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帛書本》
善行無達迹,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籥而不可啟,
善結無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
物無棄財。是謂曳明。
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說話的,沒有任何瑕疵;善於計算的,不避使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不用栓鎖,別人也開不了;善於綑綁的,不用繩索,別人也不能解.
因此聖人總是善於幫助人的,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使用物,所以沒已被丟棄的物.這叫做保持啟明的狀態.
因此,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借鑑,即使再聰明的人也免不了限於困惑,這是一個精微奧妙的道理.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

A.    這篇的「善」字指的應該是「善於的善」,而不是「道德的善」.
B.    善行無轍跡:善行即自然無為,如四季般一點點的變化而人民感覺不到變化
C.    善言:善於行「不言之教」
D.    瑕讁:范應元說:「『瑕』,玉之病也. 『讁』,罰也,責也.」

2.    善數不用籌策

數:計算;籌策:古時候計數的器具

3.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A.    董思靖說:「楗,拒門木也.橫曰『關』,豎曰『楗』.」
B.    吳澄說:「繩約,索也.合之成體曰『繩』,用之而束物曰『約』.」

4.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A.    『襲』,帛書甲乙本分別做『𢘽』跟『曳』.《說文》: 「『𢘽』,習也,從心,曳聲.襲、習古通用.」
B.    釋德清說:「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襲』,承也,猶因也.」
C.    奚侗說:「『襲』,因也.『明』即第十六章及五十五章『知常曰明』之『明』.『襲明』謂因順常道也.」

5.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A.資:取資,借資的意思
B.帛書本: 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意義是善人和不善人都是善人值得學習和資借的.跟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觀念類似.
   
6.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A.    要妙:精要玄妙
B.    福光永司:「要妙,與窈眇同義,即深奧的真理」

7.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善言』、『善行』,就是指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無為之政.『善數』、『善閉』、『善結』,都是意義相同的譬喻.意謂:『以自然為道,則無所容力,亦無所著迹』(引林希逸語)且譬喻有道者治國,不用有形的作為,而貴無形的因仍.有道者能夠以本明的智慧,去觀照人和物,了解人各有才;物各有用.而作到人盡其才,各因其性以造就,所以說:『常善救人』、『無棄人』;且做到物盡其用,順物之性以展現其功能,所以說:『常善救物』、『無棄物』.這是說明有道者的待人接物.」

《究竟真實》

「對於聖人來說,沒有東西可以被廢棄,因為他們都來自『道』,聖人只不過是從『道』來肯定每樣東西,任何東西只要存在,一定有理由. 」

「一切都來自『道』,棄或不棄則是由人的眼光所下的判斷.我們千萬不要從自己的角度來判斷,還是讓每個人自己發展,並且,成不成不能只看外在.」

「《老子》書中的『善人』往往是描述跟著『道』走的人,『不善人』則是違背這個途徑的人.」

《老子古今》聖人即侯王乎?

「《老子》中的聖人高於統治者,而不等於統治者,說道統治者,《老子》多用『王』、『侯王』(『王侯』)、『王公』、『人主』,這些才是現實的統治者…聖人不等於現實的統治者…(按:聖人應是理想中的統治者,類似柏拉圖的哲學王)

『聖』的本意是聰明地意思.《說文》云:『聖,通也,從耳,呈聲』…《尚書.洪範》『睿作聖』一句傳曰『于事無不通謂之聖』,《左傳.文公十八年》『齊聖廣淵』之孔疏云:『聖者,通也,博達眾物,庶事盡通也.』這就是說聖人的的一個特點就是智慧過人.

聖人的特點還包括他的道德眼光和道德水準.《左傳.成公十四年》『《春秋》…t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這是說聖人有懲惡勸善的道德力量.聖人道德操守的標準很高,大大地高於君子,所以孔子說: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述而》)

此外,聖人也不同於一般的仁人,因為人的概念也往往意謂者達到了相當的事功標準.子貢曾經問孔子說:『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仁人的概念側重於道德水準,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能夠濟事救眾,而聖人就必須有益於社會民生.所以《左傳.成公十六年》『惟聖人能外內無患』聖人不僅有道德,而且還要實際有功於社會,能給黎民帶來社會安定和實際利益…

老子的聖人在智慧、道德、功績三方面都是理想化的楷模.在傳統觀念中,堯舜等賢君可以被看作聖人,但是在《老子》中,既沒有一個真實的人物,也沒有一個虛擬的人物被當作聖人的典型.聖人的概念中寄托與表達了老子的理想和主張,它不可能不反映老子對現實的態度和希望,卻不是對現實政治很直接的批評,更不是現實的政治設計.質言之,老子的政治智慧是『學』不是『術』,是思想的產物而不是政治的需要,是理論的表述而不是現實的謀略.」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善行無轍跡」是善於無為之政的意思,而「無為」就是讓人幾乎感覺不到而持續的作為.從管理上來說,也就是平常就養成多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之習慣,日後才能少碰到重要但緊急的事而必須採取激烈的作為或手段,但這樣的作為必然要把時間拉長.因此,要能無為的前提是要能「看遠、想深、得勢」,這就需要相當的洞察及思考能力.而許多成功企業築起的競爭優勢護城河,也都是靠「十年磨一劍」而來,甚少僥倖.比如在大立光創辦人建廠時就已經思考未來一定會進入極精密的鏡頭生產,因此防震等級就已經考慮未來十年、二十年公司的發展.廠建好後,再逐步精進技術往當時的目標前進,才有今天的大立光.

「善言無瑕讁」指善於行不言之教.《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曾國藩選將領,喜用「不善說話」之人.湘軍名將李續賓就是這樣一個「不善說話」之人. 李續賓是一個非常沉默寡言的人,口才不好,不愛說話,但是理學修養極深.他的弟弟李續宜後來談起他們兄弟的治軍原則時說:「治兵,只實做程、朱主敬存誠功夫,終日靜默,不妄言,不妄動,抱定孔子臨事不懼、好謀而成二語作主軸,其臨陣全是以靜待動,謀定後發,慮勝後戰.」

曾國藩在《李忠武公神道碑銘》中說: 「公含宏淵默,大讓無形,稠人廣坐,終日不發一言.遇賊則以人當其脆,而己當其堅;糧仗則予人以善者,而己取其窳者.士卒歸心,遠近慕悅.」1

「善數不用籌策」是一要洞察力能「見微知著,洞燭機先」;二則能「少則得,多則惑」,聚焦在能整個勢能的關鍵要素,善用80/20原則,抓大放小,自然無需籌策而能算無遺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其實最禁錮人身心的多不是有形的工具,而是無形的恨、嫉妒這樣的負面情緒.讓人心打死結,跳脫不出不得自由.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最束縛人的也不是有形的繩子,而是無形的欲望.人之所以能被操控,就是因為有欲望、有所求,而所求又掌控在別人手中.

當年四祖道信請教三祖僧璨:「師父,什麼是佛心?」
三祖僧璨說:「你現在是什麼心?」
四祖說:「我現在沒什麼心。」
三祖說:「連你都沒什麼心,佛又怎麼會有心呢?」
四祖道信說:「但願師父教給我一條解脫之門。」
三祖說:「誰綁住了你啊?」
四祖說:「沒有人綁住我。」
僧璨說:「既然沒有人綁住你,你為何還要去求解脫呢?」


註:
1.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作者:張宏杰; 岳麓書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