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今天來繼續談孟子與告子的爭論.」
草山:「上次回去大概將那三段有關本性的爭論重新思考, 整理如下:
第一段告子主張『性』就跟道家的『德』一樣, 主張順性或順著德發展, 孟子則質疑告子認為仁義是違反本性外加之物, 並嚴格批評這種言論將導致天下人去禍害仁義. 但順性發展跟禍害仁義之間好像沒有必然的關係, 甚至如果如孟子主張性善的話, 順性發展不是應該會走向善嗎?
第二段告子認為『性』無善無惡, 是善惡是外在環境造成的, 就像水一樣將西邊堵住就往東, 將東邊堵住就往西流. 孟子則一樣用水比喻『性』的向善就像水的向下, 水不往下或人之為惡才是環境造成的. 二者都只是比喻, 並沒有證明什麼或駁倒對方.
第三段告子認為『生之謂性』, 孟子問他就像凡是白色的東西都叫做白, 並進一步衍伸那人性跟牛性跟狗性不就沒什麼差別. 這裡的爭論點在於將『生之謂性』跟『凡是白色的東西都叫白』這樣的類比是否適當? 對告子來說, 『生之謂性』當然指的是人, 如果應用到牛跟狗, 雖然也是『生之謂性』, 但顯然告子也會同意人性, 牛性跟狗性有所不同. 那他『生之謂性』的範圍應該只能侷限在人這個種的範圍而不能跨種. 但『凡是白色的東西都叫白』指的是跨種的共性, 擁有更高的普遍性, 於是就讓孟子抓到他邏輯的漏洞了. 因此這一段的問題在於類比的不恰當. 也沒有能證明告子的說法是錯的.
所以二者的差異在於二者對『性』的概念不同, 告子的性是『自然之性』; 孟子的性是『自覺之性』, 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別.」
無為:「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人本身有欲望, 會有自利的傾向, 但這無關善惡, 因為人必須求生存, 就求生存的範圍來說. 欲望的滿足是無關善惡的, 因為他別無選擇. 但如果欲望過度而損害到他人, 才有惡的問題. 因此從這欲望這一點來說, 人性無善無惡是對的. 另一方面來說, 人腦有鏡像神經元, 因此有同理心, 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的來源, 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性善也沒有錯. 這二點都是與生俱來的, 因此我個人覺得都沒有錯, 就看你是從哪個角度來看. 但孟子雖然說性善, 但人仍容易因為欲望過度的關係而為惡, 因此仍需涵養的功夫, 因此才不同意告子的順性而為.」
草山:「了解了, 繼續吧!」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翻譯
告子說:「愛好美味和女色,是人的本性。所以仁愛的心是從自我為立場出發的,不是由外面對象而定的;義行是由外面對象而定的,不是從自我為立場出發的。」孟子說:「為什麼說仁愛的心是從自我為立場出發的,而義行是由外面對象而定的呢?」告子說:「譬如義以敬長為宜,他的年紀比我大,我就尊敬他,不是我預先就有尊敬他的念頭;就好像他顏色白,就以為他為白,因為他的白是外面的,所以說義行由外面對象而決定的。」
孟子說:「白馬的白,與白人的白沒有區別;但不知道對老馬的尊敬,與對長者的尊敬, 也沒有區別嗎?再說, 所謂義行, 是在於長者呢?還是在於尊敬長者的人呢?」告子說:「我自己的兄弟就愛他,是秦人的兄弟,我就不愛他;可見這完全是以我個人的喜愛為主的啊;所以叫做『內』。至於尊敬楚人的長輩,也尊敬我自己的長輩,是以對方的年長為主而尊敬的;所以叫做『外』。」孟子說:「愛吃秦國人的燒肉,與愛吃自己所做的燒肉,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其他事物也有這種情況,那麼愛吃燒肉的,也是來自外面的燒肉而不是吃燒肉的人嗎?」
討論
草山:「這一段我看不大懂, 可以說明一下嗎?」
無為:「這段爭論的關鍵在於告子是從對象去看義, 但是對象只是一種客觀的實然存在, 其自身並無所謂義不義的問題. 對此實然的存在而加以道德判斷, 由判斷而決定相應的行為標準, 這才是義. 所以義不是實然而是應然. 標準係由判斷而來, 判斷係由心所發, 也就是標準係由心所發. 像告子舉的例子尊敬楚人的長輩,也尊敬我自己的長輩,是以對方的年長為主而尊敬的;所以叫做『外』。但其實就算對方是長輩, 你仍可以決定要不要尊敬他. 對方是長輩是一種客觀實然的存在, 而要不要尊敬他是根據這種客觀實然的存在, 仍是個人內心的道德判斷. 這種道德或價值判斷仍是內發的. 所以孟子用燒肉做比喻, 雖然秦國的燒肉跟我自己做的燒肉沒什麼區別, 但決定喜不喜歡吃燒肉的是我. 就像雖然楚人的長輩跟我自己的長輩一樣, 但決定要不要尊敬或怎麼尊敬的還是我. 因此義是內發不是外在.」
草山:「所以決定要不要尊敬的是我, 但決定如何尊敬或尊敬的程度為何才是依外在的對象或情境而定. 」
無為:「是的. 我們再看下一段.」
原文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翻譯
孟季子問公都子說:「怎麼說義是內的呢?」公都子說:「因為表示我的尊敬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所以說義是在內的。」孟季子說:「有個同鄉的人,年紀比我大哥長一歲,那該尊敬誰?」公都子說:「尊敬大哥。」孟季子說:「如果斟酒的話先斟給誰?」公都子說:「先斟酒給鄉人。」孟季子說:「心中所尊敬的是大哥,斟酒則先敬鄉人;那麼這敬長之義果然是在外,不是從內心發出的啊。」公都子不能回答,就將季子的話告訴孟子。孟子說:「你問他:『是尊敬叔父呢?還是尊敬兄弟呢?』他會說:『尊敬叔父。』你再問他:『弟弟在做受祭的代理人時,應該尊敬誰?』他會說:『尊敬弟弟。』那你就問他:『何不尊敬叔父呢?』他會說:『因為弟弟在受祭的代理人的緣故啊!』這時你可以說:『先斟酒給鄉人,也是因為他在客位的緣故啊!』平常的尊敬是在大哥,暫時的尊敬是在鄉人。」孟季子聽到孟子的話,又向公都子說:「尊敬叔父是對長輩的尊敬,敬弟弟則是對尸位的尊敬,這樣看來,這敬是因人而轉移的,所以義的確是在外的,不是從內發出的。」公都子說:「譬如冬天就喝熱湯,夏天就喝涼水,照你這樣說,那飲食也是在外的了!」
討論
草山:「這一段我來試看看, 如果延續上面的說法. 尊敬跟斟酒都是尊敬的行為, 雖然對於同一對象, 在不同的情境而有不同的態度. 但尊敬還是發自內心, 只是依照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應當之行為. 因此, 公都子聽懂之後就用冬天喝熱湯, 夏天喝涼水舉例, 雖然人依外在天候情境不同, 而有不同的行為, 但此行為仍然發自內在的需求, 也就是內在飲食的需求. 義仍是內發, 由內在決定做與不做, 義與不義. 外在只是內心用來判斷如何做及適當的程度而已.」
無為:「嗯! 看來你是真的懂了.」
草山:「還是要謝謝你, 不然我還真的是張飛打岳飛, 丈二金剛摸不著頭呢?
無為:「不要這麼說, 互相切磋砥礪罷了, 今天就先談到這裡吧.」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先生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2. 《解讀孟子》, 傅佩榮先生著, 立緒文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