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帛書本》
絕學无憂。
唯與呵,其相去幾何﹖
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
恍呵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之未咳;櫐呵似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
我愚人之心也, 湷湷呵﹗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閔閔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門頑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竹簡本》
絕學亡憂。
唯與呵,相去幾何﹖
美與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

二. 白話翻譯:

去除知識,就沒有了煩惱.奉承與斥責,相差有多少?美麗與醜陋,差別又有多遠?眾人所畏懼的,我也不能不害怕.遙遠啊,差距像是沒有盡頭!眾人興高采烈,有如參加豐盛筵席,有如春天登台遠眺.唯獨我淡泊啊,無動於衷,好像還不懂得嘻笑的嬰兒,孤孤單單啊,好像無處可去.
眾人都綽綽有餘,唯獨我好像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渾渾沌沌啊!世人都炫耀光彩,唯獨我暗暗昧昧.世人都精明靈巧,唯獨我昏昏沉沉.
沉靜的樣子,好像湛深的大海.飄逸的樣子,好像無有止境.眾人都以所施展,唯獨我頑固又閉塞.我所要的,就是與別人都不同,重視那養育萬物的母體.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A.「唯」:恭敬的答應,晚輩回應長輩的聲音; 「阿」:怠慢的答應,長輩回應晚輩的聲音
B.  劉師培:「善惡相反,唯、阿二字意同,與善、惡非一律.阿當作訶. 《說文》:『訶』,大言而怒也.《廣雅.釋詁》:訶,怒也.訶俗作呵…蓋『唯』為應詞,『訶』為責怒之詞…『唯之與阿』猶言從之與違也.」

2.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王弼本作「善」,帛書本跟竹簡本都作「美」,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帛書本跟竹簡本都作「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意思跟王弼本就不同
了,變成為人所畏懼的,也就是人君,也應該畏懼怕他的人.但整篇文章沒有點
明跟人君有關,不限於治術,暫依王弼本之解釋.

4. 荒兮,其未央哉﹗

王弼:「嘆與俗相反之遠。」,「荒」,猶廣; 「未央」,無盡

5.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王弼:「眾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

6.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孩,與「咳」同,《說文》:「咳,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孩,古文咳,从子。」

7. 儽儽兮,若無所歸。

范應元:「儽儽兮,外無文飾。」

8.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奚侗:「『遺』借作『匱』,不足之意。」

9.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愚」是一種淳樸,真實的狀態.老子自己以「愚人」為最高修養的生活境界.

10.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A. 釋德清:「昭昭,智巧現於外也。」
B. 釋德清:「察察,即俗謂分星擘兩,絲毫不饒人之意。」
C. 昏昏:暗昧的樣子;悶悶:淳樸的樣子

11.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澹」:淡泊,沉靜;「飂」:高風,形容形狀飄逸
 王弼:「無所繫縶。」

12.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A.「以」:用, 王弼:「皆欲有所施用。」
B.《廣雅.釋詁》:「頑,愚也。」《史記.樂書》:「鄙,陋也。」
C. 「食母」各家註釋不同:
        王弼:「食母,生之本也。」=>道
河上公:「食,用也.母,道也。」=>用道
蔣錫昌:「依河上訓『食』為『用』,尚不如據《莊子》訓『食』為『養』之尤合古誼。《老子》『食母』與《莊子》『食於天』誼同,皆謂養於道也。」

13.    全文

《老子古今》創新與「文本的他在性」

「本章語句多撲朔迷離,相當費解…現代的創新可以有哲學詮釋學作後盾:詮釋學離不開『前見』或『偏見』,前見和偏見似乎是天然合理的.這似乎謂任意解讀打開了無限的大門.然而,這是一種淺薄的誤解.哲學詮釋學創始人並不鼓勵任意的解釋和隨便什麼『前見』.海德格爾說過:『解釋領會到它首要的、不斷的和最終的任務始終是不讓向來就有的先行具有、先行視見與先行掌握以偶發奇想和流俗之見的方式出現,它的事情始終是從事情本身出來清理先行具有、先行視見與先行掌握,從而保障課題的科學性.這裡「從事情本身出來」就是從解釋對象出發,從文獻本身出發,而不是從一個時髦的觀點或理論框架出發.要「保障課題的科學性」說明詮釋活動不能是任意的.

迦達默爾也說過: 「誰想理解,誰就不能聽任自己隨心所欲的前意見,以盡可能始終一貫地不聽錯文本的意見—直到不可能不聽到這些意見並且摧毀任意的理解.誰想理解文本,誰就得準備文本講話.因此,受過詮釋學訓練的意識必定一開始就感受到文本的『它在性』」「只有讓理解者自己的前題產生作用,理解才是可能.解釋者創造性的貢獻不可取消地附屬於理解的意義本身,這並非證明主觀偏見的私人性和任意性是合理的.」』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絕學」之境界

「老子所追求、所提倡的絕不是低層次的無知、無識.下文說的『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閔閔呵』.顯然,老子的聖人並不是無知的絕學,而是自覺地與一般人的『昭昭』、『察察』之學劃清界線,不屑於追求那種學.從『不學』到『飽學』,再到之後的『絕學』,這種絕學是否定之否定,是對一般人學的超越,即經過了學之後的絕學,而不是無知無識的『不學』.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這是經過大知大識之後的返璞歸真,而不是普通的無知狀態.『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說明老子的絕學無知是在對眾人、眾人之學有了深切了解後的自覺的疏離、輕視和超越.這是對根本原則的堅持,而不是沒有目的的隨波逐流,也不是提倡混混噩噩的無知無識.」

《老子古今》美:多多益善?

「《老子》第二章說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本章又講到『美與惡,相去何若?』…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正反相依、正反相生的,美與醜也例外.過份的美、無限的美、自以為美,都可能轉化為醜惡…美式離不開人的感覺的,美的事物失去了相應的條件不但不會引起美感,反而可能引起惡感.相應的條件不是固定不變的,無法寫成公式,只能靠個人的智慧與悟性.譬如西施蹙眉是美,東施效顰就是醜;五官端正、身材姣好是美,搔首弄姿、炫耀矜誇就是不美.一個眉清目秀、面若敷粉的女子會讓人感到美,但是如果一開口卻無知而自負,就會讓人感到嘴臉不美.即使面目普通,但端莊大方,舉止自然,也會讓人感到愉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