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命名緣由: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鑿去外加的堆積物回歸生命的本真。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是一個生命,沒有名字,也沒有身份、地位、財產、權力、名聲等等,這些都是後來才有的,是在社會上混的過程中慢慢堆積到生命上去的,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我把它們稱作生命上的堆積物。可是,時間久了,我們就把這些堆積物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了,忘記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什麽了。」(周國平《幸福的哲學》)
 
二. 目的: 透過經典學習智慧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真理不會使你富有,但真理會讓你自由。」
周國平: 「哲學對於人生的最大意義就是幫助你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人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就會有好的心態.」
 
三. 方式: 讀經典
 
周國平: 「經典著作的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共同的重大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生命與死亡,靈魂和肉體,信仰等等, 同時又有獨特的貢獻.」
 
周國平: 「什麼是好書,誰說了都不算數, 最權威的批評家是時間,時間做出了鑑定,一代一代愛讀書的人做出了鑑定,結論就是這些經典名著.」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 「經典著作就是你初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重讀的書.你有重溫的感覺,好像你曾經讀過,為什麼呢? 因為它談的是你關心的問題,是你靈魂中的問題,你對這問題是熟悉的.經典著作是你在重讀的時候好像是初讀一樣的書.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為什麼呢? 因為它是獨特而開放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你的眼前不斷展現,不斷和你交流,和你對話.」
 
德國哲學家奧伊肯: 「人類積累了許多精神財富,它們主要是以書籍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些財富是外在於你的,它們還不屬於你,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把它占為己有.」

四. 方法論: 詮釋學(人文科學的方法論)
 
「詮釋學(hermeneutics)一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天使Hermes,他是天神宙斯的使者,負責傳遞宙斯的訊息,並「主動地詮釋」宙斯的意思。」
詮釋學的發展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詮釋《聖經》的原則,認為詮釋聖經應該以原文為主,找尋其「隱藏的」意義。第二階段是指F.E.D.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心理主義與W.Dilthey(1833-1911)的歷史主義的詮釋學。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客觀主義,主張詮釋者應擺脫自己的偏見及其時代的限制,而進入被理解對象的那個時代及其設身處地的立場。第三個階段是指M.Heidegger與Gadamer的詮釋學。他們把詮釋學從方法論轉向本體論(ontology),從而使詮釋學成為一門真正的哲學理論。
 
「啟蒙運動後,西方理性主義者多認為「成見」(prejudice)是一種和理性對立的力量。高達美(Gadamer)一反眾議,以正面方式,說明成見是人的歷史存在狀態,它與歷史相互交織,成為理解的基本「視域」(horizon)。「視域」一詞的字義是「地平線」,其涵意為:個人必須在其歷史的存在中,展開理解活動。由歷史所形成的「地平線」,決定了一個人的理解視野。」
「當讀者帶著自己的歷史「視域」去理解某種歷史作品時,兩種不同的歷史「視域」必然會產生一種「張力」(tension)。讀者必須擺脫由作品自身歷史存在所產生的「成見」,但又不能以自己的「成見」任意曲解其理解的對象。只有在解釋者的「成見」和被解釋者的「內容」融合在一起,並產生出意義時,才會出現真正的「理解」。這種過程,Gadamer稱之為「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資料來源: 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
 
但這種解釋者的「成見」或「前理解」卻不代表詮釋活動是任意的.
 
高達美: 「誰想理解,誰就不能聽任自己隨心所欲的前意見, 以便盡可能始終一貫地不聽錯文本的意見—直到不可能不聽到這些意見並且摧毀任意的理解.誰想理解文本,誰就得準備讓文本講話. 因此, 受過詮釋學訓練的意識必定一開始就感受到文本的它在性.」
 
「只有讓理解者自己的前提產生作用, 理解才是可能的. 解釋者創造性的貢獻不可取消地附屬於理解的意義本身, 這並非證明主觀偏見的私人性和任意性是合理的.」
(資料來源:《老子古今》p278)
 
以詮釋老子一書為例, 我們應設法盡量進入老子的視域(非原來老子的視域,而是我們視域中所認知的老子的視域), 也就是進入老子那個時代及立場, 盡可能的先了解老子一書的原義. 再回到我們的視域, 聚焦於我們的時代及個人的問題, 看看老子一書對我們的意義為何及如何解決我們這個時代及個人的問題.
 
五. 觀念分享:
 
1. 智慧只能自己領悟,別人無法給予.要嘛透過經典向有智慧的古人學習; 要嘛經過苦難的淬鍊.
 
周國平: 「人生兩種最重要的交談:一個是和活在書籍中的偉大靈魂交談; 一個是和自己的靈魂交談。」
 
2. 讀書會目的不在增加知識, 而是試著從經典去領悟智慧. 知識是加法, 日起有功; 智慧是減法, 去除欲望與偏見, 回歸生命的單純即生命的本真狀態.
 
〈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3. 少私寡欲不代表你一定要過得很清苦, 你還是可以有世俗物質的享受,只不過不要過度, 不要執著.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當到大官過著奢華的生活, 後來丟了官, 被流放, 財產全部被沒收都處之泰然.當他被尼祿賜死時,仍然十分平靜. 他的學生哭成一團, 他從容地問道: 「你們的哲學哪裡去了?」.
 
〈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4.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與行動及所產生的結果.你的選擇就決定了你的人生及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決定人生的方向,行動決定你路能走多遠. 選錯方向走太遠也沒用,選對方向但走不遠雖是枉然,但總還是比選錯方向要好. 選擇的大前提是價值觀與信念,價值觀與信念來自人對世界與人生的瞭解及認知. 學習哲學讓你有好的價值觀與信念; 學習科學讓你有好的能力. 智慧有助於選擇,能力有助於行動. 一般只知道學習科學有用,認為學習哲學沒用.其實學習哲學就是希望在人生中能做更有智慧的選擇,也就是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