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帛書本》

大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譽之;
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猶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竹簡本》

大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譽之;
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猶乎其貴言也。
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二. 白話翻譯: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民輕侮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是那麼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等到大功告成,萬事順利,百姓都認為,我的施政是自然的.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太上下知有之

A. 帛書跟竹簡本都是下知有之.

B. 吳澄:「太上,猶言最上,最上謂大道之世,相忘於無為。」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各本文字大體相同,主要的分歧在於斷句.河上本『焉』從上讀,而王弼本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焉』從下讀,帛書本和竹簡本的整理者都從王弼本,以『安』從下讀. 『焉』、『安』互通.但王弼注:『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因此當從何上本從上讀.(樓宇烈1980,41).據此,帛書本和竹簡本應作『信不足安(焉),有不信。』

3. 悠兮其貴言

A. 悠、由、猶通假

B. 貴言: 形容不輕於發號施令.

C. 吳澄:「『貴』,寶重也。寶重其言,不肯輕易出口。蓋『聖人』不言無為,俾民陰受其賜,得以各安其生。」

D. 蔣錫昌:「『貴言』即二十三章『稀言』之誼。彼此二『言』,均指聲教法令而言。」

4.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A. 車載:「《老子》全書談及『自然』一辭的文字,計有五處(後面B會有引文),…《老子》書提出『自然』一辭。在各方面加以運用,從來沒有把它看成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是運用自然一語,說明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人為任其自然的狀態,僅為《老子》全書中心思想『無為』一語的寫狀而已。」

B. 《老子古今》百姓皆謂誰自然?

「『百姓皆謂我自然』一句,歷來的解釋都是百姓皆謂: 『我自然』.這種理解以『謂』為『曰』字,因而『我自然』就是『曰』字引起的直接引語.河上公似乎是這種理解的先河.其注云:『謂天下太平也。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為己自當然也。』似乎是君王功成事遂,百姓自謂自然. 王弼似乎沒有注意是誰自然.其注云:『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筆者認為何上公所代表的通行的理解未必符合《老子》全文中『自然』的基本思想.按照這樣的理解,自然只是百姓自認為如此的一種陳述.但事實上, 『自然』在《老子》中有很高地位,不是一般的描述性詞語.除本章外, 《老子》中的『自然』還有四見.第二十五章的『道法自然』明確將『自然』推到了最高原則的地位.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其『自然』亦用於『道』跟『德』.第六十四章『(聖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其自然與聖人及萬物相關.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一句,『自然』也是相當重要的正面價值.這些例句都說明『自然』不是一般的敘述性辭彙,而是與道、與聖人、與萬物密切相關的普遍性概念和價值.本章之『自然』如果按通行的解釋,就只是百姓不知聖人之作用,而自以為成功的陳述,不合『自然』在《老子》中的最高價值的地位.

把這一章當作特例也不恰當,從本章的內容來看,敘事的主體是聖人,是聖人『猶兮其貴言也』,是聖人『功成事遂』,而不是百姓『功成事遂』…

此句,帛書本、河上本、王弼本皆作『謂』.『謂』的本義是『論』.《說文》云:『謂,報也.』段註曰: 『謂者,論人論事德其實也.』謂的本義是評論,正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此句不可理解為『子謂「公冶長,可妻也」』…查《老子》王弼本中『謂』字出現三十三次(帛書本三十五次),沒有一個是用『謂』字引起直接引文的典型例句.在引起直接引文時《老子》總是用『曰』、『云』,或者用『有之』、『有言』.

總之,根據『謂』為『評論』、『認為』的意思.『百姓皆謂我自然』一句才能體現自然的中心價值地位,才能和其他章的『自然』之意相合,也才符合古漢語中『謂』字的基本語法功能.

然而,竹簡本卻是『而百姓曰我自然也』竹簡本用『曰』而不用『謂』,以上論證豈不落空,豈不是古本就是『曰』嗎? 說『謂』的用法豈不是無的放矢嗎? 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古文字和語法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曰』是先有字,甲骨、金文中都已經發現很多.『謂』是後起字,至今甲骨、金文中還沒有發現.『謂』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的石鼓文中.因此竹簡本此處沒有用『謂』字是因為那時『曰』和『謂』的分工還不明確,『謂』字的使用還不普遍,而帛書本的編者已經意識到了二者的區別, 所以用『謂』字而不用『曰』字.簡言之,竹簡本用『曰』多於『謂』,而帛書及以後各本,用『謂』則明顯多於『曰』.這應該不僅是語言習慣問題,而是『曰』的一些語法功能比較明確地被『謂』取代了.

