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帛書本》
道,汎呵其可左右也。
功成事遂而弗名有也.
萬物歸焉而生而弗為主。
則恆无欲也,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大道氾在萬物, 可左可右.萬物靠它生存而它不干涉; 成就一切而不居功. 養育萬物而不加以主宰. 它永遠保持無欲狀態, 可以說是小; 萬物都來歸附, 它也不加以主宰, 可以說是大. 由於它從不自以為大, 所以能夠成就它的大.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常無欲,可名於小
王弼注:「萬物皆由『道』而生, 既生而不知所由.萬物各得其所, 若『道』無施於物, 故名於小矣.」
2.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 帛書本在此句之前有「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 傅奕本跟帛書本同,河上公本不是整句,但句中的「其」為「聖人」,句子為「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如果沒這句,仍講道,只是重複上文.因此應該是王弼本少了此句.
4. 全文
《老子今譯今註》
「本章說明道的作用,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所需,各適其性,而絲毫不加以主宰.這裡,藉道來闡揚順任自然而『不為主』的精神.」
《老子古今》道之「大」與道之「小」
「本章『萬物恃之以生』、『功成』、『衣養萬物』、『萬物歸焉』都是講道有重要作用的一面,是道之『大』.『不始』、『不名有』、『不為主』都是講的自然無心的一面,是道之『小』.
就道的作用之重要、偉大來說,道可與世界上任何一種關於世界起源和根據的觀念相媲美,其意義簡直相當於上帝;但道之謙柔和讓,自然無為,卻是沒有任何概念可以相提並論的.其作用功能至巨至偉,故『可名為大』;其風格、姿態或方式極為平凡,故『可名為小』
道之『大』,在於萬物歸之,而並不自認為是萬物之主;道之『小』在於沒有佔有欲,若有若無,與人無爭.
道之『大』,在於萬物自發的歸向、承認;道之『小』,在於自己的表現、態度.
有了道之『大』,萬物就有所依靠,有歸屬感,有安全感; 有了道之『小』,萬物就沒有束縛感,沒有奴役感,沒有卑微感.
道之『大』的真正原因在於『道』什既是萬物之根源和根據,『道』自己又不宣稱自己是萬物的依靠.所以,所謂『大』與『小』只是道的特性的不同側面.道之『大』名其功能、作用、貢獻,道之『小』名其姿態、表現、特性.
道的這兩方面特點不是本章偶然提到的,而是貫穿於《老子》很多章的」(參考下表)
《老子古今》道之弱性的決定作用
「道作為萬物總根源和總根據,對萬物的決定性作用是彈性的、間接的、柔性的或曰弱性的.這樣解釋似乎更符合道飄逸柔順的性格.道雖然對萬物來說似乎有決定性的作用,但這和任何一種決定論所說的決定都不同.老子說:『天地無親,常與善人』(第七十九章).一方面道無情感,另一方面卻能助善為樂.可見道不是冷冰冰的道德律令,不是鐵一般的必然規律,對萬物的存在有柔和的輔助、支援、保障或引導作用,卻沒有直接、具體、嚴格的規定、束縛和限制.道作為一切的總根據,沒有無情的決定性作用或強硬的束縛力量,這在『不主』、『不恃』、『不有』
以及『弱者道之用』的描述也有充分的表現.
顯然,道的特點和作用是十分獨特的.道作為世界的總根源不同於所謂的『第一因』或『原初物質』,道的功能並不是在萬物產生之後就消了,而是繼續發揮著作用,成為萬物存在發展的依憑.道不僅是世界的總根源,而且是萬物的總根據.不過,萬物雖然依憑於道.道卻是自然無為,無心無情,不恃不宰,所以類似於決定性或必然性的作用又不同於『絕對精神』或神祇.」
《老子古今》上帝之強勢形象
「上帝不僅創造了萬物與人類,而且主宰、擁有萬物與人類.人類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上帝決定人的血肉之軀不能永生,人的壽命不能超過一百二十歲;上帝決定人類不能只有一個民族,一種語言,於是把人類趕散到世界各地,讓他們使用互不相通的語言;上帝為人類選擇眾國之王阿伯拉罕,可以與人訂立盟約,祝福、獎勵或懲罰人類,可以接受人的奉獻,可以派遣使者傳遞自己的旨意.《聖經》中反復說上帝是活生生的(living God),是永恆之王,當他發怒時,大地會顫抖,沒有一個民族能夠承受他的憤懣,在他的手上握有萬物之生命,人類之呼吸.上帝是唯一的位格神(人格神),具有人一樣的情感、意志、目的,又有超乎人類之上的絕對權力.
和主宰萬物的上帝相比,老子之道在萬物產生之後,雖然也有某種決定性的作用,但這種決定性的作用是間接的、弱勢的、緩和的,更重要的是,道的作用是無意識的、無目的、无情感的.在《老子》中,每當提到到作為萬物之根據之作用時總是強調兩個方面.一方面賦予萬物以秩序,是萬物存在生長發展的依據,萬物不可能離開道而得到養育與生,在這方面,道與上帝幾乎同等重要或同樣偉大;然而道卻不居功、不恃能,不主宰和控制萬物,這是道與上帝的根本不同」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參考第七章《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