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你說話又不說文言文,為何要學古文?」這麼說話的人想得太淺,文言文在現代生活已經不是日常溝通的實用工具,而是文學藝術和古人思想的載體。所以,如果國文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欣賞好的文學作品和理解古人的思想並加以思辨地吸收,並納入自己的價值觀,甚至讓古文作者的風範成為學生一心想要模仿的典範(Role Model),那麼我認為好的古文應該要納入國文教育。

那麼那些古文須納入?我認為應該納入經典的著作。所謂經典,我喜歡大陸哲學家周國平的說法:「經典著作的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共同的重大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生命與死亡、靈魂和肉體、信仰等等, 同時又有獨特的貢獻。…什麼是好書,誰說了都不算數,最權威的批評家是時間,時間做出了鑑定,一代一代愛讀書的人做出了鑑定,結論就是這些經典名著。」

108課綱跟教改為人詬病的地方,除了文言文比率的大幅減少之外,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用意識形態選文而非依上述經典的標準選文。根據108課綱在普通高中部分,重要決議包括「文言文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外,其課數比率須符合3年平均35%至45%;文言文推薦選文篇數減至15篇;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選材範圍應具時代、思想流派及文體之多樣性」。

也談文言文

關於這個決議,我有二個問題:首先,選文為何每個時代階段需要一樣的數量而不是依據古文的質量來斟酌加減?再者,台灣那三篇也都是清末的作品,只因為跟台灣相關而單獨選出來,它們真的是決議中所謂的「文化經典」嗎?至少孤陋寡聞的我未曾聽過。它們的文學藝術價值或思想深度及高度能與被刪除的古文,例如:〈岳陽樓記〉相提並論嗎?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間感動了多少讀書人。他為地方百姓所購置的義田,所造福的無數百姓,更是實踐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的最佳典範,讓台灣多少的無恥政客汗顏。

文中的寫景喻情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瀾不驚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千古又有多少人能出其右?

我本身是中華文化的愛好者,也不認為白話翻譯可以取代莊子、司馬遷和蘇東坡等等歷代文豪的原文所帶給我的美好感受。二岸有相同的血緣、相同的文化傳承,這是不可抹滅的事實。沒有必要只是因為雙方政治主張的不同,而拋棄美好的中華文化。政權是一時的,文化才是永久的。莫要讓文革式的去中國化,斷送台灣學生享受中華文化的精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個人成長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