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剩不割。

《帛書本》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恆德乃足,
恆德乃足,復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恆德不忒,
,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故大制无割。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知道雄強的好處,卻守住雌柔的位置,這樣可以做為天下所遵循的蹊徑.
做為天下的樸役,就不會離開恆久的德, 再由此回歸嬰兒的狀態.
知道光明的好處,卻守住暗昧的位置,這樣可以做為天下的川谷.
做為天下的山谷, 才可以滿足恆久的德,再由此回歸真樸的狀態.
真樸的狀態分散為具體的器物, 聖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的首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這六句疑為後人所竄入.

A.    易順鼎:「按此章有後人竄人之語,非盡《老子》原文.《莊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此《老子》原文也。」

B.    高亨舉出了幾個例證:

a.    證一:「《老子》本以雌對雄,以辱對白,辱即後起𪑾字,《玉篇》:『𪑾,垢黑也.』四十一章曰:『大白若辱』」

b.    證二:「榮辱,《老子》作寵辱,十三章曰: 『寵辱若驚』」

c.    證三:「『為天下谿,為天下谷』谿谷同義,皆水所歸,間以『為天下式』句,則與谿谷不類.」

d.    證四:「『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意指相同,人性為漓為嬰兒,木質未散為樸.間以『復歸於無極』句,則與嬰兒及樸不類.」

e.    證五:「《淮南子.道應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又引
《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而未引『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蓋淮南所見本無此句.」

f.    證六:同易順鼎

2.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A.    器:物,指萬物

B.    官長:百官的首長,指君主

C.    大制不割: 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釋德清:「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高亨:「大制因物之自然,故不割,各抱其樸而已。」

蔣錫昌:「『大制』大制猶云大治,『無割』猶云無治。蓋無治,可以使樸散以後天下復歸於樸,正乃聖人之大治也。」

3.    《老子古今》「帛書本作『聖人用則為官長』, 『聖人用』下無『之』字.按語法『聖人用』是被動句,意思是『聖人為人所用』,因而成為官長,這樣便與上句相對,『樸』本來不是器,散了變成器,『聖人』本來不為官長,但為人所用,便成為官長.今本與帛書本意義區別很大(劉殿爵1982,35)」


4.    全文
《老子古今》何者「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的重點當然是『守其雌』,但正確理解的要害則在於『知其雄』.『知其雄』點明老子說話的對象是『雄』者,而不是『雌』者.『知其雄』不僅僅是認識到『雄』之特點的優勢,而且是實際具有『雄』之優勢的狀況,是對自己的實力之強大、自信之飽滿的充分了解和掌握.然而,正是這樣的『雄者』,應該『守其雌』.老子並不是針對雌者或弱者提倡雌柔之道的.『其雄』是實然已有之優勢,『其雌』則是應當採取的姿勢、方法、原則…老子所表彰的『守其雌』者不是不懂得或不具有雄性力量和自信的人,而是強者、主導者應該實行雌柔的原則.」

「『雄者』,應該『守雌』,那麼雌者、弱者呢?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由此來看,老子並不主張雌者、弱者永遠自甘柔順、一味守雌、示弱,而是應該有自強的信心和耐心,以及確實的努力去等待和爭取變化.然而,強者尚且應該守雌,弱者則更不應急於求勝,更不應爭強躁動,這是顯而易見的推論了.」

「這裡用『雌』、『雄』作比喻,既非講男女問題,亦非與男女問題毫無關涉. 《老子》的『雌』性比喻更充分、形象地突出了老子提倡的自然、容納、柔韌、柔弱、謙下、虛靜、和諧、無限等概念、價值和方法.這些觀念都接近於傳統習慣所認定的女性的性格特點,而和男性特點成對照,因此,『知其雄,守其雌』雖然不是直接指涉男女問題,但畢竟隱含了在兩性之間更推崇雌性特點的價值取向.」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樸。」

《管子.形勢》:「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唯有如山谷般謙卑為下,才能充分保持及運用自己的稟賦. 方能避開失敗並招攬天下英雄、一爭天下.

注意:下面例子, 劉邦跟朱元璋只適用在取得權力之前,取得權力之後,為了保護其權力,誅殺功臣,露出猙獰面目後,即與此節無關.唯有范蠡與張良這等有智慧的道家之士,方能全身而退.

