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學的教師 Tal Ben-Shahar 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談幸福, 周國平先生則是從哲學的角度談幸福. 以下內容節錄自周國平先生所著《幸福的哲學》一書...
 
 「借這個題目和大家談談心。哲學就是談心,最早的哲學家,比如孔子、蘇格拉底,都不開課也不寫書,從事哲學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談心。一個人要和別人談心,首先必須先和自己談心,哲學首先是一種和自己談心的活動。今天我來和你們談心,其實是說一說我和自己談心的一些體會罷了。
 
  人都是缺啥說啥,現在幸福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正說明大家感到不幸福。為什麽會這樣呢?我認為問題出在心態,心態不好,怎麽可能幸福呢?這個時候就應該去找哲學。我搞了一輩子哲學,到頭來發現,哲學的真正用處是什麽?就是讓你有一個好的心態。我們平時都過著具體的日子,做著具體的事情,有順心的時候,也有不順心的時候,有快樂,也有苦惱、困惑、糾結。哲學就是讓你從這個局部中跳出來,看一看人生的全景,想一想人生的大問題、大道理,人生中究竟什麽是重要的,什麽是不重要的。這就是價值觀,哲學對於人生的最大意義就是幫助你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人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就會有好的心態。你再回過頭去看局部,對於重要的東西,你就能看得準、抓得住,對於不重要的東西,你就會看得開、放得下了。你仍然在過具體的日子,做具體的事情,但心態不一樣了,境界也不一樣了。
 
(前言):幸福與價值觀
 
1. 幸福是主觀感受,還是客觀狀態?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這話說了等於沒說。他的意思無非是,人人都想要幸福,每個人無論做什麽事,最後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譬如說,有的人想發財,想做官,但發財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過發財和做官過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發財和做官,但並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認為發財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別的事情,比如搞藝術或做學問。由此可見,雖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很不同的,而重要的就在於這個不同。
 
  幸福這個概念,一般是用來指一種令人非常滿意的生活。然而,什麽樣的生活是令人滿意的呢?衡量的標準到底是什麽?有的人說,這完全是個人感覺的問題,自己滿意就行。這當然也有道理,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覺得自己不幸福,你當然不能說他是幸福的。但是,自己覺得幸福,就是幸福的嗎?有一種狂喜型的精神病人,大約誰也不會認為他是幸福的人吧。可見主觀上的滿意度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人們往往在想象中把自己最強烈願望的實現視為幸福,可是,願望實現了就真的幸福嗎?怕未必。情況往往是,沒到手的時候想得要命,到了手不過如此,預期中的幸福感會大打折扣。如果願望只是停留在肉體欲望和物質欲望的層面上,情況就一定是這樣。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他的結論是:根本就不存在幸福這回事。如果只在欲望的層面上找幸福,他說的就是對的。肉體的欲望,食欲、性欲,不滿足是痛苦,滿足的時候頂多有短暫的快樂,然後就是無聊。物質的欲望,比如對金錢的欲望,如果你把幸福寄托在錢越多越快樂上面,一定也會落空。錢少了你痛苦,錢多了,你沒有更高的目標,就會無聊。然後你就要去賺更多的錢,但錢再多也填補不了內心的空虛,即使你富裕得成了一個金鐘擺,仍逃脫不了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的命運。
 
  問題出在哪裏?就出在停留在欲望的層面上。這也是叔本華的說法的毛病之所在,超越欲望的層面,他的說法就不成立了。精神性質的願望,就完全不存在這個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的悖論。比如說,你渴望知識,喜歡讀書,你會因此而痛苦嗎?當然不會,這類願望本身就是令人快樂的。然後,你去滿足你的願望,你讀了一本好書,讀了許多好書,你會因此而無聊嗎?當然也不會,你只會感到充實。所以,一個精神願望強烈的人其實是充滿幸福感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英國哲學家約翰•穆勒說: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幸福,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滿足的傻瓜幸福。所謂不滿足的人和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就是不停留在肉體欲望的滿足上,他有更高的、更豐富的需要,有精神需要,精神上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不會有徹底滿足的時刻,但他比光有肉體欲望的傻瓜和豬幸福。所以,對願望要做分析,願望因人而異,而每個人的總體願望歸根到底是由他的價值觀支配的,價值觀不同的人對幸福的期望是不一樣的。
 
  還有的人認為,幸福應該是一種客觀狀態,為了使這種客觀狀態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現在興起了幸福指數的研究。他們的方法大同小異,大致上是列出一些關鍵項,比如個人幸福指數包括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閑等項,國民幸福指數包括公平性、福利、文明、生態等項,然後按照重要程度給每一項規定一個分值,統計出來的總分就代表個人或國民的幸福狀況。這作為一種嘗試,當然是可以的,不過,我認為有兩個問題要意。第一,幸福不是純粹的客觀狀態,畢竟包含個人感受的因素,因此難以數據化,幸福指數只具有非常相對的意義。第二,哪些因素被列為關鍵項,每一項的分值是多少,價值觀起決定的作用,價值觀不同,幸福指數的編制就不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把幸福看作主觀感受,還是客觀狀態,抑或是二者的統一,價值觀都起了決定的作用。所以,說到最後,從哲學上來說,對幸福問題的探討要立足於價值觀。
 

