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今天我們要開始講荀子的思想了吧!」

無為:「嗯! 但在講荀子思想前, 我們先談談孟子所遺留的問題. 就理論體系來說, 孟子雖然有性善, 四端, 養氣之說, 補充了孔子仁如何可能及功夫論. 但仍有以下問題未解: 性善之說雖然點明了價值的根源, 但對於形軀跟情意中的種種阻擾, 論述並不詳盡. 還有仁政之說, 由當國者的發心動念來解釋政治軌道, 但對文制的性則未提及. 還有就是由仁義到禮法的展開歷程, 禮法的特性不顯, 難免有缺漏之憾. 就理論脈絡來說, 接續孔孟的儒家人物, 應該就這些未解的問題加以發揮, 而非另闢蹊徑, 將價值根源由內在轉為外在.」

草山:「那為何會這樣?」

無為:「我覺得應該是戰國末期的環境使然, 孟子當時要對抗的只有楊朱的重生貴己及墨家兼愛與儉約的主張. 但到了孟子身後, 莊學, 名家, 墨辯之間的辯論對邏輯的要求也日趨嚴謹, 而實行秦國的法家更是富國強兵. 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之下的荀子, 在捍衛儒家理論的大目標下, 也不得不重視客觀的邏輯及經驗, 以及思考法家在富國強兵的有效性.  於是就形成了徐復觀先生所說的『經驗地性格』.」

草山:「什麼叫『經驗地性格』?」

無為:「就是荀子的一切論據, 都立足在感官所能經驗得到的範圍之內. 為感官經驗所不及的便不寄與信任. 〈儒效〉篇: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

其中有二點值得注意: 一. 孟子以惻隱之心為仁之端; 惻隱之心只能由反省而呈顯, 不能由見聞而得. 荀子說『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 實際上反駁孟子由反省所把握到的內在經驗; 說明他完全立足以經驗為主的外在經驗. 二. 孔子也是很重視知識, 所以也很重視聞見, 但並沒有在聞和ㄐㄧㄢ上分輕重. 荀子則以為聞不如見, 這是向經驗界更精密, 更徹底的進展. 三. 他說『學至于行之而止矣』, 固然是因為繼承了儒家道德實踐的精神. 但他接著說『行之,明也』; 意思是說某一事物,  道理, 由實踐而始能徹底明瞭; 因為實踐, 行為, 乃是經驗的最後一步, 就像是科學工作者在實驗室中的實驗.

草山:「是什麼原因造成荀子『經驗地性格』?」

無為:「我個人認為受當時墨家跟名家的影響, 讓荀子不得不深入邏輯及知識的本質, 透過對知識本質的探討轉而重視客觀的經驗, 有點像亞里斯多德從柏拉圖的重理性輕感官經驗轉向重視客觀經驗. 而這種經驗地性格也造成了他的性惡說跟自然天的取向.」

草山:「為什麼『經驗地性格』造成荀子性惡說的取向?」

無為:「因為『經驗地性格』讓荀子跟孟子不同, 不由內在的反省發現內在的道德心, 而是由外在的經驗事實推論人性為惡.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明他的性惡說. 首先我們從下面幾段話來看他對性的定義:

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從上面文字可知荀子對性的定義就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 也就是『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的. 是所有的人, 不管是聖人夏禹跟暴君夏桀所共有的. 而性的內容有二類:ㄧ指官能的欲望, 也就是『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 二是官能的能力, 也就是『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 就第一類來說, 跟告子『生之謂性』,『食色性也』的概念其實是一樣的.

草山:「 但是是指官能的欲望, 這是本能, 並無所謂善惡可言, 應該得到跟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結論才對, 怎麼會得到性惡的結論呢? 還有如果是指官能的能力, 那更應該是善(好)而不是惡了.

無為:「沒錯, 所以荀子的推論是有問題的, 我們接著來看他在〈性惡篇〉對性惡的幾段相關論述:

原文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白話翻譯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都是後天培養成的。人類的本性,一出生便有好利之心,順著這種人性,就會產生爭奪,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生來就有憎惡嫉恨之心,順著這種人性,就會產生殘殺賊害,而忠誠信義就消失了;生來就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愛聲光女色的本性,順著這種人性,就會出現荒淫混亂,而禮義法理就蕩然無存。所以若縱任人的本性,順著人的情欲,則必定會產生爭奪,融入於違犯本分、擾亂法度的行為,而最終趨於暴亂。所以一定要有師長及禮法的教化,並以禮義來引導,才能使人產生辭讓之心,進而合乎禮教法度,最終趨於天下大治。依據這樣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瞭了。那些為善的人,都是受後天影響的。

討論

荀子的性惡主張, 是從官能的欲望立論, 官能欲望本身不能叫做惡, 不過惡是從欲望這裡引發出來的. 因此問題出在『順是』. 其實這跟孟子的『物交物, 則引之而已矣』的說法並沒有太大的出入. 孟子不從人的官能欲望主張性善, 而是從人的本質, 人的道德自覺之性面談性. 如果從官能欲望, 自然之性這面來說, 孟子主張寡欲, 荀子主張節欲, 態度根本是一致的. 差別只在荀子不相信人的道德自覺, 而需透過外在的師法來教化. 孟子也不是不重視學, 只是更重視內在的反省及道德自覺. 應該說孟子重內在, 強調人心中道德心的一面; 而荀子重外在, 強調人心中知識心的一面.」

