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自然是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 無為是老子實現自然價值的方法和原則. 然而為什麼要追求自然的秩序? 怎樣實現自然的和諧? 以及為什麼要實行無為的原則? 怎樣認識無為之治的意義? 老子從二方面來回答及論證: 一方面從經驗事實和辯證法的角度, 主要是正反相依, 正反互轉等觀念來說明自然與無為的合理性或必然性; 另一方面從宇宙之根本存在和運動方式的角度, 來證明自然與無為的崇高意義, 也就是說自然與無為是有形而上的道做為基礎的.」
草山:「什麼是辯證法?」
無為:「辯證法(dialectic)起源於古希臘, 最初的意思是談話術. 討論術或辯論術. 最早是由柏拉圖正式提出這個名詞的, 但不同時期的不同哲學家對辯證法的解釋和運用完全不同. 辯證法成為重要的哲學概念和受到重視是從黑格爾開始的, 特別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而受到重視. 辯證法最一般的解釋就是強調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矛盾(對立)統一關係的學說. 基本上有三大規律:
1. 對立統一: 揭示了客觀存在具有的特點,任何事物內部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
2. 質量互變: 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
3. 否定的否定: 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實質。」
草山:「所以像易經提到宇宙萬物都由陰跟陽所構成, 而陰陽數量的變化最終會產生質變, 陰極陽生, 陽極陰生就是說明宇宙萬物的變化是一種辯證關係嗎?」
無為:「大致上是可以這樣說, 但黑格爾否定的否定更強調是成為更高一層或更進化的肯定, 有一點像『看山又是山』是已經超越『看山不是山』否定反思階段的更高境界, 跟原來的『看山是山』的一般世俗化觀點是不一樣的. 易經強調否定的否定的循環性, 但對於宇宙萬物每經一次循環是否更為進化倒是沒有特別的說明, 但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或許是有, 只是我沒看出.」
草山:「了解, 請繼續.」
無為:「《老子》八十一章中, 將近有一半的篇章提到成對或對立的概念. 這些概念大概可以分成四層命題:正反相依, 正反互轉, 正反相彰或以反彰正, 以反求正」
草山:「正反相依可以對應到辯證法的第一規律:對立統一; 正反互轉可以對應到第二跟第三規律的質量互變跟否定的否定; 但正反相彰或以反彰正, 以反求正好像是一般辯證法所沒有的.」
無為:「嗯, 所以說這二點可以說是老子辯證法的獨特之處, 尤其以反求正是老子辯證法最大的特色所在. 下面我們就逐一說明這四大命題.
1. 正反相依
正反相生是說對立的二個方面互為因果, 因正而有反, 有反而有正. 正反相依是說事物矛盾的二個方面形影相隨, 不可分離, 不可能有正而無反, 也不可能有反而無正. 正反相生可以看做正反相依的一個特例. 不承認對立面的互相依存, 就無法進一步討論辯證法的其他論題.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從文字表面上來看, 由美而有惡, 由善而有不善, 這就是由正生反, 是正反相生的意思. 但深入分析可能有三個層面的內容或意義. 第一是美與惡, 善與不善的互生關係, 二者相對而存在, 因而是共生與相依的關係. 第二是美與惡, 善與不善概念本身的關係, 美的概念和惡的概念, 善的概念和不善的概念都是成對出現, 也是相對而存在的, 也就是說相反的概念也是共生和相依的關係. 第三層的意思是說大家都以一種美為美的這種情況是醜惡的, 大家皆以一種善的形式為善的這種風氣恰恰是不善的. 這是對世俗價值判斷的價值判斷.
顯然, 老子的這種表述是事實描述和價值判斷的複合. 一方面, 這是事實描述, 揭示天下都以一種美為美, 以一種善為善的現象; 另一方面, 這也是價值判斷, 認為這種現象或風氣是適得其反的, 求美而險惡, 趨善而成不善.老子反對世俗單一的價值觀, 而提倡自然多元的價值觀, 追求自然的美, 自然的善, 這樣的美和善適活潑的, 多元的.」
草山:「這跟現代講求的生物多樣化跟世界頂尖大學強調學生背景的多元化好像是相通的.」
無為:「沒錯, 老子就是從自然的觀察跟反思當中發現, 其實人文價值跟自然一樣也需要講求多元性, 因為萬物存在必有它的原因和價值, 物種及基因的多樣性才能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 近親繁殖反而造成生物的弱化及滅亡. 同樣的, 人文單一的價值觀, 容易造成思想的僵化及文化的弱化. 中國的價值觀就是太過單一: 獨尊儒術及『萬般皆下品, 只有讀書高』的士大夫思想, 輕視工商. 才造成近代科學上與西方重大的差距, 成為列強刀俎上的魚肉. 儒家思想本身不是不好, 但不能只有儒家思想, 而是需要多元的思想的激盪, 才能使得文化生生不息, 配合時代的需要而發展. 我們繼續看〈第二章〉的其他內容.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一般認為這裡講的是這些概念是相比較而存在的辯證關係.但是音聲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而且前面提到單一的價值觀, 馬上接『故』, 應該不只是談這些概念都是相對的這麼簡單. 而是特別強調這些概念不但相對相生而且相依. 像事情一定不會只有難或易,有難有易才能成事, 大部分的物件也有長有短, 有大有小, 有高有低才會好看. 音樂也要有高有低才會和諧好聽. 一個隊伍或團隊也會有主有從才能順利往前. 而有無相生的有無跟〈第十一章〉的有無是一樣的, 是有無相生最好的說明.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因為物質的『有』才構成空間的『無』, 也因為有了空間的『無』, 物質的『有』才有了它的用.
