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正反相彰或以反彰正

無為:「上一次提到的正反相依, 正反互轉等都是關於辯證法基本原則的表述, 今天我們開始講老子辯證法中較為獨特的觀點, 也就是認為比較完滿的事務應該是包含某種反面的因素的. 這種觀點作為事實或規律的描述可稱之為正反相彰, 作為一種方法或主張可以稱之為以反彰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成, 大盈, 大直, 大巧, 大辯, 大贏都不是一般的成, , , , , , 而是更為完滿的成, , , , , , 它們之所以完滿而不敝不窮, 之所以未走向反面, 就是因為它們若沖, 若屈, 若拙, 若訥, 也就是說它們包含了反面的要素, 因此成為更為圓滿的正面的狀態或價值. 這種較為圓滿的正面的狀態或價值可以防止事務的激烈的突發的變化, 維持社會較穩定的和諧, 所以說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真正的光明之途表面上看起來有些暗昧不明, 前進的道路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在倒退, 平坦的大道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崎嶇不平. 最高尚的品德反而是虛懷若谷, 最大的白反而是含有一點黑, 最廣大德讓人看起來好像有所不足, 最強健的德感覺卻像在偷懶, 最質樸純真的德毫無誇大之詞.

草山:「老子講的這些都是反常識的言論, 真的很難理解.

無為:「你認為真正的智慧是少數人擁有, 還是多數人都擁有?

草山:「應該是少數人吧!

無為:「那麼常識是少數人都有, 還是多數人都有.

草山:「應該是多數人吧!

無為:「那麼老子既然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智慧的人, 他的言論是反常識也就不足為奇了. 佛教理論也有這種特色, 因此老莊跟佛學對一般人來說都很難, 就是因為它們大都違反常識或我們一般人的認知. 雖然如此, 我就用我個人的理解來解釋前面說的幾段話.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最大的其實是永遠有缺, 永遠都不會完成的, 也就是真正的大成其實是無成, 這樣才會日新又新, 其用才能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最大的其實是永遠都有空間, 永遠都不會滿的, 真正的大盈其實是不盈, 這樣才能不斷容納新的東西, 其用才能不窮.

『大直若屈-- 最大的伸張一定來自相當的彎曲, 也就是蹲得越低, 跳得越高.

『大巧若拙--最大的一定來自不斷的練習的笨功夫.

『大辯若訥--最大的辯』不是來自語言, 而是來自行為, 事實勝於雄辯.

『明道若昧--人生的光明大道, 一向都是不清楚的, 要自己去探索, 人生就是一趟追尋意義的旅程.

『進道若退--人生的進程不是直線的而是螺旋像彈簧一樣, 因此有時你覺得是在退, 但其實是在繞回再轉進之中, 而不是真正的退.

『夷道若纇--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事通常是困難的事, 因此最平坦的路其實看起來都是崎嶇不平的.

『上德若谷--最高尚的德性, 恰恰是最謙卑的身段, 最寬大的胸懷, 有如上善之水, 善處下而能容, 利萬物而不爭.

『大白若辱--最大的白, 其實是能夠容忍黑.能夠容下黑而不變黑才是真正的白.

『廣德若不足--最廣大的德永遠感到自己的不足, 因此才能不斷精進, 而至廣至大.

『建德若偷--最強健的德跟無為一樣, 是日常一點一滴的累積, 表現上看起來好像沒什麼進步, 好像在偷懶. 但其實每天都在進步. 而且能夠一路持續下去, 這才是最堅毅也是最強健的德.

『質真若渝--質樸本真的德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變, 但其實本質不變.

草山:「哇! 感覺好有道理, 好有智慧, 跟人們平常的認知真的都相反.

