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墨子說:『國家物奪侵凌, 則與之兼愛非攻』, 今天我們就來談墨子思想中最核心的『兼愛非攻』. 他認為天下之所以亂, 是因為『不相愛』. 那為什麼不相愛? 因為人人只知自愛, 不愛別人. 只知自愛不愛別人, 故虧人自利, 所以天下亂. 〈兼愛上〉

〈兼愛上〉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於是墨子提倡『兼相愛』為解藥.

〈兼愛上〉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

面對好戰之君, 墨子除了提倡『兼愛』之外, 同時還規勸他們『非攻』. 非攻是兼愛的實踐.

〈天志中〉

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

非攻, 就是反對侵略, 更要制止侵略. 墨子的非攻, 是以實力做後盾的和平主義.

墨子的非攻理論, 主要有兩項理由: 第一是侵略的行為不仁不義; 第二是戰爭雙方有害無利. 依他的觀察, 諸侯國君攻伐兼併是為了『貪伐勝之名及得地之利』.

道德上說, 侵略行為是最大的不義.

〈非攻上〉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

殺人是不義, 可是攻伐無罪的國家, 殺害無辜的人民, 是最大的不仁不義.

功利上, 也是得不及失

〈非攻中〉

國家發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若此甚眾,然而何為為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為之。」子墨子言曰:「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然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萬乘之國,虛數於千,不勝而入廣衍數於萬,不勝而辟。然則土地者,所有餘也,士民者,所不足也。今盡士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餘也。為政若此,非國之務者也。」

大意是目前各諸侯國是地大人寡, 打仗死傷成千上萬, 為了爭多餘的城及地去打仗犧牲不足的人民, 是得不償失的事.

草山:「墨子『兼愛非攻』的理想是很好, 而且論據跟論述都很有邏輯, 但在春秋戰國時代, 大家比的是實力, 強國只想爭強稱霸, 先不說道德不是他們的首要考量, 《春秋》一書所載的臣弒君的事不少就是明證. 就算是從功利的角度來說, 先不說自己國家兵員的犧牲, 但戰勝得到土地也會得到該地的人民, 不見得是不利的. 這一套大概不大會有大國的君主會買單吧!

無為:「跟儒家一樣, 從結果來看確實是沒有一個強國採納墨子的說法, 但跟儒家不同的是, 既然強國不採納他的言論, 墨子為了實現他的理想, 就只好帶著他的弟子到處幫弱國守城, 抵抗強國的侵略. 在《墨子》五十三篇中, 〈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就是專論防守技術的, 而且實際地制止了三次侵略戰爭: 〈魯問〉篇中一次勸止齊國攻伐魯國; 另一次卻只魯陽文君攻打鄭國. 〈公輸〉篇更是全篇記載墨子如何憑本事壓住公輸般, 說服楚王放棄侵略宋國的精彩故事.

草山:「說到底, 墨子真的是一位俠義為懷的大仁者, 只是形勢比人強.

無為:「嗯! 歷史有它的規律, 儒家跟墨家是明『知其不可而為之』; 道家則知道勢不可為, 老子知道當時的諸侯不可能照他的理想去做, 因此留下道德經就離開了, 莊子則是外化而內不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教人在亂世之中追求內心的平靜與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莊子都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智者聖者, 只是為老百姓幸福出發的學說, 得不到亂世爭霸的當政者的青睞, 而由採行從君主利益出發的法家的秦國統一, 這是歷史的必然. 這不是說儒、道、墨的學說不如法家, 只能說儒、道、墨的學說就像中藥; 法家的學說像西藥. 法家強在容易振衰起敝短期見效, 而儒、道、墨以人民為本的民本思想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 所謂『有所見必有所蔽』, 各家學說各有所長, 也各有所適用的地方, 真正了解各家學說的精華及限制, 才能更好地將他們的學說運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上, 不管是人生修養及境界的提升、公司的經營管理、或國家政府的運作. 等到各家談完我們再來做個總結! 先回到正題, 『兼愛』是墨子重要的概念, 我們先來看看『兼愛』的涵義:

一.  兼愛廣愛全體人類

墨子用『兼』字, 是指全部或整體的意思.

〈經上〉:「體: 分於兼也.

〈經說上〉:「若二之一, 尺之端也.

體是部分; 兼是整體, 意思是說部分是由整體分出. 經說則舉例一是二的一部分, 而點()是線()的一部分.

墨子的兼愛出於天志, 而天是兼愛天下之百姓的. 因為天底下無論大小國都是『天之邑』, 人無論長幼貴賤都是『天之臣』, 天兼而愛之. 所以說『天之行廣而無私』, 人須順天意而行. 〈天志下〉『順天之意何若? , 兼愛天下之人.

二.  兼愛是人與人相愛相利

〈兼愛下〉『交兼者, 果生天下之大利者與. , 『交兼』是同義複詞, 都是相互的意思. 〈兼愛下〉引《詩經.大雅》『投我以桃, 報之以李. 』正是用來說明兼愛是人與人以愛互相對待, 彼此有利. 所以〈兼愛中〉『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 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所以〈魯問〉『交相愛, 交相恭, 猶若相利也.

墨子的『兼愛』是用來對治『人與人不相愛』的方策. 兼愛是人與人『有力相營, 有道相教, 有財相分』. 因此, 『兼愛』是人與人相愛相利, 這是對人與人的關係說的.

三.  兼愛即愛人利人

〈兼愛下〉『兼即仁矣義矣.』〈經說下〉『, 愛也. , 利也.』兼就是仁義, 也是愛利.

草山:「以愛釋仁, 這跟儒家思想相近, 但以利釋義, 好像跟儒家的差異就很大了.

無為:「嗯, 儒家常以義跟利對舉, 孔子說:『君子喻於, 小人喻於.』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征利, 則國危矣.』對儒家來說利是私利, 義是公義. 墨家利之為義則為公利, 也是公益, 跟儒家的義很接近, 只不過比儒家更具體.

〈天志下〉『義者, 正也.』義是公正, 公正之事必然合理, 而公正合理之事, 必然對大家有利, 所以墨子才說『義者, 利也.』墨子說的義就是公正合理的利, 主要是『利民』或『利人.

〈耕柱〉

今用義為政於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

墨子以仁愛釋兼, 仁者愛人, 義者利人, 所以說兼愛即愛人利人. 這是從個人說的, 也就是說每個人要去愛人利人.

草山:「瞭解了, 其實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跟儒家的仁義很相近.

無為:「嗯, 其實他們都是以利人利民為出發點的, 『一致而百慮, 殊途而同歸』, 今天就先談到這邊吧!

 

~~未完待續~~

 

《墨子》王讚源先生, 東大圖書公司

《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先生, 三民書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