2. 哲學史上的幸福觀
 
  在西方哲學史上,幸福問題是討論得很多的一個問題,大致分兩派。一派叫快樂主義,認為幸福就是快樂,快樂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這一派的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到了近代,代表人物是英國的經驗論者,比如休謨、亞當.斯密、約翰.穆勒。談到什麽是快樂,這一派強調的是生命本身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比如伊壁鳩魯說: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你身體健康,靈魂安寧,這就是快樂,就是幸福。約翰.穆勒更加強調精神的快樂,認為它是比身體的快樂層次更高的快樂。
 
  另一派叫完善主義,認為人身上最高貴部分的滿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不過,他們一般並不排斥快樂,承認完善亦伴隨著精神上的快樂。這一派的創始人是蘇格拉底,他的學生柏拉圖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觀點,在他之後還有犬儒學派和斯多葛派,近代以來主要是德國理性論者為代表,尤其是康德。蘇格拉底提出一個公式:智慧=美德=幸福。在他看來,一個人如果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靈魂遠比肉體重要,好好照料靈魂,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從中國哲學史來說,幸福這個詞是現代漢語詞彙,古代漢語裏幸和福這兩個字是單獨使用的,沒有幸福這個詞,要了解中國哲學家對幸福的看法,主要依據他們談論人生境界的那些內容。我覺得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護好生命的本真狀態,莊子在這同時還強調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種與造物者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儒家比較接近完善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貧樂道就是幸福。在精神生活上是樂道,在物質生活上就是安貧。孔子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你看他也很強調簡樸狀態中生命的快樂。
 
  所以,比較兩派的觀點,我們會發現它們的差異其實並不大,兩派的共同點是重生命、輕功利,重精神、輕物質。完善主義重視精神生活,快樂主義也認為精神的快樂更有品位。快樂主義重視享受生命的本真狀態,完善主義也認為簡樸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享受生命。歷史上沒有一個哲學家主張物質欲望的無窮盡滿足就是快樂,不會有的,否則怎麽叫哲學家呢。快樂主義者約翰.穆勒說,幸福就是快樂,但快樂是有質的區別的,有層次的高低的,一個人只有品嘗過不同的快樂,做過比較,才能判斷哪一種快樂是質量更高的。所有品嘗過不同快樂的人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就是精神的快樂要遠遠高於肉體的、物質的快樂,是更強烈、更豐富、更持久的快樂。有的人只品嘗過低層次的快樂,他陷在裏面出不來,從來沒有品嘗過高層次的快樂,所以才會以為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快樂。如果他以後提升自己,有了更高的追求,就會發現以前的那個狀態並不是真正的幸福。這也說明了為什麽不能只從主觀感受來判斷幸福,因為主觀感受的優劣也必須用價值觀來判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哲學史上談幸福,就是從價值觀出發的。
 
3. 立足於價值觀看幸福
 
  談幸福問題,價值觀是繞不過去的,不從價值觀出發,幸福問題就沒法說清楚。人生在世,價值觀是最重要的,決定了人生的境界,對幸福的不同理解實際上就導致了不同的人生境界。有人可能會說,價值觀也是因人而異的,沒法討論。我說可以討論,評價不同的價值觀是有一個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人性。
 
  我們來看一看,人身上什麽東西是最寶貴的,是最值得珍惜的,我們讓它們處在一種好的狀態,讓它們的價值得到實現,人生就是幸福的。我認為人身上有兩樣東西是最寶貴的,其實這也是多數哲學家的看法,哪兩樣東西呢?一是生命,二是精神。生命是最基本的價值,沒有生命什麽也談不上。同時,人不只是生命,還是精神性的存在,這是人和其他生命的區別之所在。我寫過這樣的一段話: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那麽,怎麽算是把命照看好呢?我認為生命應該是單純的,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好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怎麽算是把心安頓好呢?我認為精神應該是豐富的,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聚心靈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人有兩個最主要的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一個是萬物之靈,盡好老天賦予人的這兩個主要職責,好好當自然之子,好好當萬物之靈,人就幸福了。
 
  所以,幸福就在於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這兩條是最重要的,沒有這兩條,物質的東西再多也不會真正幸福,有了這兩條,物質的東西少一點也是幸福的。從主觀上說,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是好的品質,具備這兩種品質,也就具備了幸福的能力。從客觀上說,是好的狀態,如果你二者的狀態是好的,那麽從客觀上評價你就是幸福的。立足於價值觀看幸福,幸福問題就變得清楚簡單了,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因為你可以支配自己的價值觀。
 
  用這兩條衡量,我覺得我們時代的重大迷誤是過分地從外在方面去尋求幸福,把金錢、財富、物質的東西、外在的成功看得太重,大家一窩蜂都在追求這些東西。當然,你可以追求,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讓你的生命和精神有一個好的狀態,那才是真正能使你幸福的東西。如果你為了追求外在的東西把生命和精神的狀態弄得不好了、混亂了,你就是因小失大,很划不來,結果一定不幸福。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大家活得很忙很累,但並不幸福,毛病就出在價值觀上。所以,你一定不要隨大流,到底什麽能讓你真正感到幸福,你要去問自己的生命,問自己的靈魂。」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