無為:「老子的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正反相彰或以反彰正我們就談到這裡, 接下來談老子正反辯證的最後一項: 以反求正

 

4.    以反求正

以反彰正是為了避免有利的情況轉向不利的方面, 預先採取某個反面的姿態或因素來保證正面的狀態不轉向反面. 那麼如果已經處在反面的或不利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 那就要以反求正. 以反求正也是老子思想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也是最容易被歪曲或誤解之處. 老子以反求正的主張在第三十六張表述得最為直截了當: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要讓某物收縮, 應該先讓他擴張; 要讓某物衰弱, 應該先讓它得到加強; 要廢棄某事, 必讓它先經過興盛的階段; 要奪取什麼, 先要給予一些. 這些都是以柔弱勝剛強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這裡的歙、弱、廢、奪等都是行為的目的, 可以看作是. 張、強、興、與都是與目的看起來相反的行動, 故稱作『反』. 以柔弱勝剛強就要先從反面迂迴入手, 不能盡情直遂. 這種道理隱而不顯, 不易為人所知, 所以是『; 但這種道理又是得到事實不斷證實, 因而是『.老子認為事物的正反轉化是普遍的現象和規律, 因而弱者可以利用這一規律以反求正, 戰勝強者.

草山:「我記得這一段常常被解釋為陰謀論, 這是為什麼?

無為:「老子這一段常常被解釋為陰謀論起源於韓非的〈喻老〉,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事吳滅吳的故事解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以『晉獻公將欲襲虞, 遣之以璧馬; 之伯將仇由, 遣之以廣車』的故事解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是把以反求正辯證法解釋為陰謀論的先, 也造成後世對老子的誤解. 尤其朱熹也說: 老氏之學, 它閑時似個卑弱底人, 莫教緊要處發出來, 更教你支吾不住, 張子房是也. 子房皆老氏之學. 嶢關之戰, 與秦將連合了, 趁其懈擊之; 鴻溝之約, 與項羽講和了, 忽回軍殺之, 這個便是他柔弱之發處. 可畏, 可畏. 』」

草山:「朱熹這樣說好像怪怪的. 張良功成身退, 是道家人物沒錯. 作戰是兵法, 兵不厭詐. 老子是老子, 兵法是兵法. 歷史那麼多人使詐, 像白起坑殺趙軍, 黃蓋詐曹, 總不能都說他們也是道家人物, 都栽到老子身上吧!

無為:「嗯! 我們可以說, 以反求正的方法的確有可能成為陰謀詭計或被理解運用成狡詐的計謀, 老子以反求正的思想本身絕不是陰謀詭計, 而只是根據客觀事物的辯證運動總結出來的一般性方法.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相關內容: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以不自生而能長生, 以為人之身後而能成人之身先, 以置身於外而能存身, 這都是以反求正的實例. 就因為人的無私反而能成就其個人.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七章跟第六十六章都充分地表現了老子的領導思想. 老子心目中的領導者是把人民的的幸福跟需求放在前面及上面, 而將自身的需求放在後面及下面, 一切以老百姓為重, 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強徵暴斂. 老百姓當然不會覺得負擔及傷害. 這樣的領導者當然會受到老百姓的愛戴. 就因為這樣不跟老百姓爭, 天下的老百姓當然不覺得有跟他爭的必要了. 要達到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地無非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使自己強大到無人可以爭的地步, 這是的途徑; 另一種是根本不與人爭, 使得任何人都沒有必要與自己爭, 這是的途徑, 卻是更高明更徹底的方法, 無為不爭就是這種釜底抽薪的方法.

草山:「這種領導者也太棒了吧! 可惜千年難得一見.

無為:「嗯!確實難得, 但你可以從歷史上的明君看到只有把老百姓幸福放在自己需要前面的皇帝, 才有可能成為明君, 才能獲得臣民的擁戴.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些的作法都是真正擅長之舉, 真正的擅長, 其做法往往和普通人不一樣, 沒有通常的行跡, 不用通常的工具, 不採用一般人的方法, 這種真正的都包含了某種的因素.

此外, 還有『聖人,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已與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 『夫無以生為者, 是賢於貴生』〈第七十五章〉,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第四十七章〉,『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等等都是以反世俗的角度或方法去獲得更高的成果. 在老子看來, 以反求正比以正求正更為有效, 更為可靠.

在老子哲學中最能代表以反求正傾向的一個命題是柔弱勝剛強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這裡不僅提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命題, 而且由此論證了『無為之益』, 說明柔弱的精神就是無為,柔弱勝剛強也就是以無為勝有為, 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辯證法基本上是對經驗事實的理性總結, 然而老子也為這種建立在經驗觀察基礎上的智慧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據, 也就是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我們已經談完老子自然與無為的經驗性論證, 下次我們開始談關於自然與無為的超越性論證.

草山:「老子的辯證法實在太精彩了, 謝謝你的解說!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