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幸福在於生命的單純
 
1. 區分生命本身的需要與物欲
 
  生命本來應該是單純的,為什麽會變得雜?一個重要原因是把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質的欲望混為一談了。當然,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但所需的物質是有限的,因而是容易滿足的。大自然既然把你產生了出來,就已經給了你一個使你能夠生存的物質環境,你要生存下來並不難。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欲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而是社會刺激出來的,是人比人比出來的,看見別人有了我也要有,沒有就好像低人一等,這個東西是社會的競爭造成的。其實,物欲帶來的快樂比生命本身的快樂淺和窄,比精神的快樂低。生命本身的快樂是生命根底裏的快樂,又是自然廣闊天地裏的快樂,既深刻又寬廣,可是,物欲不但把生命的單純狀態破壞了,而且遮蔽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快樂。
 
  中外哲學家都強調,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是兩回事。伊壁鳩魯說:超出自然需要以上的欲望是造成痛苦的根源。自然需要本身是有限的,容易滿足的,可是,如果你超出自然的需要去追求物質,那是沒有盡頭的,你就走上了一條痛苦的不歸路。
 
  在中國哲學裏,道家最強調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的區別。《淮南王書》裏有一句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全”就是完全、完整,“性”就是天性、本性,“保”就是保護,“真”就是真實,你要保護好你的完整的真實的生命狀態,不要用物質去損害它。這也就是莊子經常說的“保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他還說:“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意思是說,如果你把你的自我喪失在物質裏面了,把你的本性喪失在世俗裏面了,你就是一個顛倒的人。什麽顛倒?就是價值觀顛倒了嘛。
 
  那麽,生命本身有些什麽樣的需要呢?人是自然之子,作為一個生命需要什麽,是由大自然規定的。在我看來,那其實是一些平凡而又永恒的需要,但它們構成了生命的核心。大致說來,在和自然的關係上,人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自身,有對安全、健康、閑暇的需要;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我特別強調要珍惜和享受那些自然性質的情感,就是愛情、親情、家庭。所有這些需要都是生命本身的需要,為物欲忽視它們,犧牲它們,就是價值的顛倒。下面我著重談其中的兩項。
 

2. 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是自然之子,在合宜的自然界環境中才能生存和發展,這是一條永遠的規定。所以,有一個好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永遠是生命最根本的需要,是人類幸福的永恒前提。這個道理絲毫也不複雜,但常常被我們忘記了。
 
  從個人來說,我們要親近自然,親近土地。人類的技術日新月異,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使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反正我自己並不覺得我們比古人幸福。李白當年“一生好入名山遊”,走了許多崎嶇的路,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我們現在乘飛機往返景區,乘纜車上山下山,倒是便捷了,但看到、感受到的東西可有李白的萬分之一,我們比李白幸福嗎?蘇東坡當年夜遊承天寺,對朋友感嘆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耳。”我們現在更少這樣的閑人,而最可悲的是,從前無處不有的明月和竹柏也已經成了稀罕之物,我們比蘇東坡幸福嗎?
 
  在自然環境中,對於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大氣、水、土地。可是現在,我們看到,這三個因素都受到了破壞,大氣汙染,水汙染,水資源枯竭,土地和森林大面積消失,這些問題都非常嚴重。我們應該認真地反省一下我們現在的發展方式。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批判現代人對待自然的態度,他稱之為技術的方式,就是把自然萬物都看作能源。相反的方式,他稱之為詩意的方式,就是承認自然萬物都有自身的存在、自身的價值、自身的權利,人類應該尊重。現在我們也經常引用海德格爾的名言“詩意地棲居”,可是這句話從我們口中說出來幾乎成了一個諷刺。在全國性的開發熱潮中,我們眼中已經沒有自然界,只看見資源、能源,只想著用它們賺錢,結果也就真的沒有自然界了,我們周圍的自然已經面目全非了。為了開發而破壞自然,這真正是本末倒置,是在毀掉我們生命的根本。
 
  現在講低碳,有的人就說低碳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去年經濟危機,強調的也是怎麽樣保住高增長。我就想不通,為什麽一定要高增長?高增長就是幸福嗎?發展慢一點有什麽關係?你真正比較起來,到底高增長重要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的和諧重要?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確要好好反省,對於人類的幸福,對於我們民族的幸福,到底是什麽東西是最重要的。
 

