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帛書本》
致虛極也,守靜督也。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物魂魂,各復歸其根。
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沒身不殆。

《竹簡本》
致虛,恆也。守中,篤也。
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二. 白話翻譯:

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萬物蓬勃生長,我因此看出回歸之理. 一切事物變化紛紜,各自返回其根源.返回根源叫做寂靜,寂靜叫做回歸本來狀態.回歸本來狀態叫做常理,瞭解常理叫做啟明.不瞭解常理輕舉妄動,就會遭遇凶險.瞭解常理才會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會大公無私,大公無私才會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會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與「道」同行才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終生免於危險.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致虛極,守靜篤

形容心境本是空明寧靜的狀態,只因私慾的活動與外界的擾動,而使得心靈蔽塞不安, 所以必須時時做致虛、守靜的功夫,以恢復心靈的清明.

馮友蘭:「《老子》所講『為學』的方法,主要是『觀』.它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觀』要照事物的本來面貌,不要受情感慾望的影響,所以說:『致虛極,守靜篤。』這就是說,必須保持內心的安靜,才能認識事物的真象。」

《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 不將不迎 應而不藏 故能勝物而不傷。」

《老子古今》

「竹簡本作『致虛,恆也。守中,篤也。』這是判斷句,是說『致虛』可達到恆常不變之境,『守中』可達到篤定不虛之域.而傅奕本以後各本均刪去『也』,於是判斷句變成了簡單的陳述句或祈使句,『極』變成了『虛』的補充成分, 『篤』為『靜』的補充成分,句意有變化…查王弼之註文作『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似王弼極以判斷句式讀之,不同於現今之通行讀法.

竹簡本『致虛,恆也』『恆』原作『亙』,戰國秦漢時『亙』往往與『極』相近而混用(李零2002,6),此說或可解釋帛書本以後各本作『極』之原因.竹簡本之『守中』之『中』,帛書本以後各本作『靜』或為韻近而訛.竹簡本意義更為明晰,當以竹簡本文字句視為原貌.『中』當為第五章『不如守中』之『中』,第四十一章『勤能行於其中』(竹簡本)之『中』(廖明春 2003,247)」

2.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A. 作: 吳澄:「作,動也.植物之生長,動物之知覺,皆動也.」

B. 復: 張岱年:「宇宙是動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但變化的規律為何?既承認變中有常,此變中之常為何?中國哲人所講,變化的規律(即『常』),便是反復.認為一切都是依循反復的規律而變化.何謂反復?就是事物在一方向上演變,達到極度,無可再進,則必一變而為其反面,如是不已.事物由無有而發生,既發生乃漸充盈,進展以至於極盛,乃衰萎墮退而終於消亡;而終則有始,又有新事物發生.凡事物由成長而剝落,謂之反;而剝落之極,終而又始,則謂之復.反即是否定.復亦即反之反,或否定之否定.(但西洋哲學中所謂否定之否定,有正反之綜合之意;中國哲學所謂復,則主要是更新再始之義,無綜合意思,故與西洋哲學中所謂否定之否定不盡同.)一反一復,是事物變化之規律.」

《易經.復卦》地雷復,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跟山地剝卦,上面五個陽爻,下面一個陰爻,剛好相反.復卦是陰極而陽,剝卦是陰即將全部取代陽, 所以由剝而復跟否極泰來都是講由壞轉好的意思.

〈卦辭〉:「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彖傳〉:「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白話:復卦.通達.剛強者回來,行動是順勢前進的,所以外出入內沒有疾病,朋友前來沒有災難.在軌道上反覆運行,七天回來重新開始.這是天運行的法則.適宜有所前往,因為剛強者正在成長.從復卦,大概可以看出天地的用意吧!

《老子古今》

「竹簡本作『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旁』本作『方』,整理者讀為『旁』,李零讀為『並』,認為『方』、『旁』皆為『並』假借字(李零2002,6)」

3.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A. 「芸芸」常用來形容草木的繁盛

竹簡本作「天道員員,各復其根。」「員員」有兩解:一說「員」為「云」通「芸」;一說「員」通「圓」

李零:「案簡文『員』通『云』,如〈緇衣〉: 『詩「云」的「云」,簡本作「員」』」

魏啟鵬:「『員』古『圓』字.《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員,地道曰方.』同書《原道訓》:『員者常轉…自然之勢也.』『員員』言其圓轉不已,周而復始,此即天道環周之旨.」

《老子古今》

廖名春:「『夫』當為『天』字之誤,『物』或『凡物』疑後人涉上文『萬物』改.『員員』或『圓圓』先秦秦漢古書無例證,字當作『云云』,運動不停的樣子(廖明春 2003,258).作『云云』有『眾盛意也』,又有『運』之意(《釋名.釋天》). 要而言之,作『云云』與其他各本內容較為一致,都有眾多與運動之意,似乎與『天物』配合更好.

儘管各本不同,本節大意則相同,即強調至人應該『致虛』、『守中』,以求恆篤不變,而萬物則必將復歸於天道.」

B. 歸根:回歸本原

范應元:「歸根者,反本心之虛靜.」

*個人認為應該是回歸本原的道, 因為前句是「夫物芸芸」或「天道員員」,主詞是萬物或天道而不是人.