〈第二章〉最後說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為單一的善跟美反而變成不善和不美, 不如就不要去提倡和規定統一的美和善的標準, 讓人們自然地去選擇美跟善, 所以理想的社會管理者就應該實行無為之治. 也就是『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樣才可以避免美變成惡, 善變成不善. 讓『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 只從旁輔助萬物的生存而不佔有, 也不因輔助而居功,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樣又可以防止因居功自傲而失敗. 可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確實是為了實現自然的價值, 是為了證明無為之治的合理性.
2. 正反互轉
在辯證法理論中, 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也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
〈第四十二章〉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強調損和益可以互相轉化, 本來似乎是在損耗的東西卻可能增長起來, 看起來在增益中的事物實際上也可能是在消損當中. 除了事物自身的變化之外, 人們或損或益的動機和效果也可能相反, 人們應該避免盲目的正面增加或減損的行動, 避免無效的行動或與願望相反的結局.
〈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淮南子.人間》『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對老子這一思想的生動演義. 作者說:『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一般人認為老子只強調對立面的相互轉化, 而不講轉化的條件. 其實, 老子並非完全不講轉化的條件. 『孰知其極? 其無正也?』中的『極』與『正』就相當於轉化的條件. 但也說明了轉化的標準或常規不易發現, 不易掌握, 但是老子並沒否定答案的存在, 只是強調『人之迷其日固久』, 感嘆一般人看不到正反互轉的事實, 更談不上轉化的規律或標準了.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委曲可以達成保全, 屈枉之情將轉為正直的伸張, 低窪可以轉為盈滿, 配避之物能引起舊去新來, 少而不足可以達到多而充裕, 多而充裕反而引起困惑跟迷網. 這是以各種情況說明事物的正反與利弊可以互轉的可能性. 從『曲則全』到『少則得』, 都是講事物從劣勢的反面向優勢的正面轉化的可能性, 而『多則惑』則又從優勢向劣勢轉化, 這是正反利弊既矛盾又可以互相轉化的關係.
但是老子不是孤立地講辯證法的, 他講正反互轉是為了高揚自然之價值和無為的原則, 所以他接著說『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又把辯證法引向理想的人格和社會的管理方式. 『抱一』即守道, 守道就是要守道法之自然, 守道法之自然可以趨利避害, 也就是下文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把因任自然, 避免極端過強的個人主動性當作防止事物由正轉反的基本方法. 最後, 老子又呼應開始的內容說『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這就涉及了事物轉化的條件和如何防止事物由正轉反的問題.
老子提到轉化的條件除了前面提到的『極』與『正』之外, 還有〈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其實也是量變產生質變的的道理. 這說明了道所維護的是自然平衡與和諧, 一物發展過盛就破壞了整體的自然秩序, 所以說『是謂不道』.
《老子》中涉及轉化條件的例子還很多, 比如〈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太愛財, 聚斂太多就會事與願違, 走到反面的破費, 亡財. 又如〈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也。』這裡的盈, 銳, 滿, 驕就相當於轉化條件. 要避免走向反面, 就要避免過滿, 過銳, 過驕, 也就是要適可而止, 最後在成功的巔峰時期適時退出, 以免盛極而衰, 惑因樹大招風而成眾矢之的. 又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遠』即是『反』的條件.
老子關於正反互轉的思想一方面是對現實的觀察, 或是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一種描述; 另一方面也是提醒人們防止盛極而衰的一種警告. 正因為老子所批評或擔憂的情況永遠存在, 老子的這一思想就永遠有現實的警示意義. 老子關於正反互轉的思想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物極必反』, 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共同的智慧和精神財富.
今天就談到這邊吧!」
草山:「沒想到老子一書的辯證思想如此豐富, 謝謝你的解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