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前面我們談到自然是老子的中心價值, 那麼要如何才能實現這中心價值? 如何才能實現社會的自然和諧呢?

無為:「老子的答案是『無為』, 『無為』就是實現『自然』的方法.

草山:「『無為』是什麼意思? 一般人認為道家消極好像就是因為老子講『無為』.

無為:「一般人認為老子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 所以認為道家很消極. 其實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的『無為』是『有而似無』的行為. 我們先從『無』字的三個意含開始探討『無為』這個概念.

 

『無』字的三種意含

一個『無』字可以細分為三個意義:

1. 有而後無: 這是人們最先認識到的無. 利書中寫定為『亡』. 例如老子中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得與亡孰病多藏必厚亡』.

2. 實有似無的東西: 隨著認識的發展, 人們對於那種無法感知其存在, 又確信為有的對象, 確立了一個符號和稱呼, 就是『無』. 這個『無』不受時空條件限制, 無時不有, 無處不在. 因此很容易被想像成事物的主宰者, 因而它不僅不等於沒有, 而且成了統治萬有的大有. 侍奉『無』的方式是『舞』, 這本來是大家一起參加的, 但漸漸地演變為少數巫覡的神聖工作.《說文解字》說『巫』是『女能事無形降神者』, 『以舞事無形』說明了『無』與『舞』的關係

3. 絕對的空無真正表示空無的無字是抽象思維到達相當高度的產物. 《墨子.經下》說『不必待』是最早提出與『有』無關的『無』的記載. 〈經說下〉解釋說『若無焉, 則有之而後無. 無天陷, 則無之而無.』這裡提出了二個例子: 第一個是古代的焉鳥已絕跡, 是『有之而後無』的『無』. 第二個是天陷, 是事實上沒有的事, 是『無之而後無』的『無』. 『無之而後無』的『無』, 古代寫作『无』.

根據無的觀念的三個意義, 老子無為的無應該是第二種意義, 也就是『實有似無』的『無』. 這樣『無為』就可以解釋為『有而似無』的行為. 『有』說明無為的實行者不可能真的毫無行動. 『似無』則說明無為的特點, 那就是自然而然, 虛靜恬淡, 為之於不為之中, 成之於無事之中.

草山:「沒想到『無』竟然有這樣的區分跟演變的過程. 那麼『有而似無』的行為究竟是哪些行為呢?

無為:「從《老子》一書的內容來看,『無為』實際上包括了或代表了無欲, 無爭, 無事, 不居功, 不恃強, 不尚武, 不輕浮, 不炫耀等一系列與常識, 習慣不同或相反的行為和態度, 也可以說是一系列反世俗, 反慣例方法性原則. 從語言形式來看, 無為的概念似乎是全面地否定了人類的一切行為. 然而, 如果我們回到《老子》的文本中去, 就會發現『無為』『為』是有一個中心指向的, 無為否定的重點是社會統治者的直接控制和干涉性行為, 同時也是否種程度上否定一般世俗的價值和方法, 但絕不是一切的行為.

草山:「那『無為』是什麼人的行為特點? 是誰在實行無為?

 

『無為』的主要行為主體聖人

無為:「《老子》中共有十章講到無為, 其中五章講的無為都與聖人有直接關係, 無為的主體顯然是聖人.

第二章 『是以聖人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為, 則無不治.

第五十七章 『故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 事無事, 味無味,…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另外, 下面四章, 雖然沒有直接說明是誰在實行無為, 但也不難看出這些無為都與聖人有關.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在這邊老子所希望的能以無為的原則愛民治國的人同時也是修養, 道德和認識上的楷模, 說這樣的人是聖人應該是沒有困難的.

第三十八章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這裡的上得之人與聖人也是一類的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是以知無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這裡雖然沒有提到吾是誰, 但『無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跟第二章『聖人無爲之事, 行不言之教』完全一致, 因此這個吾應該是指聖人.

第四十八章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這裡的為道之人和聖人也是一類或同一層次的人.

 

唯一不能簡單解做聖人無為的是第三十七章

無爲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章提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把無為作為形而上之道的特質, 這就為聖人無為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據. 這裡提出侯王守無為之道的益處, 但一個『若』字透露出的是相當弱的勸誘之意. 老子希望在位的統治者實行無為之道, 但並不期望他們一定可以恪守無為之道. 後面的『吾』顯然又是高於侯王的, 似乎也是聖人之類的人. 聖人以『無名之樸』來降低人們的欲望, 從而達到天下的安定. 似乎老子並沒有期待一個現實的聖君賢主來推行無為之治.

草山:「那聖人跟一般的統治者有何差別?

無為:「要了解聖人跟一般統治者的差別, 我們先來看看春秋末年聖人概念的基本含義.

『聖』的本意是聰明的意思. 《說文》: 『聖, 通也, 從耳, 呈聲.』語言學家認為『聖』本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中像人有大耳, 從口, 本來是指聽覺官能之敏銳, 故引申為『, 又引申為賢聖之意.《尚書.洪範》: 『睿作聖』一句傳曰『於事無不通謂之.《左傳.文公十八年》: 『齊聖廣淵』孔疏:聖者, 通也, 博達眾務, 庶事盡通也.』所以聖人的第一個特點是智慧過人.

聖人的特點還包括他的道德眼光道德水準. 《左傳.成公十四年》: 『《春秋》懲惡而勸善, 聖人, 誰能修之?』這是說聖人有懲惡勸善的道德力量. 《論語.述而》子曰: 『聖人, 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 斯可矣.』可見聖人的道德操守的標準很高, 大大地高於君子.

此外, 聖人也不同於一般的仁人, 因為聖人的概念也往往意味著達到了相當的事功標準. 《論語.雍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乎!堯舜其猶病諸!夫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仁人的概念側重於道德水準, 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能夠濟世救眾, 而聖人必須有益於社會民生. 《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外內無患.』聖人不僅有道德, 而且還要實際有功於社會, 能給黎民帶來社會安定和實際利益.

顯然, 聖人的概念不同於一般在位統治者的概念. 在聖人的睿智, 品德, 事功三個方面, 只有事功一面與在位的統治者的作用有必然的聯繫. 老子的聖人在智慧, 道德, 功績三方面都是理想化的楷模. 在傳統觀念中, 堯舜等賢君可以被看做聖人, 但是在《老子》中, 既沒有一個真實的人物, 也沒有一個虛擬的人物被當作聖人的典型. 聖人的概念中寄託與表達了老子的理想與主張, 它不可能不反映老子對現實的態度和希望, 卻不是對現實政治的直接批評或政治設計. 換言之, 老子的政治智慧是『』而不是『術』, 是思想的產物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理論的表達不是現實的謀略.

強調無為的行為主體是聖人, 那是從老子思想的主要傾向來說. 但不等於說無為的概念只限於聖人的行為, 對一般人沒有意義. 一方面無為一系列否定性行為的概念簇, 它所否定的行為不限於聖人特有的行為, 另一方面, 聖人一般人的行為楷模. 聖人的無為天道的支持, 所以無為對一般人來說也有普遍的意義. 從老子的哲學的立場出發, 一般人也應該實行無為的原則, 這也是實現整體的自然和諧必要條件.

草山:「今天學到了『無』跟 『聖人』的具體含義, 真是收獲良多. 只不過對於無為的具體內容還是有點模糊.

無為:「不用急! 下次我們談到『無為』的目的跟思想內涵後, 會有更多具體的說明. 今天就談到這裡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