3. 自然情感的享受
 
  我一直認為,在人生幸福中,自然情感的享受占據很大的比重。我自己回憶我這一輩子,幸福感最強烈的時候是什麽時候?無非是兩段時光。一段就是青春期,我十七歲上北大,有一天突然發現世界上有這麽多漂亮的姑娘,心裏喜悅啊,覺得世界真是太美好了,人生真是太美好了,一定有一件我還不太清楚的、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等待著我。一等就等了好多年,因為那個時候大學生是不准談戀愛的。即使讓談也輪不上我,我上學早,進了大學還在長個子,女生都比我大,看不上我。不過,我覺得,談沒談戀愛不重要,那一種戀愛的心情是最寶貴、最幸福的。看世界、看人生都是一種戀愛的心情,包括看書也是這樣,那麽單純,那麽癡迷和陶醉。我的體會是,青春期真的是在和整個世界、整個人生談戀愛。
 
  另一段時間就是當上了爸爸的時候,又一次覺得世界太美好了,人生太美好了,又一次感覺有一件還不太清楚的、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眼前慢慢展現出來。親自迎來一個小生命,這的確是人生中無比幸福的時光,每一天都有驚喜,都充滿了幸福感。我這個人真的很喜歡當父親,其樂無窮。經常有人問我,說周老師,在哲學家、作家和學者這三個身份中,你最看重哪個。我說都不看重,都無所謂,我只看重一個身份,就是父親。別的都可有可無,都可以不當,但是我一定要當父親,不當父親,我真是不甘心,死不瞑目。
 
  大家知道,我第一次當父親的經歷是很不幸的,我的第一個女兒妞妞患有一種先天性的癌癥,雙眼視網膜細胞瘤,她只活了一歲半。我為她寫過一本書,叫《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相信在座會有人讀過。妞妞離我而去以後,我覺得內心空落落的,人生沒有意思了。好在老天沒有拋棄我,看我喜歡當爸爸,當得還不錯,又給了我一個女兒。不久前,我為我的第二個女兒啾啾也寫了一本書,叫《寶貝,寶貝》,我在裏面寫了當父親的心情。
 
  一個小生命剛來到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小動物,是個幼獸,那時候我們大人也就變成了成年獸,整天照料這個小動物,給她擦屎擦尿,洗澡餵奶,非常忙碌,忙的都是一些很瑣碎的事,基本過的是一種動物的生活。但是,我覺得當成年獸的滋味好極了,我們平時生活得太複雜了,當人當得太累了,面對一個小生命,我們又回到了一種自然狀態,生活重新變得簡單了。我喜歡伺候孩子的小身體,包括給她餵奶。有時候,她媽媽看我給孩子餵奶餵得那麽陶醉,就說你不要以為你在給孩子餵奶,這個奶水就是從你的身上出來的。我當時就回了她一句,說我真的感覺我整個人變成一個大奶瓶了。不過,我和孩子畢竟隔了一層。看媽媽給孩子哺乳,孩子在她懷裏那麽陶醉地吮吸乳頭,我真的很羨慕。我羨慕女人能懷孕和哺乳,那種母嬰生命交融一體的感覺,我們男人是永遠體會不到的,只能在旁邊猜想。我覺得這是男人的一個缺陷,不能懷孕和哺乳。大自然把這個最神秘、最偉大的過程放在女性的身體裏,這是對女性的厚愛。其實這不是我說的,是老子說的,老子把女性比作道,道是他的哲學裏的最高概念,世界的本質,還說女性的生殖係統是天地的根,他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女性主義哲學家。
 
  等到孩子慢慢大了,我的身份就由成年獸轉變成了她的秘書。一個小孩在二三歲會說話以後真是妙語連珠,經常會說出讓你意外和驚喜的話,我就想,這麽精彩的話怎麽能讓它隨風飄走呢,於是隨時給她記下來。我女兒兩歲就知道了,她說了一句話,我說寶貝你說得真棒,她就馬上說,爸爸你給我記下來。她很認我這個秘書,而我當秘書也當得有滋有味,當得很稱職。其實我的寫作任務挺多的,有很多計劃,但是我對自己說,那些計劃都可以靠邊站,可以慢一點完成,以後可以補,可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是彌補不了的,過去了就過去了。聽到孩子的妙語,當時你非常驚喜,但是不要說過了一兩天,可能一晃你就忘記了。記憶力再好的父母,孩子小時候的情況能回憶起來的也是很有限的,是支離破碎的。所以,我當時就有一個明確的意識,就是要把它留下來,這不但是我生命中的珍寶,也是孩子生命中的珍寶,等她長大了,我就把為她寫的日記加以整理,送給她作為她的成年禮物。一個父母給孩子的禮物能夠有比這個更好的嗎?肯定沒有了。當然,我已經把它寫成了書,不過,哪怕不寫書我也一定會記,以後自己做成一本小書送給她。其實那本書不小,我寫的書一般都比較薄,都是二十萬字以內的,這本書二十八萬字。我當時給她記錄的日記有六十萬字,從她出生一直記到她上小學六年級,以後就讓她自己記了,那應該是她自己的事情了(笑聲)。
 