附記:竹簡本之『謂』凡五見,皆作『何謂』與『是謂』,見於第十三、三十、五十五、五十九章,沒有提起引文之例.竹簡本曰自八見.多用於『叫作』之意,如『強為之名曰大』,『知和曰明』.明確提起引文的則常有輔助字表明引用之意,如『故曰』,『是以聖人之言曰』.竹簡本無『云』字.竹簡本中『曰』作為『稱為』的意思和『謂』作『稱為』的功能相同.竹簡本用『曰』字多於『謂』字(8:5),以後諸本則用『謂』字多於『曰』字.如帛書本『曰』字21次,『謂』字35次(21:35),王弼本『曰』字15次,『謂』字33次(15:33).可見,自帛書本開始, 『謂』字使用頻率明顯高於『曰』字使用頻率.」

*個人認為『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其『自然』主要跟『道』有關.『(聖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希言自然』的『自然』跟聖人的施政有關.而聖人本身又是以『道』為施政學習對象.劉笑敢教授以上的論點極有可能,因此翻譯以劉教授的意見為之.

5. 全文

A. 《老子古今》『自然』必排斥外力嗎?

「按王弼與河上之註,『自然』並非沒有君主的作用,只是君主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是百姓不自覺的,或者說是自然而然的接受的.這樣看來, 『自然』未必排斥一切外力或外在影響的作用,或者說,某些外在的作用還是必要的,如無為而治的聖人.所以,自然的價值不是要否認外力的作用.事實上,沒有任何存在可以完全不受外在力量的影響.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有外力影響,而在於外在力量如何作用於行為主體.

因此,只要外力的作用不引起人們的直接或強烈的感覺就可以算作自然.這應該是現代人也可以接受的.自然並不一概排斥外力,不排斥可以從容接受的外在影響,而只是排斥外力的強力或直接的干涉.這一點對於理解自然的概念和無為的意含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說來,自然的自己如此的意思並不是絕對的,並不是完全不承認外力的存在和作用,而是排斥直接的強制性的作用.簡單地說,自然強調生存個體或行動主體的存在與發展動因的內在性,與此同時,必然的要強調外在作用和影響的間接性.

困難的是如何從技術上區別直接的強力和間接的外力.老子並沒有自覺的界定和辨別這二者的不同,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直接的強力和間接的外力會有明顯不同的感受, 並不需要特殊的技術性的分辨手段.自然的概念和自由、舒適、和諧等概念一樣,人人可以體會,人人會有自己的感覺,但是很難作一個確切的定義,也很難以技術化的手段去度量它.但這並不妨礙它是一個普遍有用的概念和價值.

就生存主體的存在方式來說,所謂『自然』一定是自己能夠起主導作用的狀態.如果外力或外來影響控制了存在主體的存在方式,『自然』的狀態就不存在了.這並不一概排斥外力的作用或外在影響,而是排斥直接的、強制的外在作用.然而,破壞了自然狀態的外力和沒有破壞自然狀態的外力之間並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就是說,自然是一個具有程度性和相對性的概念,而不是一個邊界確定的固定性概念.理論上,我們可以假定有一個純粹自然的狀態,一個純粹不自然的狀態.通常所說的自然應該偏向於純粹自然的狀態,而不可能偏向於另一邊.所謂純粹自然的狀態就是外在作用為零,內在作用為百分之一百的狀況.所謂純粹不自然的狀態就是外在作用為百分之一百,內在決定為零的狀態.這是概念化或理論化的兩極.承認這兩極的存在,有利於討論比較現實中非常自然的、比較自然的、不夠自然的、以及非常不自然的狀態。」

B.《老子今註今譯》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情境是:一、統治者具有誠樸信實的素養.二、政府只是服務人民的工具.三、政治權力絲毫不得逼臨於人民的身上.

老子將這種理想的政治情境,和德治主義與法治主義作了一個對比: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這就是統治者誠信不足的一個表現.統治者誠信不足,人民自然產生『不信』的行為.如此,統治者使用高壓政策,而走向了末途.老子強烈的反對這種刑治主義.德治主義固然好,在老子看來,這已經是多事的徵兆了.統治者今天慰問,明天安撫(固然可博得稱譽),這已經是人們有傷殘欠缺的事端了.最美好的政治,莫過於『貴言』.在『貴言』的理想政治情況中,人民和政府相關無事,甚至於人民根本不知道統治者是誰(『不知有之』);政權壓力完全消解,大家呼吸在安閒自在的空氣中.這是老子所理想的烏托邦政治情況.」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究竟真實》

「德治、禮治、法治、刑治一路下來,社會一定接近瓦解,人跟人之間沒有什麼道義可說.談德治當然有其道理,重點在於『治』字,一有治理的具體方法或作為,馬上就要追求效果,變成只看表面,老子最怕的就是這一點.老子為什麼連那些好的做法都反對?因為他認為只要有做法,就有存心,只要有存心就是有所為而為,就是有目的,有目的就可能扭曲很多事情,這就是老子的考量所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