「漢朝、唐朝、明朝在開國之初有太多的相似性;從實力看,這三朝開國者實力都不是最強的,劉邦實力和能力都不如項羽,李淵父子實力在各路反隋大軍中也不算突出,朱元璋四周都是強敵可以說是處於『地利』的絕境;在他們爭霸的過程中都先後有人充當出頭鳥,被架到火烤才使他們贏得韜光養晦的機會。

秦末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首先稱王,劉邦不得俯首稱臣,隋朝末年,宇文化及、李密、竇建德、王世充都先後稱帝,紛紛引來強敵環伺,最後被李淵父子摘取勝利的果實;元朝末年混亂程度與三國時期極其相似,韓林兒、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都曾率先亮出實力稱帝,最後讓朱元璋笑到最後。

劉邦、李世民、朱元璋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與自己超前謀略,隱忍的性格,準確的自我定位等諸多因素有關,他們把漢民族中庸文化发揮的淋漓盡致,創業之初不爭先,不出頭,知道韜光養晦,後發制人;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也知道如何逢天時、占地利、爭人和。從劉邦、李世民、朱元璋成功之路上看,天時、地利他們在絕大多數時間內都不占優勢,唯一能夠占有優勢的是人和,就是對人才的利用;

那麽他們是怎樣招攬人才的呢?

用人唯才,英雄不問出身

劉邦創建西漢偉業離不開西漢“三傑”蕭何、韓信和張良,也離不開陳平和彭越;其中韓信、陳平都是項羽的人,陳平個人品德不好,劉邦在手下人奉勸下大膽啟用陳平,就是看中他的才能而容忍他的品德,對於韓信想要當“假齊王”劉邦想翻臉,後來被張良一腳踢醒了;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劉邦最終能容忍一個臣子與自己共享天下可見其忍耐力,劉邦是市井之徒,屠夫樊噲,賣布的灌嬰都能得到他的重用。

李世民雖然出身顯赫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但是他用人之道絕對不在劉邦之下,他用人不限貴賤,不拘一格降人才,屈突通不僅死忠於隋朝還是李淵的冤家對頭,最後還是被李淵招降,委以重任,而為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的秦叔寶、程咬金都曾是瓦崗軍主力選手。

朱元璋起點最低,接觸的人大多都是出身卑微,但是他非常講義氣,自己在當和尚的時候,還不忘把廟裡的食物投出去給徐達、湯和吃,可見朱元璋多麽善於籠絡人心;朱元璋用人根本沒有太多的講究,只要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就行,胡大海智勇雙全,朱就立即任他為先鋒官,只要誰有用,朱元璋就掏心掏肺地加倍對他好,因為他知道千里馬拉犁不如黃牛,千金之劍砍柴不如笨斧,如稱徐達為“布衣兄弟”,常遇春病逝後他親自扶靈柩,會見劉伯溫、宋濂等儒士時都主動放低自己身份。

廣開才路,委身求賢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求諸葛亮出山的事情,其實這種求賢若渴表率在歷朝歷代都有,秦朝末年,陳平先後投奔魏國,又投奔項羽,簡直就是和呂布一樣的三姓家奴,但是劉邦知道其能力後果斷委以重任,劉邦知道韓信能量後,特意大擺儀式拜其為大將;李淵收降屈突通,李世民招降秦叔寶、程咬金都是自己委身求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爭取過來的;

朱元璋通過鄧愈獲得了謀士儒士朱升,他還建立禮賢館來招待天下儒士,當有人推薦劉伯溫、葉琛等謀士時,朱元璋當即派人去禮聘,隨著朱元璋知人善任的名聲在外,越來越多的人才都被招到麾下,成為他問鼎天下的基礎。

擇人任勢,用人不疑

歷朝歷代的開國者,不僅有籠絡人才的能力,委身求賢的魄力,更要有擇人任勢,用人不疑的定力,無論是三姓家奴的陳平,還是有異心“假齊王”韓信,英布、彭越都是敵對方投降將領,劉邦都是用人不疑;李世民對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的使用堪稱是用人不疑的典範,特別是當尋相叛唐後,有人擔心尉遲敬德有可能效仿,勸將其斬首,而李世民說,若尉遲敬德要走,願以金寶相送,以報一起共事之情,實際上這是李世民籠人的手段,從此尉遲敬德更加忠心不二。

朱元璋為了獲取降將陳兆先的信任,特意留下五百元軍將士讓其和陳兆先一起為自己守夜,也就是說直接把自己性命交給了剛剛被俘獲的元軍,這招直接震撼了陳兆先和五百元兵降將,最終死心塌地地位朱元璋賣命。

劉邦、李世民、朱元璋,他們出身不同,事業起點不同,但在他們成功的經驗中無不滲透著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特別是在識人、選人、用人上,他們在建立團隊過程中,英雄不問出身,都能委身求賢,都能用人不疑,這些是他們成功的共同點。」1

二、「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大制无割」
政客透過分化、煽動為自己騙取選票、謀求私利.卻讓民主走向仇視與對立的極端政治.唯有選民自己有能力獨立思考、看清政客的伎倆.否則民主徒具形式,人民非所選出政治人物之主人,只是供其取得權力所利用及蔑視之傀儡.