  其實,我說的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你必須有親身體驗,否則我跟你說了也白說。有一年我在北京坐出租車,司機是個小夥子,從上車開始,就和我講他的小孩,他剛有了一個一個月的女兒,講啊講,一直講到我下車。臨下車時,他跟我說:你知道嗎,我以前最討厭的就是別人跟我說他的小孩,婆婆媽媽的,瑣瑣碎碎的,有什麽意思?現在我自己有了小孩,我忍不住要說啊。我說:這就對了,這說明你是一個人,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後來我就分析,為什麽孩子會給人帶來這麽強烈的幸福感?可能是這樣的:性本能其實分兩個層次,淺層次是快樂本能,就是男女之間的事兒。孩子來了,一直潛伏著的深層次才顯現出來,那就是種屬本能,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覺醒了。這是大自然的狡計,讓你男歡女愛,讓你貪圖快樂,結果弄出來了一個孩子,接著就讓你辛苦,還讓你感到這辛苦是更大的快樂。不過,我覺得挺好,就算中了大自然的狡計,那快樂是實實在在的,是生命根底裏的快樂,而做一回大自然的工具也不是恥辱,從生命的角度看,世上有什麽事業比種屬延續更偉大?為人父母恰恰讓我們體會到,生命既是巨大的喜悅,也是偉大的事業。
 
  親情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方面,其實在我看來,不但親子之情是親情,愛情最後也要落腳到親情。什麽是愛情?就是在人世間尋找那個最親的親人,兩個人相依為命,共度此生。年輕的時候,我們對愛情的看法很浪漫,好像愛情必須是兩個人一見鐘情,如癡如醉,要死要活,但這樣一種激情狀態肯定長久不了。因為熱戀而結婚,然後激情慢慢轉變成親情,這是最好的結果了。如果兩個人之間最後真的是最親的親人這種感覺,愛情就是圓滿的。
 

4. 回歸生命的單純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嬰兒期是永生的救主,為了誘使墮落的人類重返天國,它不斷地重新來到人類的懷抱。”親自迎來一個小生命,這的確給了我們一個特別好的反省的機會,使我們的生命得以淨化。我們平時生活得太複雜了,做的許多事情和生命本身沒有什麽關係。當然,既然在社會上生活,這是沒有辦法的,但是我們應該經常尋找機會,讓自己回歸生命的單純,體會一下生命本真的狀態。在嬰兒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狀態,我們自己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個單純的生命。雖然後來變得複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要清醒,要盡量保護好生命的單純。
 
  很多年前,我收到過一個讀者的來信,是一個女孩子寫給我的,信寫得非常好,我看了非常感動。她在信中說,周老師,我讀你的書的時候,從來沒有把你當成一個散文家,一個學者,我的感覺是,你是一個生命在那裏靜靜地訴說,我也是一個生命在這裏靜靜地聆聽。最後的落款,她沒有寫自己的名字,而是寫了一句話: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是,你是……我很想給她回信,但是沒法回,信封上也沒有地址,只有一個郵戳是河北懷來。是啊,我就寫了一篇文章,標題就用她最後的那句話: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我們大家想一下,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是一個生命,沒有名字,也沒有身份、地位、財產、權力、名聲等等,這些都是後來才有的,是在社會上混的過程中慢慢堆積到生命上去的,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我把它們稱作生命上的堆積物。可是,時間久了,我們就把這些堆積物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了,忘記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什麽了。這就是本末倒置。當然,我們在社會上生活,離不開這些堆積物,但是你內心要清醒,不能總是為這些堆積物而活,至少要分一點時間給生命本身,滿足生命本身的需要,比如親近自然,享受親情。你不能永遠生活在一個功利的世界上,你要不時地抽身出來,回到生命的世界來。否則的話,你生命上的堆積物再多,比如說財富再多,地位再高,名聲再大,生命本身卻是荒蕪的,你就仍然是一個不幸的人。
 
  人在世界上生活,應該力求兩個簡單,一個是物質生活的簡單,一個是人際關係的簡單。有了這兩個簡單,你的心就會是寧靜的。人為什麽會煩惱?就是因為在這兩個方面都太複雜了,物質生活上是財富的無窮追逐,人際關係上是利益的不盡糾葛,結果煩惱不斷。
 
  生命的單純,體現在人際關係上,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以生命相待,這就是同情心,就是善良。今天的社會之所以道德缺失,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單純,活得太複雜,把堆積物看得太重要。我相信,如果一個社會的成員普遍保持生命的單純,人際關係就一定簡單,社會就一定和諧。
 
