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帛書本》
古之□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
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釋;
沌呵其若樸;渾[水春]呵其若濁;
曠呵[水莊]兮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葆此道□不欲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
《竹簡本》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
是以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
嚴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
屯乎其若樸;坉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疕](沒有二點)以[辶主]者,將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二. 白話翻譯:
古代善於行「道」的人,精微奧妙而神奇通達,深刻得難以理解.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勉強來形容他:
小心謹慎啊,有如冬天涉水過河;提高警覺啊,有如害怕鄰國攻擊;拘謹嚴肅啊,有如在外作客;自在隨意啊,有如冰雪消融;淳厚實在啊,有如未經雕琢的木頭;空曠開闊啊,有如幽靜的山谷;混同一切啊,有如混濁的河水.
誰能在混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
持守這種「道」的人,不會要求圓滿.正因為沒有達到圓滿,所以能夠一直去舊存新.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A. 王弼本,竹簡本做「士」, 帛書版做「道」.從時間來看, 善為士者的可能性更高.
B. 妙,竹簡本做「溺」,李零讀為妙(北大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及古漢語研究).
C. 玄通,帛書本跟竹簡本都做「玄達」
2. 豫兮若冬涉川
A. 帛書本作「若冬涉水」,作水失韻,且其他版本都為川,可能古代字形相近誤.
B. 高亨:「涉大川為古人習用語,..涉大川者必心存戒懼,行必徐遲,故曰『豫兮』.《詩.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C. 涉大川在古代是大事,易經六十四卦中就有九個卦的卦辭或爻辭跟「利涉大川」有關.
需(水天)卦辭: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同人(天火)卦辭: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蠱(山風):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大畜(山天):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頤(山雷):上九爻辭: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渙(風水):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中孚(風澤):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未濟(火水):六三爻辭: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訟(天水):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3. 猶兮若畏四鄰
猶兮,形容警覺,戒惕的樣子; 若畏四鄰,形容不敢妄動
4. 儼兮其若客
A. 儼兮,形容端謹莊嚴
B. 客,王弼本作「容」,帛書本,竹簡本為「客」,一般認為應是筆誤.但劉笑敢教授引用樓宇烈舉王弼註「凡此諸者,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認為非筆誤,但仍應以古本為準.
5. 渙兮其若釋
王弼本「渙兮若冰之將釋」,帛書本「渙呵其若凌釋」, 凌,冰同義.但竹簡本「渙乎其若釋」沒有,且上下句式較為一致,以竹簡本為準.
6. 曠兮其若谷
竹簡本無此句,式漏抄或後人所加不易斷言.
7.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竹簡本[疕](沒有二點)整理者疑為「安」之誤寫.[辶主],李零讀為動
8.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A.「而」字,王弼本作「不」,而,不,篆文形近,可能是誤植,若作「不」,則相反而失義.但帛書本作「蔽而不成」,而跟不字同時出現,用二十二章為證較為可靠.
B. 易順鼎:「疑當作『故能蔽而新成』. 蔽者,『敝』之借字; 『不』者,『而』之誤字也.『敝』與『新』對.『能蔽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謂『敝則新』.」
9. 善為士還是善為道?
《老子古今》
「筆者認為二說皆通,因為按照《老子》思想的標準,善為士者必定是善為道者.陳鼓應說『本章是對體道之士的描述』,包容了二者的分歧.然而筆者認為『為士』更為貼近全文之意,因為本章內容都是個人的修養及其外在表現.雖然最後提到『保此道者不欲盈』,但從全文看,這裡的道並沒有涉及個人精神修養以外的內容.」
「本章的重點是描繪『士』之理想境界和外在表現.這種表現不同於任何通常概念,不是任何普通的辭彙可以描述的,我們很難用高尚、仁慈、謙虛、謹慎、曠達、懦弱等辭彙描述之.這些辭彙似乎接近理想之士的某個方面,但講出來,總是有些死板、生硬,掉入世俗的價值體系,不能體現理想之士脫俗的一面.所謂『深不可識』就是這種無可描述的特點.勉強而言,或者可以說是自然、超然,無所牽掛,無所憂慮,卻又好像非常謹慎、自謙,決不狂放…似乎很專注,卻又心無所繫;似乎高度自信,卻好像又極度謙和;似乎心無旁鶩,卻又洞悉天下.這種境界不是通常心態所能理解和欣賞的,也不是通常的語言所能描繪的.」
《老子今註今譯》
「老子在這裡對於體道之士的描寫,很自然的使我們聯想起莊子在《大宗師》對於『真人』的描寫.把他們心中的理想人物作一比較,老子所描繪的人格形態,較側重於凝靜敦樸、謹嚴審慎的一面,莊子所描繪的人格形態,較側重於高邁凌越,舒暢自適的一面.莊子那種超俗不羈,『獨與天地精神同往來』的人格形態是獨創一格的.在他比價所構畫的那胸次悠然,象象恢宏的真人,和老子所描繪的體道之士比較起來,顯得很大的不同.老子的描寫,素樸簡直,他的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風物的直接表現;莊子則運用浪漫主義的筆法,甚至於發揮文學式的幻想,將一種特出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來.」
10. 全文
《究竟真實》
「本章從七個角度描寫行『道』的人,其主旨就是戰勝恐懼*、謙虛退讓、隨順自然、和光同塵.即使在動靜轉換之際,也要徐而為之.『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漸漸地改變,順其自然,很多事情事緩則圓.各種條件配合,以漸進方式達成,毫無勉強之處.」
*文中的意思應該不是『戰勝恐懼』而是『小心謹慎』.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1.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小心謹慎,安全第一
A.不要拿生命跟錢開玩笑,小心駛得萬年船.
B.行百里,半九十
〈老子第六十四章〉:「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 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適應環境需要,行為得體
舉止要看場合,該嚴肅時嚴肅,該自在時自在.
3.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保持本真,虛懷若谷,和光同塵
做人樸實、謙虛與人相處融洽
4.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能動能靜,動靜轉換之際,徐而為之,事緩則圓,順其自然.不躁進,配合時機,順勢而為.
5.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不自滿,不斷精進、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