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我們上週大概講完了荀子的思想, 今天再來對孔子, 孟子跟荀子的關係做個總結.

草山:「好啊!

無為:「其實孔子不只重內心的價值自覺, 也重外在的學. 在論語一書中除了君子, 講得最多的就是『仁』跟『學』了. 所以大致可以說孟子繼承了孔子『仁』這一塊, 而荀子繼承了孔子『學』這一塊. 但這只是重視的程度, 並不代表孟子就不注重『學』, 而荀子不注重內心. 等一下我會再補充說明荀子關於『養』方面的內容」

草山:「感覺很像華山派有分氣宗跟劍宗一樣, 一個重視內功, 一個重視外功. 我記得你談孔子說過, 孔子的『學』主要是德行之學.

無為:「是的, 我們把論語中關於『學』方面的幾段比較重要的對話, 再來看一看.

〈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從這段對話可知道孔子對於『好學』跟『仁』一樣, 標準都訂得很高, 那麼多弟子只有顏回一個好學.

草山:「孔子的弟子號稱三千, 要在三千人中考第一名才算好學, 孔子的標準太高了啦! 還好我不是他的學生, 不然挫折感一定很重.

無為:「哈哈!是第一名沒錯, 但是德行第一, 不是知識第一. 所謂的不遷怒, 不貳過, 指的都是德行上的修養. 孔子還曾經稱讚過顏淵在仁的功夫是所有弟子中最高的.

〈雍也〉:子曰:「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草山:「難怪顏淵死了, 孔子比他自己的兒子死了哭得還傷心, 他應該是指望顏淵可以繼承他的衣缽的.

無為:「嗯, 下面這幾段話也可以佐證孔子重視德行之學大過知識之學.

〈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草山:「『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這段話簡直就是在講顏淵嘛! 難怪孔子說只有顏淵好學, 其他學生可能很用功但很難做到顏淵的『一簞食, 一瓢飲, 人也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吧!

無為:「嗯, 所以在莊子雜篇一書中雖然對儒家有些嚴厲的批評, 但內篇所捏造的故事(重言)對顏淵的描寫卻是正面的. 另外, 孔子也曾說過

〈公冶長〉: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者焉,不如好學也。」

〈憲問〉: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從上面可知孔子也是很重視『學, 也很有自信自己的好學在十室之邑無人能及. 而下面這段話更顯出『學』的重要.

〈陽貨〉: 子曰:「也,也。」

人性是相近的, 但人的差異則在於後天的學習跟習慣. 或許這也是荀子重學的原因之一.

草山:「所以孔子沒講性善, 只是說『性相近。」

無為:「孔子雖然沒說性善, 但從論語看來, 他應該是偏向性善的. 而孟子跟荀子也因為對人性的認知不同, 造成取徑的不同, 一重內在, 一重外在. 但荀子雖重外在, 但也有提到『養心』的說法, 『養心』最重要的便是樹立一個『誠』字

〈不苟篇〉

原文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之為,惟之為誠心守仁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

白話翻譯

君子修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重要的了,做到了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義就行了。真心實意地堅持仁德,仁德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仁德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顯得神明,顯得神明,就能感化別人了;真心實意地奉行道義,就會變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別人了改造感化輪流起作用,這叫做天德

原文

天不言而人推其焉,地不言而人推其焉,四時不言而百姓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

白話翻譯

上天不說話而人們都推崇它高遠,大地不說話而人們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說話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變換的時期:這些都是有了常規因而達到真誠的。君子有了極高的德行,雖沉默不言,人們也都明白;沒有施捨,人們卻親近他;不用發怒,就很威嚴:這是順從了天道因而能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的人。

原文

善之為道者不誠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于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

白話翻譯

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這樣的:如果不真誠,就不能慎獨;不能慎獨,道義就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道義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那麼即使內心裝作是這樣,表現在臉色上,發表在言論中,人們仍然不會順從他;即使順從他,也一定遲疑不決。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誠就不能感化萬民;父子之間要算親密的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主要算尊貴的了,不真誠就會受到鄙視。

原文

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捨,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

白話翻譯

真誠,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只要立足於真誠,同類就會聚攏來了;保持真誠,會獲得同類;丟掉真誠,會失去同類。保持真誠而獲得了同類,那麼感化他們就容易了;感化他們容易了,那麼慎獨的作風就能流行了;慎獨的作風流行了再緊抓不放,那麼人們的真誠就養成了。人們的真誠養成了,他們的才能就會完全發揮出來,永遠地使人們趨向于真誠而不回返到他們邪惡的本性上,那麼他們就完全被感化了。

草山:「啊! 荀子也講『誠』, 我還以為只有孟子才講『誠』

無為:「嗯! 但荀子的『誠』著眼在外在的事功, 跟孟子的『反身而誠』向內發展的誠不同. 但這卻表明了荀子也在主體精神跟道德人格的培育上主張『誠』因此跟內聖一線相通.荀子的『養心』, 『誠心』可以視為認識, 把握道德觀念, 法則, 秩序的客觀知性態度與能力.

荀子的『心』是『知識心, 講求的是『道德知性, 後天學習而成, 勸學篇〉中提到的『君子博學, 而日參省乎己, 知明行無過; 孟子的『心』是『道德心, 講的是『我固有之』的『道德情感, 也就是『四端.

荀子高倡道德知性, 目的是要人通過後天的『』跟』達到知明而行無過』, 化成善的品性, 從而徹底克服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之惡, 也就是所謂的長遷而不反其初』. 孟子申揚道德情感, 目的則在使人良心發現, 從而求放心』以恢復人類與生俱來的善良根性, 這實際上是反其初』.

秦漢以降的思想家論及人性問題, 雖然也有依違於孟子跟荀子中間者, 但孟子的學說還是佔優勢, 到了宋明理學就以孟子學說為正統, 荀子學說為異端, 從此荀子的地位就遠遠遜於孟子了.

草山:「為何宋明理學視荀子學說為異端?

無為:「因為荀子的性惡說與宋明理學的宇宙倫理學相牴觸, 在宋明理學(特別是程頤, 朱熹一派)看來, 人性之所以是善的, 是因為他所從初的天--宇宙是善的. 人的善來自宇宙的善, 人的本性與宇宙的本性正是由善來一以貫之. 這就是宋明理學的宇宙倫理學, 也就是道德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如果承認性惡說, 便顯然撕裂了這個天人合一的道德世界建構, 也就摧毀了宇宙倫理學, 所以理學家不能不竭力地揚孟抑荀.

草山:「原來如此, 難怪後來只崇孔孟, 荀子的學說則較不為人所了解.

無為:「嗯, 總結來說, 孔子重內在價值自覺, 也重外在的學習. 而孟子繼承發揚了孔子的內在自覺, 主張性善; 荀子則重視提倡外在的學習, 主張性惡, 這是他們二人不同之處. 但孟子跟荀子都是遵循孔子所建立內聖外王的儒家核心目標. 孟子跟荀子都主張要克制欲望, 也都主張, 這是他們二人的相同之處. 儒家的學說, 我們就講到這邊. 」

草山:「謝謝啦! 總算對荀子的思想有所了解了, 那下次我們要談什麼呢?

無為:「儒家談完,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墨家. 今天就先談到這裡吧!

 

 

~~全文完~~

參考資料:

《荀子》 趙士林先生著, 東大圖書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