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摘自《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傅佩榮教授

 

占卦三不原則

 

一、不誠不占;此乃求教於神明,首重忠誠。

二、不義不占:不合乎正當性及合理性的問題,不必占問。

三、不疑不占:必須是理性難以測度之事。

 

占卦提問詞

 

占卦最好在清晨,心思清淨,意念集中。先擬好問題,準備紙筆。拿出籌策,握於手中,心中默念:

假爾泰筮有常,(自己名字)今以(所問之事),未知可否,爰質所疑於神之靈,吉凶、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名告之。

 

占卦的方法一:籌策

 

《易經繫辭傳上》: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看不懂沒關係,傅佩榮教授在Youtube有以下占卦的影片可以參考:

傅佩荣占卦 01
傅佩荣占卦 02
傅佩荣占卦 03

 

占卦的方法二:金錢卦

 

準備三個銅板,正面頭像代表陽,反面文字代表陰。擲出來會有下面四種組合:

一、三個都是反面代表「老陰」,數字為「六」。陰極變陽,是為「本卦」之變爻,「之卦」此爻與「本卦」陰陽相反。

二、二個反面一個正面代表「少陽」,數字為「七」。「之卦」此爻不變,與「本卦同」。

三、二個正面一個反面代表「少陰」,數字為「八」。「之卦」此爻不變,與「本卦同」。

四、三個都是正面代表「老陽」,數字為「九」。陽極變陰,是為「本卦」之變爻,「之卦」此爻與「本卦」陰陽相反。

記錄卦象時要注意,是由下往上。也就是擲出的第一次為最下面的一爻(初爻),然後是由下往上算的第二爻,以此類推,第六次才是最上面的一爻。

 

解卦依據

 

台大林義正教授根據朱熹所著《易學啟蒙》列出以下七項解卦依據:

1. 六爻皆不變,以本卦卦辭斷吉凶。
2. 有一爻變,以本卦爻變之爻辭斷吉凶。
3. 有二爻變,以本卦爻變之上爻爻辭為主,斷吉凶。
4. 有三爻變,以本卦及之卦卦辭合斷之。
5. 有四爻變,用之卦中不變之二爻辭,且以下爻辭為主斷吉凶。
6. 有五爻變,用之卦中不變之一爻辭,斷吉凶。
7. 六爻皆變,乾坤兩卦各用本卦「用九、用六」之用辭占之,其餘各卦則用之卦卦辭斷之。

但傅佩榮教授認為雖參考本卦和之卦的卦辭,但以本卦為主。但在〈易學網〉上卻說:「三爻變,以變卦的卦辭為斷;本卦卦辭可當參考。」變卦就是之卦。所以三爻變,則有三種說法:本卦與之卦不分主副、本卦為主之卦為副、本卦為副之卦為主。《易學啟蒙》:「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這段文字中並無主副之分,只有說本卦是「貞」,之卦是「悔」。至於「貞」、「悔」代表的是本卦跟之卦(《國語》)還是內卦和外卦(《左傳》),這又是另一個爭議的話題,這邊就不討論了。

解卦「象」先於「理」

 

《易經》有「象」、「數」、「理」。「數」的部分好像失傳了,只剩下「象」跟「理」。解卦時,「象」比「理」更重要。

好幾年前曾在網路上看過一篇文章提到解卦時,「象」比「理」重要。作者提到他父親病重,他占了一個【泰】卦。【泰】本是吉卦,但由上【坤】下【乾】組成,【乾】代表父親,【坤】代表土地,父親在土地之下,作者覺得不妙,果然沒多久,他父親就過世了。

作者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一位日本學者對《易經》也頗有研究。九二一時,他剛好在南投,看到有一些一大堆蚯蚓或蟲跑出來之類的異象。他占了一個【謙】卦。【謙】可以說是《易經》中最好的卦,六爻皆吉。可是【謙】由上【坤】下【艮】組成,【艮】代表山,【坤】代表土地,山被埋在土地下面,他覺得不妙,趕快離開南投,後來就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

最近已搜尋不到這篇文章了,但我個人也有一次類似的經驗,準的令人害怕。因此,我個人是相信那位作者所說的:解卦時,「象」比「理」更重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