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帛書本》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
□□所居,楚棘生焉。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伐,。
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強。
物壯而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竹簡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
是謂果而不強。
其事好還。
二. 白話翻譯:
用道來輔佐國君的人,不會靠武力在天下逞強. 打仗這種事,總會得到報應.軍隊所過之處,長滿了荊棘. 大戰之後,必定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只求達成目的,不靠兵力來逞強.達成目的卻不自負,達成目的卻不誇耀,達成目的卻不驕傲,達成目的是因為出於不得已,達成目的卻不逞強.
事物壯大了之後,就要回歸衰老,這就叫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很快就會消失.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其事好還
林希逸說:「我以害人,人亦將以害我,故曰其事好還.」
2.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竹簡本無此句,但帛書本有,但為「楚棘生焉」.劉殿爵說:「秦莊襄王名子楚,今本『荊』字因避諱而改.」
王弼註:「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
3.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竹簡本、帛書本及王弼註皆無此句,應該是王弼之後加上的.
4. 善有果而已
果有幾種解釋:
A. 救濟危難
王弼註:「『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
B. 完成
司馬光說:「果猶成也.大抵禁暴除亂,不過事濟功成則止.」
C. 勝
高亨說:「《爾雅.釋詁》:『果,勝也.』『果而已』猶勝而止」
D. 果即果然,表示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而果得晉國」
《左傳.哀公十五年》:「欲與之伐公,不果.」
5. 不敢以取強
竹簡本跟帛書本都沒有「敢」這個字, 「敢」應該是衍文.王弼註:「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是不以連用,中間沒有「敢」字.
6.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王弼本與帛書本跟竹簡本三者的排序不同,另外,竹簡本沒有「果而不得已」這句,文義更為清晰有力.
7. 全文
《老子古今》「果」與「強」的尺度
「按照『果』的一般意思,本章的思想就不僅是對用兵的制衡,而且是主張一切行動達到某種效果和目的即可,不應恃能逞強,不應有過分或不必要的行動,有了成果也不應驕傲自得,不應矜持自誇,不應炫耀自揚,這才是能成功而不逞強的人.
然而何者為『果』?即以用兵為例,殺多少敵人才算『果』?要不要『宜將剩勇追窮寇』?要不要『痛打落水狗』?老子的說法是:『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天下.』『以道佐人主』是原則,其具體內容則是『不欲以兵』和『不欲強天下』兩方面,也就是說,不用兵而強天下也是不好的.所以下文說『不以取強』,提倡『果而不強』.『果』就是達到了實際的效果,『強』則是在『果』之外進一步的行動,顯示自己之強,炫耀自己之強,要天下人承認服從,即『強天下』.」
「這裡的『果』和『強』之間就有一個分寸、界限或尺度,而分寸不當也會帶來『果』的不同,『質』的不同.孟子曰:『仲尼不為己甚者.』(《孟子。離婁下》)這說明儒家也講分寸、尺度.然而儒家和道家的尺度又不同.儒家倡導正義之師,討逆之戰,道家則不會.按照《老子》的原則,除了百分之百的自衛戰,一切戰爭都是不應該提倡的.即使事自衛戰勝利了,也應該『以喪禮處之』.」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不只春秋無義戰,冷戰之後,世界也鮮有反侵略這樣的所謂義戰.戰爭讓政治野心家得一己之利,卻苦了人民,讓人民流離失所、顛沛流離.不管是《大江大海》中所描述的強拉兵伕、母子分離就永不再見的悲慘情境,或近來因敘利亞戰爭,爭相逃難到歐洲的大量難民,甚至因此溺水的小難民照片,都讓人見識到戰爭的殘酷.也讓人不禁感慨,生活在戰爭的那種大時代,是小人物最大的悲哀,也更能體會為何老子會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