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孟子的思想講完了, 今天要講什麼呢?」
無為: 「講完孔子跟孟子之後, 先秦儒家三位大儒就剩荀子了. 但在談荀子之前, 今天先談談我們能夠從孔子跟孟子的思想學到什麼? 傅佩榮先生曾提到文化有三個層面: 精神, 制度跟器物. 孔孟那時的制度跟器物經過2千多年, 當然不適用現在, 因此我們應該聚焦在孔孟的精神層次, 要學習的應該是如何將學到的孔孟精神應用到現代生活.」
草山:「聽起來很不容易, 孔子的最高價值是仁, 孟子推而擴之的是義, 如何應用到現代生活呢?」
無為: 「確實不容易, 我打算從個人及社會二方面來談. 首先是個人, 儒家對個人有幫助的地方是道德人格的建立及人生道德境界也就是道德我的提升. 個人境界提升的步驟, 我個人認同聖嚴法師的說法: 肯定自我, 提昇自我, 到最後做到消融自我. 後續我們談到不同學派的思想, 也會用這個架構來談人生境界的提升, 以便做比較:
肯定自我: 人皆可以為堯舜
儒家肯定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行仁, 為善的能力.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從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是非之心, 辭讓之心四端說性善, 都是對人行仁為善的能力的肯定. 因此行仁為善是做不做的問題, 不是能不能的問題. 是意志的問題, 而不是能力的問題.
孟子更曾對滕文公提到顏淵曾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也肯定過『人皆可以為堯舜』
提昇自我: 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儒家的提昇自我是透過下學而上達的修身功夫, 我們可以學習的是儒家理想人格--君子應具備的條件來當作提昇自我的方法, 我們從下面幾點來談君子的條件:
一. 君子的理想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說明道是君子追求的理想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說明君子追求的道就是智、仁、勇三達德. 另外,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及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可以知道仁的價值更在智、勇之上。但孔子自己也謙稱自己還做不到, 因為修身是道德無止盡的追求, 沒有完美的一天 。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說明如果沒有仁心, 就不能稱為君子, 而且君子沒有一時一刻離開過仁,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
可見就人生的大方向而言, 君子所追求的理想是道, 在實際的人生中, 君子的理想是要實踐仁.
二. 君子的修養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君子心胸坦蕩, 內省不疚, 故不憂不懼, 這是君子應有的態度.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質兼備且調和, 是君子應有的氣質.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因為仁是公心, 是推己及人之心, 因此君子要養此公心, 則需寡欲。
還有孟子提到的修養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善養浩然之氣了. (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三. 君子的才能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才能.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認為君子的才能愈多愈好。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說明孔子認為子產擁有君子應有的修養及才能, 才能嘉惠百姓, 適時適當地使用民力.
四. 君子的言行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要少說多做.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君子要謹言慎行.
孔子還說「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君子要言行一致
但孟子認為言必信, 行必果的前提必須是義之所在. 如果是不義之事, 則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的大人也就是孔子的君子.
五. 君子之處事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只問事情應不應做, 而不問是否對自己有利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幫助別人為善
可見君子之處事, 仁義是最高的守則. 仁是行事的動力, 義是行事的準則.
