世界本原的實體, 莊子與老子並無太大差別, 莊子的道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就在作為最高認識的道.」
草山:「為何莊子的道必須同時強調道在認識論上的意義?」
無為:「我想是因為莊子在戰國中期, 因應名家及墨家在邏輯及概念的強項, 需要更多有力的論述, 因而必須在認識論上有所著墨吧!」
草山:「了解, 請繼續.」
最高的認識
無為:「如果說, 道的宇宙論和本體論意義是以〈大宗師〉:『生天生地』的論述為代表的話, 那麼道的認識論意義則可以〈齊物論〉下面的二段話為代表『是非之彰也, 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也, 愛之所以成也. 』又說『道惡乎隱而有真偽? 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隱於小成, 言隱於榮華. 故有儒墨之是非.』」
草山:「〈齊物論〉所說的道與作為世界本原的道有什麼不同呢?.」
無為:「首先, 作為最高認識的『道』常與『言』相提並論, 而作為世界本原的『道』卻常與『天』或『物』相對而言. 其次, 〈齊物論〉所說的道與儒墨之爭, 是非之辨, 愛惡之生有密切關係. 而前面所說的本原之道與天地之生成, 萬物之存在有密切關係, 顯然, 二者不是同一範疇裡的概念. 最後, 〈齊物論〉所說的道有真偽, 有隱現, 有成虧. 見聞之知, 是非之明, 愛惡之情都足以破壞道. 而道作為世界本原卻是『自本自根』, 『自古以固存』, 不受人的意識影響.」
草山:「所以作為世界本原的道是客觀的實在, 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 是無條件的. 而作為最高認識的道是人的意識, 是需要有意追求或保持的最高認識境界, 是有條件的. 是嗎? 莊子認為最高認識的道又有哪些特點呢?」
無為:「所謂的最高認識就是對真理的認識, 也就是對道的認識. 道最為最高認識實質上就是『以為未始有物』, 也就是不區分任何客觀事物. 〈齊物論〉:『古之人, 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 至矣, 盡矣, 不可加矣。』『以為未始有物』也就是透視萬物而直接體認萬物未發生之前世界冥冥未分的狀態, 這是至高無上的認識. 其次的認識是『以為有物矣, 而未始有封也。』就是說, 只知有物而不對萬物進行區分和辨析. 再次一等的認識是『以為有封焉, 而未始有是非也。』就是說, 雖然看到了事物之不同, 卻不作是非之判斷. 最糟糕的就是是非明辨而道蕩然無存, 即『是非之彰也, 道之所以虧也.』」
草山:「莊子為何這樣說? 我們的認識或知識不就都是為了瞭解萬事萬物, 不區分如何能夠認識? 我們的生活也都要做是非判斷, 難道莊子要我們不辨是非嗎?」
無為:「其實莊子這種思想也是繼承及發揮老子的思想,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是一個依循著道發展的有機整體, 所有的事物都會對其他事物有影響, 從道的角度來看是無法區分, 也都有存在的價值. 但人類為了認識萬物, 必須對萬物進行區分, 給定名稱. 但區分之後, 對物就又了愛惡之辨,而造成了搶奪, 戰爭, 等等災難性的後果. 有了名稱就可以進行議論, 有了議論就有了是非之分, 而真正真理—『道』就被這些言論所遮蔽. 老子跟孔子所要解決的問題都一樣, 他們都想要說明天下大亂的原因及提出解決的方法. 老子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就是知識造成的區分, 因此他反對的智就是這種區分的知識. 另外, 莊子並非主張不分是非, 而是超越是非. 所有議論都有它的前提跟角度, 不同議論的是是非非常常是前提或角度的不同. 惟有認識道才是超越所有角度及全面性的認識. 因此, 齊物論的目的就是用道的角度來齊物跟齊論.」
草山:「那要如何認識道?」
無為:「道就是最高認識, 而實現最高認識的關鍵就是『道樞』, 〈齊物論〉:『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 是謂道樞。 樞始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道樞的實質就是泯滅一切對立或忘卻一切差異, 有差異對立就有是非之爭, 而彼此孰是孰非是無法確定的. 莊子認為, 忘卻一切差別就如同立於圓環的中心, 儘管是非之論旋轉不息, 中樞之我卻無動於衷, 卻又應對無窮. 所以〈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 是之謂兩行。』『天鈞』就是天然之均衡, 『休乎天鈞』就是聽任萬物之自然. 『兩行』就是任天下之事非. 整句話就是說聖人超于是非之上而聽任萬物是非之自然. 總之, 道樞, 天鈞, 兩行都要求超脫是非, 超脫是非之爭是達到最高認識的關鍵.」
草山:「那認識這樣的道有什麼好處?」
無為:「認識這樣超物我, 超是非, 超情感的道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最大的自由及滿足. 〈大宗師〉藉著孔子的口說: 『魚相造乎水, 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 穿池而養給; 相造乎道者, 無事而生定. 故曰, 魚相忘乎江湖, 人相忘乎道術.』魚以水為適, 人以道為適, 魚在江湖中能得到最大滿足而忘懷一切, 人在無差別境界中能無為而性靜, 得到心靈恬淡寧靜的享受. 〈達生〉:『忘足, 屢之適也; 忘要(腰), 帶之適也; 知忘是非, 心之適也.』〈大宗師〉:『泉涸, 魚相與處於陸, 相呴以濕,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與其譽堯而非桀, 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如果忘掉現實中一切, 超越是非, 就可以化入無差別境界, 擺脫煩惱. 莊子認為, 最高的認識可以帶來最大的快樂. 莊子哲學最大的特色就是逍遙, 也就是精神的自由.」
草山:「所以莊子的道其實代表了二個概念. 世界的本原是無條件的絕對實在, 最高認識則是有條件的精神境界.」
無為:「用同一個概念形式表達不同的哲學概念是中國古代常見的現象. 在《論語》中, 『道』字有時指道德. 像〈學而〉:『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有時指學術思想, 像〈里仁〉:『吾道一以貫之.』, 有時指真理, 像〈里仁〉:『朝聞道, 夕死可矣.』. 在《荀子》書中, 『禮』字有時指社會制度或秩序, 像〈富國〉:『禮者, 貴賤有等, 長又有差, 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有時指人的道德規範, 像〈禮論〉:『禮者, 人道之極也.』」
草山:「就世界的本原這個意義莊子確是繼承老子的思想, 但就最高認識這個意義, 莊子倒是比老子有了更多的論述. 今天謝謝你了!」
無為:「嗯! 下次我們再談莊子其他幾個重要的範疇吧! 」
~~未完待續~~
參考書籍:
1.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劉笑敢,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