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帛書本》
知人者,智也,自知,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瞭解別人的是聰明, 瞭解自己的是啟明.勝過別人的是有力,勝過自己的是堅強.知道滿足的是富有, 堅持力行的是有志.不離開根據地的才會持久,死了而不會消失的才算長壽.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自勝者強

強:果決的意思

2.    強行者有志

A.    強行:勤勉力行

B.    嚴靈峰說:「…『強』疑有誤.王註云:『勤能行之,其志必獲.』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王註云:『有志也.』《莊子.大宗師篇》:『而貞人以為「勤行」也.』是當作『勤』,『強』音近,並涉上文『自勝者強』句而誤也.又疑『勤』、『強』二字,古相通假.陳景元曰: 『「強行」者,謂「勤而行之」也.』」

C.    《老子古今》「『強』有兩個意思,其一是勤,就是很努力地去做;其二是勉強,勉強自己去做.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或收穫,不是經過自我勉強而得來的…當我想要鬆懈時,就跟自己說『強行者有志』,勉強自己繼續做下去…人間的任何修養都是『勉強』而來.『勉強』定下來,久了之後好像成為習慣,也就無須勉強,這就是修養的結果.」

3.    死而不亡者壽

A.    身沒而道猶存(王弼註)

B.    《老子古今》「死而不亡」有兩個意思,第一是精神長存,足供後人景仰效法.第二個是回歸「道體」,亦即永不消逝.

4.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本章講個人個人修養與自我建立.一個能『自知』、『自勝』、『自足』、『強行』的人,要在省視,堅定自己,克制自己,並且矢志力行,這樣才能進一步的開展他的精神生命與思想生命.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固然重要,自知、自勝尤為重要.」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自知」、「自勝」與自然

「《老子》以自然為中心價值,自然的基本意思是自己如此,所以《老子》講到的『自』的說法特別多.上一章講到的『自化』、『自定』、『自正』、『自均』、『自賓』、『自樸』,這大多是關於存在個體的自主性,本章則是從個體與他者的關係入手,強調個體的自我約束.《老子》中類似於個體自我約束的話很多,如第二十二章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能長.』這都是對個人意志與欲望的一種約束.『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衿』都是對個人意識過度膨脹的預防和約束.《老子》強調個體有這種自我約束可以自我獲益,其益處大大高於沒有自我約束的結果.第二十四章則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衿者不長.』從反面說明沒有自我約束的害處,還是為了強調自我約束的必要性.第七章說的『不自生』、『後其身』、『外其身』、『無私』也都是對個體行為的一種限制.

普通社會總是由群體構成的,一般的人群是由個人、家庭或小團體作為存在個體構成的,國際社會則是由大大小小的國家作為存在個體構成的.無論是普通社會還是國際社會,如果其中某些存在個體『自見』、『自是』、『自伐』、『自衿』,其他存在個體就會不舒服,自然和諧的秩序就會受到損害.如果情況發展嚴重,則會起衝突,甚至發生戰爭.戰爭當然和實際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有密切關係,但是在爆發戰爭的複雜原因中,某些存在個體在意識上的自我膨脹常常是戰爭的導火線.所以,無論是個人、家庭、小團體和國家,都期望自然和諧的秩序.但失去自我約束,則可能破壞這種對大家都最好的局面,最終會傷害到包括自己在內的很多個體.

總起來看,『道法自然』所強調的整體的自然的秩序既是對存在個體的保護,也是對存在個體的一種限制.說它是保護,因為只有在自然的秩序下,存在個體才有發展的自由和空間,在強制的秩序中,存在個體的活力與活動空間必然會受到很大的束縛.然而,自然的秩序對個體來說也是一種限制,因為要維持自然的和諧,就不允許整體中的某些個體無限制地膨脹從而影響其他個體的生存和發展.從存在個體來說,自我約束沒有甚麼痛苦,或者痛苦很少,但是它卻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方面是更有利於存在個體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是有利於維護和諧的整體秩序.而和諧的整體秩序歸根到底是符合每一個存在個體自身利益的,所以提倡自然的秩序會帶來每個存在個體都付出較少、而受益較大的局面.」

知足者富

知道滿足就是富有,就有餘裕.如不知足,就算再有錢,也是處於匱乏而不斷追求的狀態. 知足就能常樂,但知足並不只是單純地硬是降低自己的要求,而是分清楚需要跟想要. 如果只是單純地硬是降低自己的要求,難免會心有不甘,看到別人有錢,住豪宅開跑車,仍心生羨慕甚而嫉妒,只是因為自己沒錢只好作罷,並非真的不想要.只有分清楚需要跟想要,知道只要滿足需要的基本物質水準,其餘都是多餘的,對幸福感沒有太大的影響.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不去攀緣附比,也才能有富足感而常樂.

不失其所者久

「所」是指本性或稟賦,只有不違背自己的本性和守住自己的稟賦才能持久.在工作上就是二條:

1.    不要做違背自己個性的工作
如果個性內向,作業務或採購這種與人頻繁接觸的外向型工作;或個性外向,作會計這種內向型工作一定很痛苦而無法持久.

2.    做自己擅長的工作.
道給了每個人不同的稟賦,做自己擅長的工作,才能發揮自己獨特的價值,更不容易被取代而能持久.

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的觀點往往與世俗的常識相反,世俗所謂的長壽也就是活得久.但對老子來說,如果活得渾渾噩噩,就算活得久也不算壽. 《論語·憲問》中「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唯有自知、自勝、強行且不失其所而在所生之年能有所貢獻,精神長存,足供後人景仰效法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因為人的壽命可能不滿百,但精神卻可能萬世流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