「數十年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團體身分認同對我們很重要。當我們自己認定是某個群體的成員,這個身分就會變成我們感知的核心,影響層面逐漸擴大到一些最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會很自然地偏袒自己人,詆毀不相屬的群體,於是乎形成人性的核心特徵,也衍生出求生存的基本策略。我們人類是隨時都在進行「敵我對抗」的遊戲,就算這個「我們」和「他們」其實只是隨機組成。當人一旦分門別派之後,馬上就搞得一團亂。

這一點在一九五○年代的著名實驗獲得確證,由社會心理學家穆札佛.謝里夫(Muzafer Sherif)團隊設計主持。他們招募二十幾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參加「夏令營」活動,隨機分成兩組。3研究團隊帶領男孩到奧克拉荷馬州的強盜洞(Robbers Cave)州立公園,進行一些活動以凝聚團隊精神,鼓勵男孩關心自己的團隊。他們透過一起搭建帳篷、準備飯菜和參與其他團隊凝聚項目,創造出團體身分。

一開始這兩個小隊在不同地點紮營,因此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一週後,這兩個自稱為響尾蛇和老鷹的小隊,開始在一系列比賽中激烈競爭。獲勝的團體和每個成員都獲得獎牌和獎品,每一天的競賽結果也公告周知。這些比賽和獎品都是為了激發男孩對於團隊的使命感。於是團隊競賽時,男孩全都卯足了勁,賭上自身尊嚴。

這個實驗顯示我們很容易把自己標示成團體身分,並且會極為強烈地捍衛這個身分。沒過多久,響尾蛇和老鷹小隊的競爭逐漸惡化,男孩們相互辱罵「噁爛廢物」和「骯髒混蛋」等等,甚至潛入對方生活區肆意破壞,輔導員也被迫不得不干預他們的打架。實驗團隊記錄下男孩之間相互迅速升高的敵意,以及企盼贏得比賽的渴望。他們很快就學會「慶祝自己的勝利,如果失敗了就找藉口」。當然,這裡頭有些行為是十二歲男童在夏令營中都會出現的事。但強盜洞實驗證實,團體身分對成員非常重要,甚至導致團體外的人遭到貶低、妖魔化。…

這種團體身分造成的後果,可能很輕微,也可能是場大災難。例如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五年的波士尼亞戰爭,就是群體認同造成嚴重破壞的典型例子,在僅有的四百萬人口中,造成十餘萬人死亡。後來大家逐漸了解到,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回教徒之間的戰爭,其實是源於「遠古」以來的部落衝突,但這實際上是完全不現實的。因為在這場戰爭之前,這些族群其實都和平相處好幾個世代啦,甚至彼此都說同一種語言。我們兩個作者之一曾在二○○四年前往波士尼亞擔任選舉觀察員,驚訝地發現當地居民常常分不清誰是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或回教徒。大家的外表模樣和語言表達,幾乎都差不多。

這些族群世代和平相處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過去的南斯拉夫領導人故意抹除國內的種族差異,便於管理這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因此在那段期間,住在波士尼亞的人會有好幾個族群身分可供選擇:南斯拉夫人、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而前南斯拉夫領導人當然都希望那些住在波士尼亞的人,不管他們的種族身分為何,都要認定自己是南斯拉夫人。

在南斯拉夫解體後,波士尼亞的居民還是有幾個族群身分可以選擇,雖然「南斯拉夫」已不在其列。但鄰國塞爾維亞的領袖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為了擴張地盤,兼併波士尼亞的領士,蓄意鼓動民族仇恨,號召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人跟隨,從而創造出一個主導的族群身分,從此他們只認同自己是塞爾維亞人。而遭到塞爾維亞人攻擊的回教徒和克羅埃西亞人,也不再認為自己是波士尼亞人,開始把塞爾維亞人當成敵人(彼此仇視)。結果就是一場大災難。」2

資料來源: 

1.    劉邦、李世民、朱元璋是如何招攬人才?三個因素很重要
2.    《極端政治的誕生》, 馬克.海瑟林頓、強納森.偉勒, 有方文化/時報出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