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上次我們談自然價值在理論上的深層意含, 今天繼續談自然嗎?

 

無為:「嗯! 今天我們把自然這個概念談完

 

自然的思想貫穿於《老子》全書, 許多地方即使沒有用到自然這個詞, 但都表漏了老子崇尚自然的價值取向.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是最高尚的德, 最高尚的德不自以為有德, 不炫耀自己的德性, 恰恰是被人們認為有德.

 

草山:「老子是教人要謙虛嗎?

 

無為:「字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這樣, 但老子的重點不在強調謙虛, 而是提倡自然的品德.

接著他說(帛書本)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逐句遞降的. 每句都包括兩項做比較的內容, 一項在於行動的表現, 是否有為.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無為』高於『有為』. 另一項在於動機, 是不是有機心, 是『無以為』還是『有以為』. 上德不但行動表現出無為, 而且動機也是無以為. 也就是說瀟灑自然的無為高於有目的的無為. 次一等的上仁之人, 雖然有所行動, 但不汲汲於功利, 還可以做到無所求. 再低一等的上義之人, 既為之又有以為. 似乎已經到了最差的水平. 但更糟的是上禮之人, 不僅為之, 而且還要強迫別人響應自己的行動, 如果別人不聽從, 就會硬把別人拉過來, 使人不得不跟從自己行動. 這是一般人常會有的表現, 卻是老子非常鄙薄的. 老子崇尚個人的超脫與瀟灑, 反對別人把自己的價值與行為強加於人. 所以老子接著說: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和傳統的德、仁、義、禮等相比, 道是最高的, 其高就在於道法自然, 不留行跡. 做不到這一點的人就只能強調德的標準, 達不到德的水平就孜孜於仁的原則, 達不到人的標準就只能退而行義, 連義也不能實行的人就只能抱住形式的禮而不放了.

 

草山:「可是禮有什麼不好?

 

無為:「老子和孔子所講的禮是禮儀制度, 而禮儀制度本來就是帶有某種限制的社會規範, 禮本來應該是由內而外, 但很容易流於形式, 變成單純外在的表現. 禮的盛行可能恰恰是內在充實的精神原則衰落的結果. 所以到了完全要靠禮並且要攘臂而扔之的時候,  已經是忠信之薄的結果, 是社會動亂的前兆或開始.

 

老子針對的是重禮之形式而輕德之實在的傾向, 批評傳統的, 世俗的社會標準和價值取向, 追求自然的, 內在的和自發的價值標準和社會行為.

 

草山:「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老子自然的價值如何應用在現代的社會?

 

無為:「要將古代的思想應用到現在, 首先要知道該思想的核心意含, 也就是去掉外在比較不重要的形式, 只保留比較本質的部分, 才能應用到現代. 老子自然的最核心的意含除了我們談過的自己如此, 還有本來如此, 通常如此及勢當如此等幾層. 自己如此強調的是事物內在動力和發展原因,  本來如此, 通常如此, 勢當如此強調的的都是事物存在與延續的狀態. 本來如此側重於原初狀態; 通常如此側重在現在狀態的持續; 勢當如此側重於未來的趨勢. 概括說來,  老子說的自然包刮了自發性, 原初性, 延續性和可預見性四個方面.

 

劉笑敢先生依據這四個他所分析出來的核心意含, 嘗試做以下的新解釋.

 

一.   發展動因的內在性

 

強調個體內在的動因勢第一位, 卻不排斥人為的努力, 不排斥社會的發展, 變化和進步. 老子對文明發展中的副作用批評較多, 一般人容易將自然之價值與社會文明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度對立起來. 我們把自然的自己如此解釋為發展動因的內在性, 一方面不違反自然的基本意含, 另一方面也可以給人為的努力和奮鬥留下足夠的空間. 顯然, 動力和動機源於內部的發展要比外力的推動來得自然.

 

草山:「也是, 像洗衣機, 掃地機這些發明真的節省人類很多時間跟體力, 要因為崇尚自然而放棄真的很難, 只能思考如何盡量不破壞環境跟大自然的平衡.

 

無為:

 

二.   外在作用的間接性

 

老子並沒有完全否認聖人, 侯王的作用. 所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包括了兩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是『不敢為』,  是為了保障萬物之自己如此; 另一方面『輔萬物』則說明老子並沒有完全排除外在因素的作用. 將外力作用的間接性作為自然的一個標準, 是為外在的動力或因素提出一個條件或限制.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脫離外在因素的影響, 但間接的影響比直接影響產生作用的方式更接近自然的原則.

 

三.   發展軌跡的平緩性

 

自然不否定社會的質變, 但是強調根本的變革也應該是在漸進基礎上產生的, 反對發展方向的突然改變或發展過程的突然中斷. 強調變化形式的和緩性.

 

四.   總體狀態的和諧性

 

自然價值原則不否定事物的發展和根本性的變革, 卻不贊成不擇手段地促進變革. 要承認自然的原則, 就要放棄激化矛盾的作法, 至少要把衝突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

 

草山:「這是劉教授個人的研究心得, 但真的完全契合老子自然的核心概念嗎?

 

無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參考再思考. 劉教授文中提到現代清晰的描述是我們認識真諦的方便法門, 卻不能完全反映真諦本身. 按照Fronizi的價值理論, 不僅中國古代的自然等價值有這樣的特點, 現代價值觀念有這種類似的特點, 即完形(gestalt)性質. 完形的概念強調不可化約性, 強調價值是不能脫離具體的環境和經驗的. 我們不可能不用現代語言來描述和解釋古代的概念, 只能盡量的接近自然的原意.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這種描述的先天不足, 主張以經驗和體會來彌補這種缺憾.

 

最後, 我們以自然的秩序高於強制的秩序來為自然這個概念做個總結.

 

從道家的立場來看, 自然的秩序高於強制的秩序. 強制的秩序必然是集權和專制的產物. 過分的嚴刑峻罰似乎可以保障社會秩序, 但也會激化社會矛盾, 加劇社會動亂. 過多道德禮教也可能帶來偽善和欺騙, 所以道家提出自然無為的概念, 主張取消和限制統治者過多和過份的干涉, 希望通過無為而治實現淳樸的民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然和諧. 總之, 自然的價值代表了人與人, 人與社會, 人與大自然的總體的非強制的和諧與秩序.

 

從老子哲學的立場來看, 人世間的苦難除水旱天災及地震以外, 基本上都是由於有權力或有勢力的人要勉強把自己的道德, 理想, 價值, 利益或信仰強加於人的結果, 不管這些被強加於人的東西好還是不好, 結果都會是不幸的. 也就是說, 自然的原則應該高於所謂是非或正義的原則.

 

如果我們認為把好的東西強加於人是合理的, 那麼有誰會承認自己要強加於人的東西是不好的呢? 有哪一個戰爭狂人或錯誤的行動不能為自己找到神聖的旗幟和口號呢? 如果我們允許因為目標, 口號的神聖而不顧一切的魯莽和強力, 那麼高上就會變成殘忍, 神聖就會變成野蠻.

 

如果我們承認自然的秩序高於強制的秩序, 那麼我們就要承認自然的原則高於正義的原則, 這並不是不要辨別正確與錯誤, 不要辨別神聖與邪惡, 而是強調不能因為目標的正當性或神聖而採取不顧一切的手段造成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巨大破壞.

 

關於老子的自然, 我們就談到這裡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