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申理論
無為:「上次我們談完孔子思想的主軸: 仁, 義, 禮的體系,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由這個主軸所引申的其他理論. 大概可分成三個部份來敘述:
1.「正名」觀念與政治思想--「禮」觀念的引申
這類的理論可看作「禮」觀念的引申. 孔子立說,最初就是以政治秩序問題為主。因此,孔子對「禮」的理論也以解決政治秩序問題為歷史誘因。孔子對當時政治觀感,可以從《論語》得知。
〈季氐〉: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這也是孔子所以要重建周文的理由,也是孔子對實際政治問題的基本觀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即表示政治秩序之確立;反之,即表示禮制崩瓌。孔子旣然以「侵權」為政治秩序崩潰的主要問題所在,則想要建立政治秩序,自然必以「不侵權」為主。「不侵權」一義,在孔子學說中,就通過「正名」觀念表示。
〈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别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這就是儒家最早的名分理論。為政以「正名」為本,也就是說以劃定「權分」為本;一切秩序制度,基本上皆以決定權利義務為目的。在一社群中,權分的分劃一清楚,即可建立一生活秩序;専就政治秩序來說,一切政治制度之主要作用也只是權分的劃定。而「權分」的劃定,目的就在於讓社群中每一分子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務。
〈顔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季氏〉: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尊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 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虎兕出於柙,龜玉毁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 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而謀動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孔子責怪他的冉有跟子路不能盡職,故使季氐伐屬國。於是表示兩點重要意見。就經濟利益而言,孔子認為經濟問題以建立公平經濟制度為主;有公平制度,人民圑結,安心工作, 自能提高生產,不必擔心人口或財貨不足,故說「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此因當時列國欺凌弱小大半以經濟掠奪為目的,所以孔子針對此點,提出意見。其二是,一統治者欲使外族擁護,只能自己發揚文化,以吸引外族, 不能用征戰;故強調「修文德以來之」。以上兩點都表示孔子反對用強力建立秩序,而開始提出德性指導政治的觀念。這一主張對後世儒者之政治思想,影響頗大。
〈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務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路〉: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但孔子也不是主張完全不用兵,只主張軍隊用於討伐有大罪者及保衛秩序;而不用以侵害他人。
〈憲問〉: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討伐有罪者也是權分之一部份,這正是設軍隊之基本目的。反對用強力,並非反對制裁罪惡。
〈顏淵〉:子貢問政。曰:足食,足兵,足矣。民信之矣。
食,兵,信三者中,又以「兵」之重要性最低。總之,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建秩序,定權分為基本觀念;而重德性教化, 反對使用強力, 反對經濟掠奪, 反對殘暴統治,則是其具體主張。這些都可視為孔子「禮」觀念的引申,其中又以「正名」覲念為最重要。今天就談到這裡吧!」
草山:「好啊!謝啦!」
~~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勞思光先生著, 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