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養氣跟成德的功夫

無為:「今天談的是孟子養氣跟成德的功夫. 內容主要在《孟子.公孫丑》的第二章, 這一章可以說是孟子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章,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還特別為這一章寫了一篇附錄. 我們要把這一章拆成幾段, 慢慢解釋.」

草山:「沒問題! 現在還早, 來吧!」

無為:「那下面就先敘述本文

原文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白話翻譯
 
公孫丑問孟子說:「假如,夫子做了齊國的卿相,能夠推行大道,從此使齊國稱霸於諸侯,甚至稱王於天下,也不足怪了!真能這樣,夫子動心不動心呢?」
 
孟子說:「不會,我自四十歲時,就不動心了!」
 
公孫丑說:「這樣子,那麼夫子的勇氣,比衛國勇士一孟賁,大得多。」
 
孟子說:「學會不動心不難,告子不動心,比我還早呢!」
 
討論
 
草山:「這篇一開始明明談的是不動心, 怎麼變成在談?」
 
無為:「公孫丑問孟子是否動心, 我認為是問孟子面對身為卿相成就霸業的名跟利能否『不動心』,是否能堅持初衷? 這就是《孟子.滕文公下》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意志堅定, 不論在處於何種狀況, 心志都不為所動的『不動心』. 而這種意志堅定也是一種勇, 一種精神上, 意志上的勇, 因此公孫丑說這種意志堅定之勇更勝孟賁這種勇士的血氣之勇, 或形軀之勇. 因此公孫丑覺得老師很了不起. 但是孟子告訴公孫丑這沒什麼了不起, 告子的不動心比他還早.
 
草山:「可是從文章後面來看, 孟子並不認同告子的不動心, 他為何要這樣說, 讓公孫丑覺得好像告子比他厲害的感覺.」
 
無為:「我覺得孟子應該是覺得公孫丑問了一個好問題, 身為老師的他想要好好的把他『不動心』的想法跟理念好好地闡述一下, 順便跟當時可能比較流行的告子的不動心的說法做一下區別, 故意這麼說的.」
 
 草山:「沒想到孟子心機這麼重.」
 
無為:「哈哈! 這只是我的猜測, 更何況孟子的動機是要在教學生. 我們繼續吧!
 
原文
 
曰:「不動心有道乎?」
 
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曾子北宮黝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守氣,又不如曾子守約也。」
 
白話翻譯
 
公孫丑說:「要不動心,有什麼方法嗎?」
 
孟子說:「有的!像北宮黝先生培養勇氣,使自己不動心的方法是:縱使有人向他身上刺一刀,他連皮膚都不會縮一下;縱使眼睛被刺,也能目不轉睛。在他想來,就是一根毫毛被人糟蹋,就好像是在市朝鬧區中,眾目睽睽之下,被打、羞辱他一樣。他人既不肯受辱於穿寬大粗布衣服的平民,也不肯受辱於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君;在他看來,刺殺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君,就像刺殺一個穿粗布衣裳的平民百姓一樣,根本無所畏於諸侯權勢。假使,有誰用難聽的話辱罵他,他必然當場奉還回去。這就是「北宮黝」的方法。
 
至於孟施舍先生培養勇氣,他自己曾說過:『對待不能戰勝的, 就像對待足以戰勝的一樣; 如果衡量敵得過才前進, 考慮可以勝才戰, 那是畏懼眾多軍隊的人, 我怎能做到必勝呢?不過是無所畏懼罷了!』
 
孟施舍使自己不害怕的工夫,有點像曾子的反求諸己;北宮黝專力對付敵人的工夫,類似子夏的篤守聖道。這兩個人的勇氣,我孟子不知道那一個高明,然而,在我看來,孟施舍是把握住培養勇氣的要領。從前曾子告訴他的弟子子襄說:『你好勇嗎?我曾聽我老師孔子談論過「大勇」:自己反省一下,要是我理屈,就算對手是一個穿粗布衣服的平常人,我難道不害怕嗎?自己反省一下,要是我理直,雖然面臨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的拼到底!』這麼看來,孟施舍把握住培養勇氣的要領,又不如曾子能把住培養道義的精神。」
 
討論
 
 草山:「為什麼孟子說孟施舍曾子北宮黝子夏』?
 
無為:「這就要從曾子跟子夏的區別先說起, 原則上曾子注重『主內』; 子夏注重『務外』.《論語.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事父母、事君、交友,這些都是具體的實踐,子夏認為這也是學習。可見其對『務外』的重視。《論語·子張》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也」所謂『小道』即農、工、商、醫等小的技藝. 可觀之處,便是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從外在世界學習,即使在一些小的技藝中也可學到知識,也體現了子夏重視從外在世界探求學習的『務外』思想.  這一點跟荀子比較像.
 
至於曾子則『主內』,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朱熹曾說:「諸子之學,皆出於聖人,其後愈遠愈失真。獨曾子之學專用心於內,故傳之無弊,觀於子思、孟子可見矣。」這一點跟孟子比較像, 或者應該倒過來說孟子就是受曾子跟子思的影響.
 
草山:「所以你的意思是說北宮黝的勇, 是來自外在的培養; .孟施舍的勇是來自內在.」
 
無為:「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北宮黝之勇,在於蠻力孟施舍之勇,在於長養內在無懼的勇氣. 因此孟子說孟施舍比北宮黝更得要領, 因為孟子認為真正的勇氣應該是由內而發.
 
草山:「那為何又說『孟施舍守氣,又不如曾子守約也』?
 
無為:「如曾子說的『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勇氣來自是否合理, 也就是孟子所謂的』, 合義才能真正的理直氣壯. 因此義的價值應該在勇之上, 勇應受義的指導. 所以孟子才會說孟施舍的守氣, 又不如曾子的守約. 所以孟子用這三個人說明勇氣的三個層次: 北宮黝之勇,在於蠻力;孟施舍之勇,在於長養勇氣;而曾子之勇,在於長養心中的浩然之氣。一個是由外表的強自練習那不動心;一個是恃意氣之助而不動心;一個是因內心的誠明自然不動心.」
 
草山:「了解了, 沒想到短短的一篇文章, 就有這麼多內容, 還好有你的說明.
 
無為:「我也就是多看了幾本書, 跟你一樣也有一些疑問, 就自己想辦法找資料跟判定各種說法的合理性, 再決定採用哪種說法. 但這都是個人判斷, 不敢說孟子就是這個意思. 這篇文章後面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 我們下次再談吧!

草山:「好啊! 一次講太多也無法吸收, 謝謝啦!

 

~~未完待續~~

1.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勞思光先生著, 三民書局

2. 《解讀孟子》, 傅佩榮先生著, 立緒文化事業

3. 中國孔子網〈論子夏、曾子在儒學發展中的貢獻〉

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