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和其他學科的科學家一樣,使用科學方法來實證性地檢驗他們的觀點。


心理學與科學方法:走進心智與行為的探險


當你聽到心理學這個詞,腦海中是否浮現過弗洛伊德的沙發,或者星座性格測試的趣味問題?實際上,真正的心理學是一場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心智探險之旅,它比你想像的還要有趣得多!今天,我們將帶你穿越心理學的迷霧,揭開科學方法如何引領我們探索人類行為的奧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學與“江湖偏方”的分水嶺


你可能會想:心理學的結論真的靠譜嗎?它和“滿月時犯罪率上升”這類民間說法有什麼不同?事實上,心理學的區別就在於,它依賴嚴謹的科學方法,而不是憑空猜測或迷信。心理學家用實證研究來驗證假設,而偽心理學則常依賴證實性偏差和聳人聽聞的故事,這樣的說法看似有趣,但經不起推敲。
科學理論是對一系列廣泛事實或觀察結果做出的可檢驗的解釋。對科學家來說,一個好的理論往往具備兩個吸引人的屬性:(a)解釋事實的能力;(b)經得起檢驗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學方法的四步驟:像偵探一樣破解心智謎團


1. 提出假設
每一項心理學研究都從一個假設開始,這是對某種行為或現象的具體預測。例如,研究者可能假設“內向的人更容易被外向的人吸引”。關鍵是,這個假設必須能被證偽,也就是說,它需要能被證明對或錯。


科學家必須清晰地思考如何檢驗所提出的假設。他們需要用具體的術語定義研究的每個方面,這些術語被稱為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s)。


2. 收集客觀數據
研究者會採用實證方法,系統地收集數據,避免個人偏見的干擾。例如,觀察一群內向者和外向者在社交場合的互動情況,並記錄他們的選擇和行為。


實證地研究問題意味著仔細地、系統地收集證據,我們需要採用幾種被證明可行的方法中的某一種。設計這類方法是為了避免我們的預期、偏見和歧視所導致的錯誤結論。實證研究的優點在於我們可以更有信心地將獲取的數據(data)應用或推廣到更多人身上。


3. 分析結果
接下來,研究者會使用一些數學或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檢驗假設是否成立。這就像偵探拼湊線索,找出背後的邏輯關係。


4. 發表與檢驗
最後,研究結果會被發表在專業期刊上,接受同行的檢驗和評價。這個過程就像一場知識的公開辯論,確保研究的可信性。


科學發現永遠是暫定的。只要它們還沒被推翻,它們就永遠要面對來自新研究的威脅,或是需要一個新的解釋

 

心理學如何拓展新知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學研究的五種方法


心理學家就像冒險家,根據不同的研究問題選擇合適的工具。以下是五種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它們在實際中的應用:


1. 實驗:確定因果關係的黃金標準
實驗是心理學研究中最嚴謹的方法。研究者在控制的環境中操控一個變量(自變量),以觀察它對另一個變量(因變量)的影響。例如,研究睡眠不足對記憶力的影響,實驗組的參與者被要求只睡 4 小時,而控制組則正常睡眠。


接受研究人員感興趣的處理被稱為處於實驗條件下。接受實驗條件處理的個體組成了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同時,處於對照條件下的個體組成了控制組(control group),他們不會接受特殊處理。


隨機分配(random assignment),將被試完全隨機地分配到各組。通過隨機分配,兩組之間事先存在的差異達到了最小。


2. 相關性研究:現實世界的“自然實驗”
當實驗不可能或不道德時,相關性研究就派上用場了。這種方法分析變量之間的關聯,而不操控它們。例如,研究者可能發現,暴露於污染環境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學習障礙。


批判性思維中最常見的錯誤之一是,將相關性發現曲解為因果性發現。為了避免這個重要的批判性思維錯誤,對於任何相關性發現,你一定要想到如下三種可能的解釋:A導致B、B導致A、C導致A和B。


3. 問卷調查:快速收集群體數據的利器
問卷調查是研究人們態度和偏好的有效工具。例如,心理學家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與生產力的關係。


問卷調查法的最大優點在於能夠相對快速和廉價地收集大量被調查者的數據。不過這種容易獲得很多人數據的方式,    也成了問卷調查的最大缺點:它容易受到各種偏見的影響。


在開展一項問卷調查或解釋其結果時,有哪些常見的偏見呢?社會期望偏差是指被調查者以符合社會期望或政治正確的方式回答問題的傾向。其他偏差可能來自如下三個方面:問題的措辭(是否清晰?它們是否使用了帶有情緒色彩的詞彙來引出某種特定類型的回答?)樣本(被調查者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一般人群?)調查條件(調查是匿名的嗎?被調查者接受調查的環境是否會給他們的回答帶來偏差?)


4. 自然觀察:真實環境中的行為研究
在自然觀察中,研究者不干預行為,而是記錄它自然發生的樣貌。例如,珍妮·古道爾在非洲叢林中觀察黑猩猩的社會行為。


自然觀察(naturalistic observation)。這一方法適合研究育兒實踐、購物習慣或人們在公共場合裡如何調情。所以我們也就可以在諸如家、購物中心、餐廳,或者荒郊野外等各種地方進行自然觀察。


自然觀察的優點在於,你看到的行為都是自然發生的,這就能揭示出實驗環境中無法發現的真相。在某些情況下,利用自然環境也比試圖在實驗室中重建環境的性價比更高。自然觀察的缺點包括兩方面,一是缺乏對環境的控制,從而無法得    到因果關係的結論;二是一個設計良好的自然觀察研究既費時又費錢。


5. 個案研究:探索特殊現象的深度挖掘
當研究對象極為罕見或特殊時,個案研究是最佳選擇。例如,研究一位記憶力超群的天才,試圖揭示其大腦運作的秘密。


它的缺點就在於它的主觀性、小樣本量以及缺乏對可能影響被研究個體的變量的    控制。這些局限性嚴重制約了研究人員得出可以推廣或自信地應用於其他人的結    論的能力。
 

心理學如何拓展新知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學研究的挑戰與倫理抉擇


心理學研究並非一帆風順。偏差和倫理問題是兩個主要挑戰。例如,研究者可能無意中影響被試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期望偏差。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心理學家設計了雙盲研究,讓研究者和被試都不知道具體的實驗條件。


同時,研究者必須遵守嚴格的倫理準則。例如,在某些實驗中,可能需要短暫地欺騙被試,但研究結束後必須詳細解釋,確保參與者不會因此受到傷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學的未來:在科技浪潮中前行


隨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崛起,心理學研究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例如,研究者利用社交媒體數據探索人際互動模式,但同時也面臨隱私和倫理爭議。未來的心理學將更加依賴科技,但也需要更謹慎地平衡研究利益與人類尊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用科學的眼光探索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充滿無限可能的科學,它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甚至改善生活品質。當你聽到某些聳人聽聞的心理學說法時,記得問自己:“這背後有科學證據嗎?”
讓我們一起用科學的方法,深入探尋心智的奧秘,為生活帶來更多啟發!

心理學如何拓展新知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