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今天開始來談談先秦儒家第三位大儒: 荀子的思想.」
草山:「我覺得很奇怪, 儒家大儒有三位, 但孔廟祭祀的是儒家五聖: 至聖:孔子; 復聖:顏淵;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 亞聖:孟子, 沒有荀子, 這是什麼原因?」
無為:「其實在漢朝, 荀子的地位還不低, 我們可以從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將二者並列得知. 但唐朝韓愈將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統之外, 評其「大醇而小疵」,地位不如孟子。宋代,對荀子的評價最低,荀子的性惡說及對禮義的看法都受到宋儒的檢驗批評。」
草山:「什麼是道統?」
無為:「『道統說』是指我國歷代儒家有一聖人相繼的傳道統緒。『道統』一詞首見於宋儒朱熹所著〔中庸章句〕的序言中:「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朱熹認為古代道統之傳起自堯、舜,經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至孟子而中斷。而後宋朝二程兄弟出現,才又承接了「千載不傳之續」。朱熹為二程兄弟的四傳弟子,所以其後李元綱著《聖門事業圖》,詳述古代聖人「傳道正統」的秩序時,又加上了朱子之名;由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曾子與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以迄朱子,形成中國古代儒家聖人傳道的統緒,道統說內容至此完全確定。道統說內容確定時期雖在南宋,但道統的觀念及其內容卻有漫長的發展歷史,從孔孟開始即有雛型建立,而後到唐朝的韓愈才正式提出。」
草山:「了解, 那荀子為何會被排除在道統之外呢?」
無為:「主要原因應該是性惡說跟孔孟強調內在道德自覺的差異. 因為孔孟強調內在自覺, 價值源自人的內在. 但荀子主張性惡, 如此便需向外尋求價值根源, 最後訴諸權威, 也導致他的二位學生都走向法家. 因此才會被韓愈跟宋儒排除在道統之外, 也被勞思光先生認為是儒家的歧出, 甚至被新儒學大師們視為儒學的異端.」
草山:「如果是這樣, 為何還是被歸在儒家呢?」
無為:「因為荀子思想還是重仁、重義、輕利、重禮, 而其強調學, 也是成徳之學, 也是以『內聖外王』為目標, 這些都是儒家的中心思想, 因此仍算是儒家人物. 可以說目標一致, 但因為對人性假設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取徑. 相對於孟子強調『內聖』, 人的『道德心』 的一面, 荀子則更強調『外王』, 人的『知識心』的一面 . 用康德的術語來說, 『知識心』就是『思辯理性』; 『道德心』就是『實踐理性』. 如果從荀子以下言論可以說明雖然荀子強調『外王』, 卻未否定『內聖』.
『聞修身, 未嘗聞為國』
『仁之所在無貧窮, 仁之所在無富貴; 天下知之, 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 天下不知之, 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
『見善,脩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客觀地說, 荀子在思想性質與價值取向上跟孔子一致, 只不過荀子思想的具體建構更突出地關注和繼承了孔子思想中『外王』的一面, 由此而在『尊德性』和『道問學』二者更偏向於『道問學』, 也就是更重視『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才略地培育, 突顯了儒家開拓事功, 經世致用一面最早, 最卓越的思想代表. 但荀子多就『外王』而談『外王』, 對『內聖』的深層本體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 應該說對孔子的真精神, 真貢獻未能完全了解, 但絕未嚴重到離經叛道的程度. 但荀子會重視『外王』是有它的歷史背景的. 荀子出生距離秦朝統一中國只剩下約一百年, 因此跟孟子時代相比, 實行儒家學說的迫切性更高了. 孔子還說『君子訥於言』, 到了孟子變『予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 等到了荀子 已經是『君子必辯』 , 而且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取得的大成功, 應該也會讓孟子時代就已經沒什麼國君願意採納的儒家思想面臨需要轉變的時候, 而荀子的思想應該是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草山:「了解, 那就讓我們先來看看荀子的時代背景吧!」
無為:「嗯, 荀子, 名況, 世稱荀卿, 也稱孫卿. 出生年代大概在孟子(西元前372~289)過世前後, 趙國人. 我們一樣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看起, 我們就看荀子的這一段
原文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白話
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遊說講學。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而多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淳于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到一些精闢的言論。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精雕細刻的是鄒奭,智多善辯,議論不絕的是淳于髡。」田駢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最長,資歷深的宗師。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後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後來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於瑣碎禮節,再加上莊周等人狡猾多辯,敗壞風俗,於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後就葬在蘭陵。
除了史記提到的荀子曾在齊國三為祭酒, 楚國當過春申令之外, 劉向《孫卿新書》的〈敘錄〉也有講到荀子曾到秦, 趙二國.
『孫卿之應聘諸侯, 見秦昭王. 昭王方喜戰伐, 而孫卿以三王之法說之. 及秦相應侯, 皆不能用也. 至趙, 與孫臏議兵趙孝成王前. 孫臏為變詐之兵, 孫卿以王兵難之, 不能對也. 卒不能用孫卿.』」
草山:「看來荀子的一生也跟孔孟一樣, 志向高遠, 以天下為己任, 想要力挽狂瀾, 重建一符合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 人文世界, 卻仍然壯志未酬, 只做過學術性的祭酒跟地方官蘭陵令.」
無為:「嗯, 但比孔孟更具悲劇意味, 孔孟雖不得志, 但後世卻稱聖, 為後人景仰. 荀子於後世卻屢遭貶斥, 甚至我們除了他的性惡之說, 根本對他一無所知, 實在是思想家的悲哀. 今天就先講到這邊, 下周再來他的思想跟學說.」
參考資料: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勞思光先生著, 三民書局
《荀子》, 趙士林先生著, 東大圖書公司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 http://terms.naer.edu.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