4.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復歸本性

釋德清:「命,人之自性.」

嚴靈峰:「復其性命之本真,故曰復命.」

盧育三:「『命』,《左傳.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中和之氣)以生,所謂命也.』《禮記.中庸篇》:『天命之謂性』,命是萬物得以生的東西,在中國哲學中,命與性內容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在天曰命,在物曰性.」

福光永司:「老子的復歸思想與後來宋學之復性說有密切關係.但就一般而言之,老子此一思想,其特色所在,實是在認現象個物之根源有個本體之道的永恆不滅;即是說,一切個物就其自身而言,雖是有限不完全,但其存在之根源,卻是穩踏著無限而完全的『道』,因與『道』有著連續的本末關係,故由自末歸本的復歸,而得脫出其自身之有限性與不完全性.這便是復歸思想的本質.此一復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便形成了兩種特徵性思想.

其一,就人的內在的主體性實踐性這一方向作復歸.人心原本清淨圓滿,因後天種種欲望與知識而被騷亂,故應捨棄人欲以復歸其原本的清靜圓滿;此唐李翱及其承繼者宋學之復性說可為其代表,而中國佛教與道教之修養論,亦可謂在基本上亦立於此一立場.

其二,就古今此一時間之推移,作歷史方向之復歸.以『過去』為『道』之完全實現之至德之世, 『現在』為墮落下降之不完全時代,自不完全的『今』復歸於完全的『古』;此即所謂復古或尚古思想,儒家之信堯舜禹湯之世為聖人實在之世,而冀復歸於彼古聖之道,可為最好代表.老子之復歸思想,實兼此二方向.而尤其不可忽視的,是他所展示的二方向是屬原型的.」

*個人認為老子不一定認為回到古代比較好,只不過古代的小國寡民跟素樸較接近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5.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A. 常:指萬物運動與變化中的恆定之律則

張岱年:「中國哲人都認為變化是一根本的事實,然不止如此,更都認為變化是條理的.變化不是紊亂的,而是有其不易之則的.變化的不易之則,即所謂常.常即變中不變之義,而變自身也是一常.常的觀念,初發於老子.」

易經三義:易簡,不易,變易.〈繫辭傳〉:「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B. 明: 萬物的運動與變化都依循著循環往復的律則,對於這種律則的認識和了解,叫做明.

6.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A. 容:寬容

B. 全:周徧

全,王弼本跟帛書甲乙本皆作『王』

《老子古今》

「勞健論證『公乃王,王乃天』中的『王』當作『全』.其根據有三.一則王弼註文云:『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無所不周普』顯然不是解釋『王』字的,作『全』則合於王本註文.二則『王』、『天』失韻,而『全』、『天』為韻.三則道藏本有作『生』者,也是『全』之訛.此外,他也引用《莊子.天地》之文作旁證.其說實有所見,也頗有道理.

然歷史與事實是否按照我們的道理而存在呢?帛書甲乙本皆作『王』說明古本並不合乎我們的道理和推論…

總之,不論古本真相如何,我們還是應該尊重已經有證據的事實,對自己的推理還是採取多聞闕疑的態度為好.對理論推斷不妨姑備一說,但不應輕易改變原文.」

7.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本章強調致虛守靜的工夫.致虛極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沒有一點心機和成見的地步.一個人運用心機會蔽塞明徹的心靈,固執成見會妨礙明晰的認識, 所以致虛是要消解心靈的障蔽和釐清混亂的心智活動.

致虛必守靜,透過靜的工夫,乃能深蓄厚養,儲藏能量.

本章還說到『歸根』『復命』.『歸根』就是要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根源之處,便是呈虛靜的狀態.而一切存在的本性,即是虛靜的狀況,還回到虛靜的本性,就是『復命』的思想.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究竟真實》

「虛之後能空能明,虛了就空,空了就明.《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 空的房間就顯得亮…能空才能明,『明』就是什麼都可以照見,像鏡子一樣.

『靜』之後才能『觀』,『觀』即看得清楚.安定之後才能夠看得清楚…所以說靜之後才能安,才能觀. 」

「道家不特別講道德,只要懂得從最後一天看現在,人自然就會有道德了.為什麼要得罪別人?為什麼要傷害他人?有什麼理由一定得製造那麼多困擾呢?人生光是化解煩惱已經不容易了,何必再製造新的問題呢?舊問題還很多沒有解決,製造新問題不是更麻煩嗎?所以老子告知我們,要設法化解問題,不要製造新的問題.」

「三個關於『知』的層次.

第一. 以『知』為區分,會造成相對的價值觀,隨之產生欲望與爭鬥,所以要使百姓『無知無欲』.但是人有理性,一定要區分,才能夠安全地活下去.比如什麼水果可以吃,什麼水果有毒,這是區分,但是區分之後難免造成欲望,產生爭奪,而引起不好的後果.

第二.以『知』為避難.懂得限制欲望,就是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預期這件事的後果恐怕不好,所以先避開,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中.

第三.以『知』為啟明,亦即以『知』瞭解『道』的運作規律,能虛能靜,無私無我,順其自然,全身保真.從『道』來看一切,覺悟到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條件、時機到了,自然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瞭解之後也就不會勉強.莊子很喜歡講『不得已』,意思是當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就順其自然.」

「瞭解常理才會包容一切,和法國一句名言『瞭解一切就會寬容一切』是一樣的意思.比如看到一個人做壞事,也許瞭解他一生的遭遇就會原諒他了,因為他一定有特殊的情況,不然誰願意做壞人?瞭解常理就會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會大公無私,不會有私心,把所有一切視為平等.大公無私才會普遍周全,然後合乎自然.」

佛陀的慈悲或許是因為知三世因果的智慧;或許也因慈悲才能得悟三世因果的智慧.科學眼見為憑,先看到才相信;宗教則先需要相信才能看到,智慧或許也是一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