六. 君子之為人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而不驕傲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感情上能與人和諧相處, 在見解上不隨便附和.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君子堅守大原則, 不拘小德小信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自重不與人相爭, 合群而不結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就事論事」
草山:「孔子對君子的要求還真多.」
無為:「是啊!儒家之學乃成德之學,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覺心, 沒有提昇自己道德人格的意志, 是很難達到孔子對君子的要求的, 連他都謙稱他自己無法做到了. 但自我提昇本來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草山:「那消融自我呢?」
無為:「
消融自我: 儒家的終極目標-聖人
孔子跟子貢曾有以下的對話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貢說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又能扶貧濟困, 可以稱做仁嗎? 孔子回答, 這豈止是仁人!這已經是聖人了!連堯舜都做不到.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很多, 但提到聖的只有二個地方, 這就是其中的一個, 另一個就是在〈述而篇〉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另外, 孔子也曾經跟他的弟子說過自己的志向,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可見孔子的終極關懷及行仁政, 行德治的最終目的就是禮運大同篇的理想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這種天下為公的無私境界, 應該就是孔子談仁所想要達到的無我境界. 另外, 孟子也提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草山:「真是崇高的境界, 難怪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用詩經的話讚嘆孔子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無為:「是啊! 其實中國這些大思想家跟哲學家的思想背後都一個與天地並立的偉大人格, 如果你忽略了這個人格, 而單看他們的書, 可能會覺得只是道德教條. 但如果你在看這些書的時候, 同時想像這是一個以天下蒼生為念, 以大同世界為己任的偉大人格所給予我們的諄諄教誨, 才會知道他們的用心良苦, 也才比較能夠理解他們為何這樣說, 中國哲學思想與人格是分不開的.」
草山:「這真的是理想世界. 那儒家在社會的應用呢?」
無為:「我們先談禮, 其實我們雖然是法治國家, 但只談法律不談禮就像坐在沒有緩衝的車子, 硬梆梆的很不舒服. 禮是人與人合適的行為, 只要出自真誠, 富而好禮的社會是值得期待的社會. 再來談道德.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 不是所有犯法的人都會被抓到且刑之於法, 而且也不可能設置那麼多警察. 如果社會上多一些人有道德自覺, 以犯罪為可恥的人. 這社會就有必較少犯罪的可能. 而出來為民服務的民意代表或公家機關人員, 也有比較大的機率是無私地為民服務.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的意思, 社會不只需要法律, 也需要道德, 不論是來自宗教的信仰或哲學的反思, 這是我認為儒家可以補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不足的地方. 」
草山:「小人怎麼會易使呢?」
無為:「這邊的小人指的是老百姓, 君子指的是貴族, 這也是君子跟小人最早的含意. 孔子之前是以階級劃分君子跟小人, 到了孔子才用德行劃分, 因此論語的君子跟小人大部分都是德行上的區分, 但有小部分還是階級劃分的用法。」
草山:「瞭解了。孔子之前的老百姓還真可憐, 一生出來血緣就註定是小人了. 孔子用德行劃分還真是給我們這些老百姓有了自我提昇的希望跟動機.」
無為:「嗯! 現代民主政治的問題就是雖說三權分立, 互相制衡, 但政治人物一旦被選出來後, 其實人民就無法監督政治人物之所為, 立法可以自肥, 總統可以蠻幹, 官商可以勾結, 就算民主又能如何? 台灣現狀就是這樣. 如果這些政治人物能有儒家的價值觀, 喻於義而非喻於利. 那麼我想這些狗屁倒灶的事就會少很多. 而如果儒家思想成為一般人的普遍要求時, 被選上的民意代表有這種意識的機會就會比較多. 但人民還是要有足夠的思辨能力, 能夠判斷, 選出言行一致的民意代表. 就像古代的君王須有能力判斷臣子是真仁義還是假仁假義一樣. 因此不能只靠道德自覺, 還是需要邏輯思辯, 兼取中西之長.」
草山:「說的沒錯, 但是好像很難做到.」
無為:「是啊! 確實很難, 但還是值得去試, 讓小孩從小讀經背誦, 先在幼小的心靈埋下聖人言教的種子, 或許是不錯的方法. 等小孩後, 在機緣成熟之時, 或許有成為君子的可能. 現在教育只重知識的灌輸, 不重人格的養成, 甚至還要刪減文言文去中國化, 讓孩子離這些經典愈來愈遠, 真是造業. 家長只能自求多福了. 希望未來能有所改變, 今天就談到這邊吧!」
草山:「嗯, 謝謝! 受教了.」
~~全文完~~
《孔子》, 韋政通先生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