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

根據司馬遷《史記》所記載,《莊子》有10餘萬言,由漢至晉之間,都為52篇。但今本所見《莊子》則為33篇,7萬餘言,應是郭象作注時所編定。

《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跟雜篇。根據北大哲學系劉笑敢教授的考據,《莊子》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基本上是戰國中期的作品。外篇跟雜篇則為莊子後學所作,大概是戰國中後期的作品。莊子後學大體上包括述莊派、黃老派和無君派三個支派。外雜篇的三派文章以內篇為核心,構成了《莊子》一書的內容。 

述莊派在闡述或發揮內篇的思想觀點;黃老派則吸收容納了儒家和法家的一些理論觀點,重視君王南面之術,提出了君無為而臣有為的主張;無君派則直接抨擊現實,追求人的自然之性的徹底解放,幻想沒有君臣之分、沒有等級壓迫的至德之世。

研究莊子本人思想應以內篇為主要資料,述莊派可以當成參考資料,但不宜用外雜篇中黃老派或無君派的作品來說明莊子本人的思想。

關於《莊子》內七篇的順序與莊子哲學的展開之間的相關性,成玄英在《莊子序》中說:

「所以〈逍遙〉建初者,言達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適,遇物逍遙,故以逍遙命物.夫無待聖人,照機若鏡,既明權實之二智, 故能大齊于萬境,故以〈齊物〉次之.既指馬天地,混同庶物,心靈凝澹,可以攝衛養生, 故以〈養生主〉次之.既善惡兩忘,境智俱妙,隨變任化,可以處涉人間,故以
〈人間世〉次之.內德圓滿,故能支離其德,外以接物,繼而隨物升降,內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止水流鑒,接物無心,忘德忘形,契外會內之級,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師〉次之.古之真聖,知天知人,與造化同功,即寂即應,既而驅馭群品,故以〈應帝王〉次之.」

北大哲學系楊立華教授認為,成玄英將內七篇視作一個思想展開的整體這一點頗有見地。但與莊子哲學的脈絡並不完全契合。雖然內篇各篇著重的問題各不相同,但每一篇又都是完整自足。在各自的具足當中,概念、思想以及人物形象又相互指涉,構成篇章間的鏡像關聯。文本與思想層次豐富,並非成玄英所描述的簡單線性的展開。

二、思想體系
 
這個思想體系或理論架構來自劉笑敢教授所著《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一書。

image


安命論及逍遙論屬於莊子思想中的人生論;齊物論及真知論則屬於莊子思想中的方法論。茲將劉教授解釋此架構的原文摘錄(已省略部分內容)如下:

「從理論學說的角度來看,莊子哲學的基礎或起點是安命論,道生天生地,道和天決定了社會人生的一切。人在客觀必然性面前無可奈何,所以人只能安命無為。既然現實中沒有自由,只好到無何有之鄉追求自由,這就是精神之逍遙,精神之逍遙與得道的體驗實為一事。所謂體道從認識論角度來看就是最高認識,從人生論角度來看就是最高境界。莊子講安命無為,講認識不可靠,講萬物一齊,歸根結底是為了論證如何達到逍遙遊的精神境界,所以逍遙論是莊子哲學的理論歸宿。

聯結安命論與逍遙論的關鍵環節是無情而不動心,只有無情而不動心才能毫無阻滯地安然順命,也只有無情而不動心才能超脫現實去直接體驗與道為一的至高境界。無心無情也就是莊子所謂至人純樸之德的具體表現。那麼為什麼要無情而不動心,怎樣做到無情而不動心呢?回答這一問題的便是真知論和齊物論。莊子強調一般的認識方法何認識結果是不可靠的,因此應該放棄一般所謂知,此即強調不知,亦即不動心,在此基礎上體驗道的存在,這就獲得了真知。莊子又強調雖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矛盾對立的雙方是同一的,萬物紛紜複雜,歸根結底卻是齊一無別的,因而無須用心於物之區別,不如直接體認根本之道。

綜上所述,道和安命論是莊子哲學的起點和基礎,逍遙遊或體道是莊子哲學的歸宿和完成,真知論和齊物論則是莊子哲學從起點到歸宿的橋樑。」

如上所述,逍遙遊或體道是莊子哲學的完成,而其齊物論、真知論及安命論的核心方法就是超名利、超好惡、超是非、超生死,而超脫的關鍵就在無心無情。

所謂的超名利就是無心於名利。

〈人間世〉:「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莊子認為,名利是相互傾軋排擠的工具,是破壞道德修養的凶器,有修養的人應該摒除名利之心。

所謂的超好惡,就是無心於好惡之辯。所謂的哀樂不易失乎前〈人間世〉; 哀樂不能入〈養生主〉〈大宗師〉;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田子方〉都是無心於好惡,超脫於好惡的意思。

所謂的超是非就是無心於是非。

〈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和之以是非就是沒有必要去分是非,休乎天鈞也就是無心於是非。

〈大宗師〉: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就是要不分堯桀之是非,也就是超然於是非之上。因為對莊子來說,除了道是最高認識及絕對真理之外,人間的知識都是相對的,許多所謂的是非只是角度與觀點的不同, 也就是只看到部分而非全面。 因此不需要執著於爭是非而耗神不得自由。
所謂超生死也就是生死無動於衷。 

與外死生無終使為友〈天下〉;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人間世〉;知死生存亡之一體』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大宗師〉都是超生死的意思。

以上就是莊子核心思想的簡單介紹。

三、參考書籍與資料

《莊子》導讀將以莊子思想的精華—內篇七篇為主,主要參考書籍如下:

1. 台大傅佩榮教授《逍遙之樂》:很好的入門書籍,為導讀原文與翻譯主要參考書籍,但會參考其他書籍說法做部分調整。

2. 台大陳鼓應教授《莊子今註今譯》:歷代註釋完整,當有疑慮時,參考本書註解以求思想之融貫。

3. 北大劉笑敢教授《莊子哲學及其演變》:關於莊子哲學體系的學術著作,是我理解莊子思想體系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4. 北大楊立華教授《莊子哲學研究》:關於莊子思想輔助參考資料。

5.    台大林明照教授莊子內七篇筆記(黃楚岳 Alex Huang)

   A. 淺談莊子哲學(上)
   B. 淺談莊子哲學(下)

雖然也有涉獵其他莊子相關書籍,但參考部份不多就不詳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