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今天我們先談『無為』的目的性

草山:「前面不是談過『無為』就是實現『自然』的方法. 那『無為』的目的不就是『自然』嗎?

 

『無為』的目的性

無為:「從根本上來說, 『無為』的終極目的確實是人類社會的自然和諧, 但從一般情況來說, 無為還可以幫人達到『無為而無不為』跟『無為故無敗』這二個目的. 從『無為而無不為』的積極效果來說, 無為這種作法的合理性有三:

1.    柔弱勝剛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第四十三章〉

老子確信柔弱勝剛強, 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例證.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第七十八章〉

老子特別推崇水的形象和象徵意義, 這和他強調無為的概念是一致的.

 

2.    以小求大

〈第六十三章〉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無為就是要從做起, 從人們所不重視所忽略的地方入手, 這和無字有而似無的意義正相契合.

 

3.    實行無為的原則也就是為

也就是體現或實踐道所代表的價值原則, 這樣做就可以不爭不鬥獲得天下.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爲,則無不治。』〈第三章〉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

 

草山:「還有前面談過第三十七章『自化』、『自定』或『自正』都是『無欲』、『無為』或『無名』的結果; 第五十七章『自化』、『自正』、『自富』或『自樸』也都是『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的結果.

無為:「嗯!沒錯. 如果從消極或最低的結果來說, 無為也可以防止失敗或走向反面.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六十四章〉

老子相信事物往往會走向反面, 為了防止反面, 不如主動居於反面的地位, 這也是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的反映.

『夫為不爭,故無尤』. 〈第八章〉

不爭也是無為的表現, 其目的或結果是無憂無慮.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無為的精神包括不有不恃不自傲, 不居功自傲也就不會有失去功名的擔憂. 這也體現了無為手段來防止走向反面的立場.

無為所以能夠無不為, 因為萬物能夠自然而為, 水自然而流, 草自然而長, 農人自然去種田, 工人自然去上工結果就是無所不為. 無為之所以能夠無敗, 也是因為萬物自己在發展, 社會的管理者沒有任何干涉性的活動, 自然也不會有失敗的後果. 無為的根本意義就在於維護了萬物的自然發展.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第六十四章〉

聖人欲不欲』、『學不學』、『不敢為』、『不貴難得之貨, 都是無為的精神體現, 而無為的根本目的、根本表現、根本意義都是能輔萬物之自然.可見, 無為不是無所事事, 不是不負責任, 不是畏縮不前, 而是有著高於常人之為的抱負與理想, 也就是維繫和保護天下萬物自然生長, 黎民百工自然生產的秩序, 也就是社會自然和諧的理想狀態.

草山:「所以老子的無為不是沒有人事活動的意思, 而是沒有外力壓迫, 沒有衝突鬥爭的狀況.

無為:「是的!接下來我們來談無為的思想內涵

 

『無為』的思想內涵

無為的字面意義是對人的行為的全面否定, 實際意義則是對某些行為的否定, 那麼無為究竟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概念, 無為所限制或否定的是什麼樣的行為?

老子無為的內容大概可以從外在跟內在二方面行為的要求或限制. 外在要求可以概括為不爭不先; 內在要求則可以概括為不有不恃無身無欲. 不爭不先主要是關於社會行為與行動. 人來說就是無為之治, 不主動干涉萬物之自然, 保護自然的和諧與秩序; 一般人來說就是從容的生活方式, 不急不躁, 不爭不怨. 不有不恃超然於得失與名利之外. 聖人來說, 有功而不自以為有功, 不期待百姓的感激與歌頌; 對於一般人來說, 則是含蓄超脫的為人態度, 看淡了虛榮與功名. 下面我們再配合老子的原文分別來說明:

無為的外在表現不爭不先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第六十八章〉

『不武』,『不怒』,『弗與』,『爲之下』都是無為的具體表現, 是為了達到『善爲士』,『善戰者』,『善勝敵者』,『善用人』的目的, 即以無為達到有為或超出一般之有為的效果. 『不爭之德』就是無為之德, 用人之道又是配天之道, 也是自古以來的最高原則, 是善於『用人』, 『配天』的極致. 在老子看來, 無為的原則是貫穿於天人之際, 彰顯於古今之間的. 所以老子說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

也就是說無為的原則有自然界或宇宙的支持, 因而有普遍而至高的意義.

老子的三寶也充分體現的無為的精神: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二曰,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第六十七章〉

不敢為天下先可能有二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雖不先而不爭先, 安然於原有的地位; 另一種情況是雖而不自居於先, 這兩種不為先都是無為精神的外在體現.

 

無為的內在表現不有不恃或無身無欲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六十七章〉

道之生畜萬物的功德是宇宙中最高最偉大的, 但道卻不有, 不恃, 不宰, 從不以偉大自居. 這也就是聖人之德, 所以第二章就說聖人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第七十七章聖人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 其不欲見賢., 第三十四章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第十章生而不有,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這裡所說的不有, 不恃, 不宰都是不因功而生佔有, 仰仗, 主宰之心.

相對於不有不恃, 無身無欲針對和限制的則是更為一般的欲望, 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過份發展和膨脹, 如意志, 情感以及榮譽感, 享樂之心等.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

罪責和災難的最大根源在於的欲望, 或者說在不知足的欲望. 爭天下, 爭權力, 爭地位, 爭名譽, 要征服, 要主宰, 要佔有, 要炫耀, 這都可以歸結為欲得和不知足, 這一切都會帶來麻煩, 甚至是災禍.

滿足是一種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狀態與價值觀有密切關係, 價值觀有問題, 自己的欲望太多, 期待太高, 就永遠不會有滿足感, 也就永遠不會快樂. 所以老子在第四十四章說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第三十三章也說知足者富都是一樣的道理.

草山:「那是不是盡量拉低自己的期望, 就會滿足, 就會快樂?

無為:「不是的!如果只是拉低自己的期望, 看到別人比自己好, 其實還是會不甘心, 不會有真正的滿足, 更不可能快樂. 所謂的知足應該是分析自己的欲望是需要還是想要, 需要不可免, 一定要滿足. 想要則不一定要滿足, 因此應該是要滿足基本需要的同時, 控制過分的享樂追求, 才能有真正的快樂. 關於無為我們就談到這邊吧!

草山:「有道理, 謝謝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