草山:「 了解, 請繼續.」

無為:「好, 我們再看其他的論述

原文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 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 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

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 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 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白話翻譯

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作惡只是由於喪失了本性的緣故。」這樣說法是錯誤的。如果人的本性生下來就脫離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質,那就一定要喪失本性。由此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很清楚了。
 
所以說資質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視覺清晰離不開眼睛,聽覺清楚離不開耳朵—樣。如果人的本性生來就脫離他的素質,一定會喪失它的美和善,這樣,人性本惡就是很明顯的了

人的本性,餓了想吃飽,冷了想穿衣,累了想休息,這是人的情性;如果人餓了,看見年長的吃,並不搶著吃,這是為了要謙讓;累了卻不敢要求先休息,這是為了要代替長輩勞動。兒子對父親謙讓,弟弟對哥哥謙讓;兒子代替父親勞作,弟弟代替哥哥勞作,這兩種做法都是違背了人的本性,背離了人的情慾的。但是這是孝子遵循的原則,是禮義的制度。所以依從人的情慾和本性就不會有謙讓了,有了謙讓就違背了人的情感本性了。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討論

前半段認為凡是性的東西, 必不會與性相離.  目明耳聰之所以稱之為性, 是因明不離乎目, 聰不離乎耳. 但善與性並無必不可離的關係, 由此證明性之惡. 後半段則就事實上, 凡人之善行, 常與自然欲望(性)相反, 以證明性之惡. 其實善與性無不可離的關係, 同樣也可以說惡與性無不可離的關係, 不然就沒有為善的可能了. 而人的善行與自然欲望相反, 正因為人有四端中的辭讓之心, 自覺應該如此而克制了人本身的欲望. 關鍵還是在於欲望本身並無善惡, 但順欲則惡, 克己復禮則仁則善, 孟子強調克己, 荀子強調復禮, 如此而已.
 
原文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白話翻譯
 
一般的說人想為善,都是因為人本性惡的緣故。淺薄的希望變得豐厚,醜惡的希望變得美麗,狹隘的希望變得寬大,貧窮的希望變得富足,卑賤的希望變得高貴,如果本身沒有它,就必定要向外尋求;所以,富足的不再羨慕錢財,高貴的不再羨慕權勢,如果本身有了它,當然不必再向外尋求了。因此,人之所以想要為善,正是因為人本性惡的緣故啊。如果人的本性,本來沒有禮義的內容,因此就要努力學習來掌握它。人的本性不懂得禮義,所以要經過思索考慮來了解它。這樣,如果只有本性,人就不會有禮義,也不會懂得禮義。沒有禮義秩序紊亂,不懂得禮義就要違背事理,所以,如果人只有本性,悖亂就存在人性之中了。由此看來,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討論
 
荀子用人求善來證明人性本惡, 因為缺乏善才要求善. 但為何不能說人的求善, 就是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善, 精益求精以求至善. 哪有本性為善就不能求善的道理, 就像本身已是惡, 便不能求惡一樣荒謬.
 
原文
 
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嘩之,天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檃栝之生,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白話翻譯
 
如果真以為人的本性就是合乎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的,那麼又要聖王做什麼用呢?又要禮義做什麼用呢?即使有聖王和禮義,還要在合乎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上增加什麼呢?今天看來不是這樣,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古時的聖人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認為偏邪險惡不端正,違背社會秩序而不安定,因而建立君主的權勢來統治他們,彰明禮義來教化他們,興起法度來管理他們,加重刑罰來禁止他們違法亂紀,使天下全都達到安定而有秩序,合乎善良。這就是聖王的治理與禮義的教化。如今試一試,如果去掉君主的權勢,而不用禮儀的教化,捨棄法制的治理,而不用刑罰禁止違法亂紀,就此觀察天下人民的之間的關係。那麼就會強者傷害弱者,多數人欺負少數人,不久天下的人就會發生悖亂而互相殘害。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喜好談論古代的人,一定對現代有驗證;喜好談論天道的人,—定要有人的事情做驗證。凡是議論,可貴的是要由分析和綜合,要由驗證。所以,坐下來討論問題,站起來就可以布置安排,推廣起來就可以實行。現在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這沒有與它相合的證據,也沒有可以驗證的憑據,坐下來談論它,站起來卻不能夠布置安排,推廣起來也不可以實行,這不是大錯特錯嗎?所以,如果認為人性本善,就要摒棄聖明的帝王,就要廢除禮義。如果認為人性本惡,就是讚許聖王,注重禮義。所以,矯正木器的工具的產生,是因為有彎曲的木材;繩墨的出現,是因為有不直的東西;君主的設立,彰明禮儀,就是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討論

孟子所談的性善, 只是四端, 只是開端, 還需要擴而充之, 寡欲養心的功夫, 否則仍有成為小人的可能. 因此不能沒有法律制度. 而應該說除了法律制度之外, 還需要道德自覺及修養, 才能成就更好的社會.

草山:「所以荀子根據以上的經驗事實往回推人性本惡, 之所以為善者是後天人為, 也就是偽, 而不是本性如此. 」

無為:「嗯! 所以他說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吧!」

草山:「嗯! 今天內容很多, 我要再好好消化一下.」

 

資料來源: 

1. 《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教授, 台灣商務印書館

2. 《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教授, 三民書局 

3. 《荀子》, 趙士林先生, 東大圖書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