  兩性之間也是這樣,應該單純一點,真正作為生命互相對待,才會有真愛。如果複雜,摻進許多利益的計算,愛就一定變質。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把人和動物做一個比較。動物的兩性關係是很單純的,誠然也會有爭奪配偶的鬥爭,但絕對不會有金錢、財產、地位、權力等因素夾雜在其中,只有人才會這樣。結果怎麽樣?我揣測人的性快樂很可能不如動物,因為不純粹。當然,在兩性關係中,人可以也應該有高於動物的方面,就是精神上的互相吸引和欣賞,我們把這叫做愛情。可是,如果沒有生命單純的前提,利益至上,這個更高的方面就無從談起。所以,我認為,好的性愛有兩個要素,一個是純粹身體的吸引和快樂,一個是純粹心靈的共鳴和愉悅,而利益的介入對兩者都是破壞。
 
  在生命的單純這一點上,人真應該學一學動物。人有理性,因此而高於動物,但理性起的作用並不都是好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動物如果需要某樣東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數量,而人卻不然。許多時候,人的理性反而是起了壞作用的,使人在自己生命需要的問題上變得複雜而無知,這是其一。還有其二,動物的兇猛僅限於本能,只是為了生存,人殘暴起來可不得了,可以做出對生存毫無必要的壞事,以酷行本身為樂。自然界裏找不到一種動物,會像人這樣虐待和屠殺自己的同類。經常有人說,人墮落了會淪為禽獸,我說這是對動物的誣蔑,事實是人墮落起來比禽獸壞無數倍。
 

5. 珍惜平凡生活
 
  生兒育女,親情,家庭,這些東西的確很平凡,人類千百萬年以來一直是這樣過的。但是,正是這種平凡的生活對於人類來說是最重要的。有了這個東西,人類就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沒有這個東西,人去做其他各種各樣的事情還有什麽意義?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有一個覺悟,就是珍惜平凡生活的價值。我們往往有很多的野心或者說雄心,要在這個世界上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要鑄造輝煌、卓越等等,我說你可以那樣去幹,但是你千萬別忘記了,平凡生活仍然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們組成了人類生命的永恒的核心和基礎。說到底,一切的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到平凡,都要用對平凡生活做出的貢獻來衡量它們的價值。如果平凡生活過不好,你再不平凡,再精彩,我覺得那都是空的,其價值都很有限。
 
  法國哲學家蒙田說:一個人能夠和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我覺得他說得很對。一個人事業再輝煌,在社會上成就再大,如果不能和家人和睦相處,甚至完全沒有時間和家人相處,家不成其為一個家,我認為你的人生就是有根本缺陷的。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說:懷有野心的人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妻子和朋友身上的,他不得不把全部時間奉獻給他的敵人。說得真好,的確有這樣的人,把全部時間用來爭權奪利,勾心鬥角,卻捨不得花一點時間來陪家人,還自吹是為了事業而犧牲家庭生活。
 
  在生活中,每當有親人去世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追悔,譴責自己沒有好好珍惜相處的時光。可是,事實上,相遇是緣,分離卻是命,再親的親人也是時時刻刻在走向分離,因為總會有人先走,只能陪一程。所以,不要事後追悔,現在就要珍惜。楊絳幾年前寫過一本書叫《我們仨》,她在書裏說,這輩子最大的成就是“我們仨”,就是她、錢鐘書以及女兒錢瑗這三個靈魂在這個世界上相遇了。她和錢先生都是大學者、大作家,但她並不認為這算多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是有這一個好家。那麽,錢先生和錢瑗在同一年去世,這就是最大的痛苦,她在書中不斷地嘆息,我們仨失散了,永遠地失散了。我很理解她的感受。如果你有一個好家,最悲哀的事情是什麽?就是總有一天會失散,而且再也沒有另一個世界讓你們重逢了。所以,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每時每刻。人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得麻木,對生命不敏感,有必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忽略和錯過了人生中那些最珍貴的價值。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愛的伴侶、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你再忙也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飯,餐桌上一定要有歡聲笑語,這比有錢、有車、有房重要得多。你錢再多,車再名貴,房再豪華,可是沒有這些,和誰之間都沒有真愛,那你其實是非常可憐的,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孤魂野鬼。相反,即使窮一點兒,但是有這些,你就是在過一個活人的正常生活。
 
  其實,對社會來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也是一樣。你說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我們用什麽標準評判它好不好?中國的老百姓有一個很樸素的標準,他們把歷史上的時代分為治世和亂世,治世就是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大家都能好好過平凡生活,亂世就是兵荒馬亂,或者貪官汙吏橫行,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平凡生活遭到了破壞。我覺得老百姓的標準是對的,如果不能安居樂業的話,你GDP再高,國勢再強盛,有什麽用?所以,安居樂業是最低標準,也是一個最基本的標準。」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